“你这丫头,为夫就如此不可信吗?你说立就立吧!”真是打击他,在这丫头面前,他以往的威严、冷酷全都荡然无存,连最基本的信任度都没了,真是有点可悲。
取过桌上的纸笔,不满的看了一眼笑得正欢的女人,大手一挥,唰唰唰的写完,在写下他的名字,将字据递给她,道:“丫头,签上你的大名。”
落雪接过他递来的字据,低头一看,懵了,龙飞凤舞的字体,密密麻麻爬满整张白纸,不过写得很整齐,一目了然,头疼的是所有的字她只认识几个,那就是他的签名,猜也猜得到,一张笑脸瞬间变成像被腌掉的黄瓜,草草看了一下,整理好情绪,抬起头笑着赞叹道:“爷,你的字写的真好,改天教教我吧!”
而后拿起毛笔,歪歪斜斜的写上自己的名字,放下手中的笔,仔细对比了一下,她的字简直是不堪入目,真是侮辱了这一张龙飞凤舞的字,本还打算在孔明灯上写几个字来着,现在看来还是不用写了吧。抬头瞧了瞧正往这看的冷傲凌寒,慌忙将纸叠起放入自己的怀中。
冷傲凌寒看着她慌张的样子,眉峰一挑,淡淡的问道:“丫头,拿来我瞧瞧”
“啊,不要了吧!”给他看到,她还要不要用脸去面对他。
见他又要开口,落雪慌忙笑着说道:“字据立好了,我们去验证奇迹吧!”说完也不管冷傲凌寒什么表情,拿起桌上的孔明灯向远处走去。
冷傲凌寒看着走远的小身影,无奈的摇了摇头,缓缓的站起身,跟了上去。
落雪在院子中找了一空地,将孔明灯放在地上,转身对着走来的冷傲凌寒说道:“有火折子吗?”
“没有”冷傲凌寒干脆的回道。
落雪无语,转头看向四周,却看到小念端着冰绿粥回来,高兴的喊道:“小念,快点给我拿个火折子”
小念听到落雪高兴的喊叫声,转头望去,看到小姐和王爷都在那站着,慌忙放下手中的冰绿粥去房内取来火折子交给了小姐。
落雪吹了吹带着火星的小竹筒,笑着说道:“爷,你要看清楚喽!”
冷傲凌寒静观不语,而一旁的小念疑惑的看着地上的灯笼,小姐这是要干嘛?
落雪将火折子挨近带有花生油的粗布,粗布上的花生油接触到火星,迅速燃烧起来,落雪将孔明灯拿到手上,燃烧一阵后产生热空气,孔明灯便膨胀,落雪慢慢的放手,孔明灯便缓缓的飞向空中。
冷傲凌寒和小念看着不像灯笼的灯笼飞上天,傻眼了。
落雪很满意的瞧着他们的表情,掖嘴一笑,走到冷傲凌寒的身边,轻声说道:“怎么样?嘿嘿,爷,你输了哦!”
冷傲凌寒收回停留在孔明灯上的视线,低头看着得意的落雪,伸手轻轻刮了一下她的小鼻子,眼里闪过一抹赞叹与惊奇,温柔的笑着说道:“是,我输了”
一旁的小念看到他们如此暧昧的动作,慌忙低下头,他们主子的春天来了。
落雪看着他轻嗯一声,转头看向飞远的孔明灯,默念道:妈妈,让我快点找到你吧!女儿真的好想你。
冷傲凌寒也望着越来越远的孔明灯,这丫头又给了他一个惊喜,她怎么就会有这么稀奇古怪的想法呢?
“丫头,放孔明灯是不是有什么意义?”若是没有意义,她怎么会平白无故想做这个,不会单纯的只为了玩吧!
落雪回身看着他,缓缓的说道:“嗯,孔明灯又称天灯,今天之所以放孔明灯是为妈妈祈祷的,我希望能尽快找到她”本来还要写上祈求的话语,但是她的字实在是拿不出手,所以没写。
冷傲凌寒点了点头,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心疼的说道:“丫头,别担心,我相信一定可以找你母亲的”
落雪看着满脸心疼的他,眨了眨将眼眶中的泪水挤了进去,挂着笑脸说道,“想知道孔明灯的来历吗?”
冷傲凌寒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柔声道:“嗯,我也正想问你呢,虽然东阳王朝只有许愿灯,但是它背后也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想必孔明灯也一样吧!”
“嗯,是的,其实孔明灯也称许愿灯,想必你们这里的许愿灯是放入水中的吧!”落雪看着冷傲凌寒,笑着问道。
“是的,许愿灯确实是放入水中的,你怎么知道?”冷傲凌寒傻傻的问了一句。
“我当然知道喽,孔明灯是飞上天空的,而它飞的方向是由风来决定,相当于把祝福、祈祷、心愿传带到远方;而放入湖中的许愿灯是随流水的方向渐远,亦是将祝福、祈祷、心愿带到远方。
所以只有这两种放许愿灯的方法,你总不可能将它们放在地上吧!”落雪很无奈的看了一眼冷傲凌寒,怎么跟她在一起,这个人就变傻了呢。
冷傲凌寒看着落雪无奈的眼神,笑着摇了摇头,他什么时候遭到别人这样的眼神,换作其他人,今天非死不可,对她只有疼爱和怜惜,哪敢杀了她,只能内心叹息一声,哀悼一下在她面前失去的威严,“说说孔明灯背后的故事吧!我还真想知道”
落雪在脑中酝酿了半天,整理好头绪,才慢慢说道:“孔明灯又叫天灯、许愿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大约于清朝道光年间,先民由大陆福建省惠安、安溪等县传入台湾的台北县、平溪乡、十分寮地区,即基隆河的上游。据十分寮地区父老前辈的口述表示,早年于前清年间十分地区闹过土匪,由于地处山区,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过,待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间施放天灯做为信号,告知山上避难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种方式向村民报平安。由于当日由山上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农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十分地区的村民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且向邻村的村民互报平安。也因此十分地区的村民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而到了我们那个时代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