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
深山老幺2025-07-28 17:393,139

  周邦彦对把年少轻狂当资本的王伦,纵然满腹才气,也只能忍气吞声。

  不服老不行啊。

  他又不是达官权贵,能够让不知天高地厚的王伦屈服;他也不屑借力,所以只能让王伦猖狂,至少从他的表现是这样。

  这却触怒了佳人。

  “后生何其狂悖!你可知道这位官人是谁!竟敢如此顶撞?”作为互相成就的词中伴侣,李师师当然不能容得别人对周邦彦无礼,因为这和打她的脸无疑。

  要说佳人就是佳人,就是生起气来也是别有风味的。只是这更让王伦不喜,无它,她帮着的是别的男人来对付自己!

  “小可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尊阁便是提举大晟府的大司乐周大官人?”王伦确认下是否是传说中的那尊神。毕竟是名人,又和自己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他提起周邦彦的名字还是很尊敬的。

  周邦彦感觉好了些。不知者不为罪么,和一个后生小子生什么气么!

  “正是周某。”他捋须答道,颇有些自矜。

  在大宋,还没有不知道自己的人物。尤其是这几年在东京主管朝廷音乐,有了大把时间创作精进,是他作品最丰富、最有力度、名作迭出的时期。

  但更让他得意的是能够在不惑的年纪与名满天下的京师名妓李师师一见钟情。虽然做不到双宿双飞,但东京遍地都有他们的传说,这是一个男人最大的骄傲。

  李师师有多出名,他就有多骄傲。

  对于诗词之道,反倒是觉得等而下之了。

  现在,站在后起之秀王伦面前,他莫名地便有优越感:你纵使年轻又如何?天下第一名妓看上的却是不中用的老夫!

  他等着王伦说:“竟然是周先生、美成先生、清真居士”之类的,然后露出吃惊的表情,告罪、拜伏、谦逊…这是无数青年后辈见到自己这座真佛之后惯常的表情,他很享受这种情景。

  但王伦只是点点头,很淡定地说了一声:“哦,久仰大名。”

  就这?

  剧本不是这么写的!

  四目相对,周邦彦突然发现,王伦的眼里是真的淡定,没有任何做作的成分,仿佛他的名字就是一个路人甲。

  他第一次接不上话。

  难道对方不知道自己的名声?不应该啊,但凡读书人,都曾听得美成先生、清真居士之名!

  三十五年前的元丰六年(1083年)七月,他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便向神宗皇帝献上了长达七千字的《汴都赋》。神宗览后大感惊奇,召他到政事堂,命翰林学士李清臣在迩英阁朗诵。

  由于赋中多古文奇字,李清臣多不识得,只好读其偏旁。

  这是一篇摹仿汉代《两都赋》、《二京赋》的大赋,其规模也像汉赋。赋中用假设的人物“发微子”和“衍流先生”的对话来逐步开展对于汴都描写与颂扬,其间也表示赞许王安石的新政,因而大获赏识。

  献赋之举传播之后,他名动天下。

  虽说早期他也有潦倒奔走之日,但仕途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后来逐步做到知府,直至成为宋徽宗设立的大晟府的“音乐官员”。上宠下捧,过着舒适的“专业创作”生活。

  在此期间,他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确定了各词调中每个字的四声,连同为仄声的上、去、入都不容混用,读来抑扬变化而和谐婉转,绝无吐音不顺而显得拗口的地方。

  这种词本身即富有音乐美,同乐曲能够完美配合。所以,当时上至贵族、文士,下至乐工、歌女,都爱唱他的词。

  李师师便是被征服者之一,完全被他的才气所迷倒,成为最出名的粉丝。

  他也因之成为她的御用词人,更得以成为第一位闯入李师师生活的男人。

  从此之后,东京各地都留下他们的足迹,盛会佳节相得益彰,互相成就。

  才子佳人,神仙眷属,这种交往超脱了年龄的桎梏;因为李师师的身份,也绝少了人们的白眼。

  他一向这么快乐地生活,自比柳永幸福,直到今晚碰到王伦。

  先把自己最在意的白发、年龄拿来开玩笑,然后又用最不经意的话表达最直接的轻视。

  是何狂士哉?敢不把他放在眼里!

  “方才听得小官人吟诗,只是拾前人牙慧!今晚正值元宵佳节,周某便冒昧请教:小官人能做一首自己的作品么?”

  一边说,一边堵住王伦的去路。

  他说此话已经是在将军了,但凡王伦有些血性,便须当场做一首诗词来。既有诗词,便是他这个名家发挥的舞台,好歹也得把其批得体无完肤!

