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洋教(1)
锦衣夜行风之子2025-07-28 17:591,735

  周世平所说的筑了寨的东岗教堂,是一个意大利传教团建的天主教堂。

  自从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来自西洋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教士们,在条约和驻华公使的支持下,逐渐由沿海通商的口岸,向内陆的城镇渗透。

  东岗教堂就是最好的例子。咸丰年间,意大利传教士海林格达来到十家镇。

  他想在镇内设堂教传,却被商民一口回绝。海林格达将《天津条约》的印本,直接拍到伏阳知府的案台上,对着公堂咆哮:“条约规定,基督教、天主教教士可以在大清国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伏阳知府勃然大怒!他将海林格达摁在地上,正准备好好用板子教他学规矩。

  老谋深算的师爷,这时候却指着条约文本上的玉玺印章,大惊失色的说:“这是朝廷的敕令啊!”

  师爷这么一说,本来威风凛凛的知府大人,连摁在地上得海林格达也不管了。

  满堂衙役赶紧跟着他跪倒在地,对着案台上的条约文本三叩九拜。

  知府大人叩拜完,看着“敕令”开始左右为难:万一海林格达借传教,在城里“蛊惑人心”,哪天再闹出“红毛”(太平军)起义的幺蛾子,伏阳府衙那可是把天给捅破天了;如果不同意海林格达在伏阳设堂传教,又违背了朝廷“敕书”的旨意,被洋人捅到朝廷,知府大人照样会丢了顶戴花翎!

  知府大人和师爷在后堂思谋了半天,才勉强同意海林格达在伏阳城里传教。但城里的百姓觉得尖尖的教堂,像镇妖辟邪的塔,会坏了城里的风水,又坚决反对洋人在城里修建教堂。

  知府衙门不得不和稀泥,他们在荒凉的城东寻了块地,给海林格达设堂传教,这就是东岗教堂的开始。

  初来乍到的天主教,在伏阳严重的水土不服。习惯了烧香拜佛、祀天祭祖的伏阳百姓,对不敬先人、生吞冷咽的洋人,本来就冷眼相观,对“衣衫不整”、“扭捏慵懒”的洋“神仙”更是嗤之以鼻。老百姓遇到“洋和尚”都躲着走,更不要说登堂入室,信教礼拜了。

  伏阳官府也觉得海林格达传教不靠谱,早晚要灰溜溜的卷铺盖走人,个个等着看洋人的笑话。

  但人算不如天算!光绪初年的巨荒,给了海林格达和东岗教堂,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被灾荒逼的走投无路的百姓,不得不贱卖自己的田产保命,东岗教堂却趁机成片成片的买了进来。等度过了灾荒,侥幸活下来的老百姓,又不得不花高价买回,或者成了东岗教堂的佃户。

  这场灾荒过后,东岗教堂已经在伏阳购置了两千多亩良田,在伏阳城和十家镇,又买了十几处房产和铺面。咸鱼翻身的东岗教堂,成了伏阳县最大“洋”地主。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兜里有了钱的人,总觉得围着自己转的人,怎么看都像土匪强盗,教堂的洋人也不例外。

  东岗教堂新任主教礼莱德,一到任就给伏阳府衙又出了道难题:他要在教堂外围修墙筑寨!

  如果伏阳府衙同意了教堂筑寨,不但违抗了朝廷“所有围寨不准修筑”的禁令,还没办法禁止乡下的村寨效仿修债;

  如果不同意教堂筑寨,这事闹到驻华公使那里,知府衙门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最后伏阳知府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伏阳县衙出钱替东岗教堂修墙筑寨!

  两年后,长约三里半的寨墙修好后,东岗教堂就被严严实实的圈围。

  周世平说的一点都没错,伏阳百姓见教堂可以修寨围,附近的村镇便纷纷自行修墙筑寨。自知理亏的官府,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朝廷从平息“捻乱”后,发布的这个禁令,便成了一纸空文。

  在信教入会这件事上,东岗教堂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苦口婆心的讲经布道,不如几亩田地上的恩惠,来的实在。掐准佃户命门的里莱德,宣布教堂的土地只租给教众,没有信教入会的佃户们一律,扫地出门,不再续租。

  除了佃户,那些想拿东岗教堂当靠山的人,里莱徳把也悄悄把他们笼络进来。

  就连一些游手好闲的二流子,里莱德也来者不拒,这些人“信教入会”后,便帮着教堂收租催粮。老百姓背地里,把洋传教士叫做“大毛子”,入会的财东为“二毛子”,而那些连“毛子”都算不上的二流子,只能叫“二狗子”。

  在信教入会这件事上,三家营闹的响动最大的,当属李家的李长有。李长有在三家营,好赖也算是个“光棍”(很会来事的场面人)。李泰栓原本有意栽培李长有,让他将来承继李氏一族的族长。但突然有一天,李长有却对三家营百姓宣布,他要光明正大的入教堂信洋教。

  三家营族长的儿子主动投怀送抱,里莱德激动的亲自到教堂大门迎接。里莱德恭维李长有,说他是本县第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开明绅士!他的诚意和表率一定可以感动上帝,赐福给三家营受苦受难的信徒。

继续阅读:第8章 洋教(2)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尘埃如山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