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时期的事情变化多端。
只因洪荒不记年,正因如此,事情发生的节奏一直很快。
转眼间,人族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
唐朝举行登基大典,李治即将登基为王。
当唐朝上下都在为了这次大典而紧张有序的开始做准备的时候。
身为大典的主角,李治却突然决定出宫。
此时正是他的最关键时期,照常理来说,皇帝登基乃是天下第一大事,当然不能随意处理。
然而,李治却悄悄把长孙无忌叫到跟前,说了自己有事外出一事。
长孙无忌登时就紧张了起来。
“陛下,登基大典马上举行,您这时候离开皇宫,这是为何?”
长孙无忌乃是唐太宗去世前,受命在李治身旁辅佐的大臣,而今李治即将登基,意味着他也终于要迎来人生最为光辉的时刻。
早知道当初唐太宗找继位者的时候,可是长孙无忌一直在旁推荐李治,这才使得李治得以顺利从先皇这么多皇子中脱颖而出。
最终获得了登基为皇的机会。
长孙无忌本以为能就此控制住唐朝权利,没想到这李治在即将登基关键时刻,居然提出要出宫?
此事要是被天下所知,不知道天下人会怎么看待这位新皇。
而得天下人心者得天下。
就怕这位初出茅庐的新皇此番举动惹怒了唐朝上下子民,到时候带来祸端。
长孙无忌为自己的大好前程,虚伪的劝说着李治,“陛下,您即将登基为皇,先帝委托微臣定要在你旁侧好好辅佐。”
“微臣认为,此时出皇宫实在是不明智之举,还请皇帝三思!”
“作为我大唐新一任帝皇,还希望陛下能留在皇城镇守大唐龙脉!万万不可随意离宫啊!”
说完。长孙无忌朝着李治身侧的太监使了个眼色。
太监赶紧跟着下跪,附和了长孙无忌的话。
“陛下,此时离宫确实非明智之举,还请陛下三思!”
李治才懒得搭理他们。
他不是傻子,很清楚长孙无忌将其推荐为皇的目的。
这小子就差吧统治唐朝朝廷四个字的想法写在脸上了。
而李治怎么可能任由长孙无忌掌控自己的决定和想法?
他以前装着低调,不争不抢,为的就是今日。
而长孙无忌的虚伪,李治是一眼都不想多看。
而今李治已经为大唐的皇上,矗立在大唐权利的巅峰,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至于先帝,也就是他那位好父皇做下的任何决定,跟他有什么关系?
当初为了得到李世民的关注,他可是历经了磨难,甚至于前往前线作战,抵御唐朝士兵无法对抗的突厥。
长孙无忌想用先帝的口昭为由,将他把控于股掌之中?
笑话!
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实在是没空搭理长孙无忌演的一手好戏!
“就这么着吧,长孙无忌,记得,这大唐而今是谁说了算!”
说罢,李治直接夺门而出。
院子里,停着心腹牵来的一匹黑马。
黑马身披战甲,腿部线条干毅。
一看就是一条能跑千里的好马。
李治双手扯动缰绳用力一拉,随后拍打在马背上。
“架!”
潇洒的身姿,如风一样离去。
长孙无忌追出来看着他消失的背影,气急败坏咬碎了后槽牙!
早知道这李治比他还能忍,当初就不应该荐举他为下一任皇帝!
现在好了,把一头披着狼皮的绵羊推上了皇位。
现在的长孙无忌哪还有心思考虑如何获得权利的问题?
她现在担忧的是,这李治,不会在登基后第一个就把他灭了吧?!
……
转眼。
李治已经骑着马远离了皇宫。
他此番前去的目的地并非云明的仙庙,反而是……火云洞!
火云洞乃是陨落准圣红云曾经的修炼之地,但自从他身消道陨之后。
如此洞天福地就成了人族三皇五帝的栖息地。
李治为何要前去那种地方?
要知道现在的三皇五帝,因为天道畏惧人族崛起,特意将他们禁锢在火云洞中。
而此事只有洪荒部分修士清楚,李治在遇到云明修炼成仙之前只是个普通人族。
对三皇五帝究竟存不存在这件事,之前的他并没有多少把握。
可今时今日,他已经突破天道禁制修炼成仙。
哪怕三皇五帝不一定存在,他也必须要去一趟。
三皇五帝乃是人族领导,李治想让人族昌盛,不再受到仙人压制同时,也想找到适合众人修仙的办法。
但时候多让几个有实力和潜力的人族修仙。
也好日后给云明提供战力。
至于云明?
现在暂时没有空去上香孝敬一下他老人家。
倒也不是忘恩负义。
主要是此番李治前去火云洞,也是受到云明的嘱咐。
另一侧。
云明神庙。
“算一算,李治也快举行登基大典了,为让他成功吸取人族气运成为真正的人皇,看来我该送上一份早已准备好的礼物。”
九州鼎。后天灵宝。
人族历经三祖,三皇五帝之后,大禹因治水有功登上人族共主之位,建立夏朝。
也是将禅让制变为继承制的最开端。
夏朝初年,大禹将天下划为九州,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
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以九鼎镇压人族气运。
因大禹心心念念人族,故九州鼎并无攻击和防御功效,只是为了镇压气运,只要九州鼎在,华夏九州的气运就会一直兴盛下去,而且还能形成反哺关系,九州气运越强,那九州鼎也就会不断增强,直至成为顶级功德至宝。
这玩意送给李治那位方才上位的人皇,必然会给他带来许多的帮助。
“希望李治这小子不要让我失望。”
“大唐的未来,不能再因为李治的愚昧而结束了。”
导致秦朝最终灭亡的安史之乱,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应该不会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