  李师师见状,笑意盈盈。对周邦彦的才情,她是丝毫不怀疑的:随时随地写一首诗词肯定是没问题,还肯定合韵律。

  看王伦如何出丑!

  主要是刚才其“一树梨花压海棠”让她觉得受到了侮辱。标准的一首艳词,却被当众用在她身上,让人情何以堪?

  非要他好看不可!

  围观的众人也笑嘻嘻地,等着看王伦的笑话。和大才子周邦彦比诗词,是老寿星上吊,活得不耐烦了!

  王伦才懒得和他搞些咬文嚼字的事。今晚的主题是泡妞,刚才只是没看到自己的妞,才无意、本能地泡了别人的妞。现在人家既已名花有主,那便仍办自己的事要紧。

  过了今晚,也不知道要到何处去寻程婉儿?她说了住在内城保康门左侧,只是这一带地方大着呢,她平时又不可能外出。

  节后自己不可能继续逗留吧,有机会便要逃走的,那时天高水阔,再到哪里与她相聚?

  想着这一茬,看着周边黑压压看热闹的人群----元宵节本来就是个玩耍的日子,听说周邦彦和人叫阵,又有李师师在旁边助阵,以国人喜好热闹的天性岂有不围观之理?早就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了----便有些不耐烦。

  可是周邦彦还沉浸在即将在李师师面前争一回面子的幻想中,不肯让开,这让他很不爽。

  虽说对方是个老帅男,可是帅有个屁用,还不是被过河小卒将军!

  他就是这枚小卒。

  “你很冒昧----”他说。

  “嘘!”围观的有那不嫌事大的,以为王伦怯阵耍赖,一齐叫起来。

  “要说平时,周某此举确实冒昧。但是秀才你无礼在先,若是这样让你轻易走脱,将来难免还有口无遮拦之事,却是害了你!你若作不出,只须诚心诚意向某道歉,便放你一马!”

  周邦彦此话一说,便博得众人喝彩。以其偌大名声、李师师之能量,却能容忍王伦这等后辈无礼之语,而以文斗的方式解决,实在是正且雅之事。

  他们却不知,这其中有许多可说道的地方。

  他是什么身份?吃过多少粮盐?便是不做准备,随便吟一首词也不是太有难度的事,无非可能不是太有水准。但是伟大如李白、苏轼,也不能保证每首作品都是佳作,不是么?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出口成章、顷刻之间便能有急智急才的。以这种方式决胜负,看似公平,实则吃文学这碗饭的周邦彦大占便宜。

  但是王伦并没有在意,他的注意力被不远处藏经阁里的人影吸引住了。

  藏经阁二楼俯瞰大相国寺,外面华灯如注,在那柱子里的阴影处,似乎有个穿着脆绿服饰的女子在向这边招手。因为背光,看不真切,但王伦先入为主,总觉得是程婉儿。

  他也回应过去。

  似乎感觉到佳人一笑,招手的动作明显地慢了下来,但仍然关注这边。

  他想挤过去看,却被李师师叫停:

  “小官人如果不回应周先生,奴家说不得叫上坊间的巡检,告你一个调戏之罪!”

  什么叫用最轻柔的话,做最狠的事?这就是。

  王伦虽然此前没有见过李师师,但对她的能量还是知道些的。因为宋徽宗的关系,她在樊楼、在东京地界,是一个奇特的存在。

  皇帝的婊子,谁敢和其过不去?她说受到了调戏,不说负责大相国寺本地的巡检,便是开封府界提点司、提刑司、提举保甲司、提举贼盗巡检公事司,乃至金吾街伙司、左右街司…等半治安机构都脱不了干系。

  王伦再有梁师成的关系,在此时怕也用不上----后者不见得敢直接叫板,不见其还处心积虑送“义女”以媚上?

  “真是晦气!”王伦知道不能拒绝了,很不爽,但不怕。

  男人从本性上讲是个好斗的公鸡,特别是有佳人在旁时。没有李师师时,他半分力气也不想出,除非有好处,像媚仙楼、梁师成那样有重奖激励。

  哪怕李师师是心向对手的,在此场合下,他也想用才情狠狠地砸挂一下周邦彦,让你矫情?

  想拿哥当你取悦女人的跳板,找错人了!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久闻美成先生是词中李杜,小可不才,愿听先生大作,小可再如法炮制一首可也。”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这句话出自《大学》,说的是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

  后面还有一句“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说的是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

  总之是一句话,你先来,不行别逼逼。

  周邦彦其实正等着他这句话。

继续阅读:第190章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五)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重生王伦之我的梁山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