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是一间小小的,存货不足的商店,中间是那家人家的起居室,最后是一间作为卧室的破烂木棚。一个小女孩躺在挨着木棚里边的床上,她病了。她身下垫的旧床单是脏的,她身上盖的毛毯也是脏的,屋子里的地板还是脏的,墙壁上光秃秃的,整个屋子仿佛一个冰冷的,毫无生气的黑洞,只有一扇对着肮脏的后院开着的窗子还透着少许亮光。”
“那个孩子紧挨着薄薄的板壁躺着,在墙的另一边是臭气熏人的后院以及那些我说不出口的东西。她躺在那儿,躺在那令人窒息的恶臭中,而多年来这样的生存导致的持续衰弱正在夺去她的生命。”
“你认为哪种孩子能在这样的空气中正常成长,假设他们能逃过死亡的解脱?
“只有当他们来到嘈杂的大街上,他们才能呼吸到一些新鲜但却是有毒的空气,这也是他们生命中仅有的机会,但是一旦他们来到大街上,呼啸而过的卡车和出租车又会把他们撞倒,而警察们也会把他们从街区赶走。想象一下,生命中18年成长的岁月就在这种地方的潮湿漏水的木板间度过,而他们还只能把随意零乱的后院里那些令人作呕的垃圾当作风景,把航脏阴暗的客厅和楼梯间当作伙伴。你是不是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很精彩,某些生活通过引导和训练,最终导致犯罪。”
“如果你希望培养罪犯,你认为你还能提供更好的训练场所吗……”
一共是107783个字,《黑心教会——还我自由与生命》全文刊登在已经改名为《环球纪实》的原《观察者论坛报》上面——1928年2月10日的第一期《环球纪实》,只刊登了一篇《黑心教会——还我自由与生命》的文章与配图,没有广告、没有颜色新闻、没有趣事…
为了让第一期的《环球纪实》达到最大效果的发行,马修·路德维希祭出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终极大招之一,即通过在同行报纸上刊登广告来推销全新改版的《环球纪实》,而且特别注明第一期《环球纪实》免费限量发行1天,发行地区不限于纽约市!
在同行报纸打广告花了5000美元;限量免费发行10万份第一期《环球纪实》,单份《环球纪实》成本5美分、售价12美分,外加各类杂费……累计总成本18000美元!
经过第一天的全面发行,‘丧心病狂、无法无天、教派罪人、黑心教徒等众多极致负面的社评出现在1928年2月11日第二期《环球纪实》的社评版面上——
来自纽约市(州)政府、曼哈顿下城区教区会议会、纽约州最高法院四个分部、美利坚职业记者协会、美利坚报纸编辑协会等纽约市(州)官方、非官方机构纷纷向《环球纪实》提请阅览《黑心教会——还我自由与生命》的署名文章原稿且在发表犀利社论!
联邦政府司法部更是亲自致电《环球纪实》报社征求有关三一教会违法乱纪的‘实质性证据’,在马修·路德维希的授权下,新成立直属马修本人管理的新闻研究室主管尼克·路德维希将有关证据当面呈交给司法部官员,此举让尼克·路德维希兴奋了好几天!
没错!
马修·路德维希选择了‘任人唯亲’,即便以弟弟尼克的能力无法完全担任一个部门主管的职责,但苦于自己的‘夹袋’里没有积攒一批合适的专业人才,唯有出此下策了!
此外,马修把杂物部门的安保人员抽调至新组建的‘保安室’,弟弟尼克找来的小伙伴们也被安排进入保安室——这两伙来历不同的保安员共同接受两位被马修高薪聘请的海、陆两军退役少校的魔鬼式训练,即每天除了当值就是训练,其待遇比普通职员高出20%。
士为知己者死!
尼克·路德维希的小伙伴们在家里基本都是不受待见的小透明,离开家门后,唯有依靠在‘家族’里学到的几门‘手艺’在街头混吃混喝,哪能想到有一天他们也能成为一家报业公司的正式员工——有半免费的集体宿舍居住、有实惠不限量的饭菜、有基本工资……这些小混混们立即把马修·路德维希奉为神明,同时认真完成每天严苛至极的军事训练!
经过一天的发酵,《环球纪实》第一期社论文章《黑心教会——还我自由与生命》的舆论风波从纽约地区迅速蔓延至整个东海岸,未来的一周内,更是在全美境内掀起一场关于‘宗教事务是否应该立法监督?联邦政府是否应该主动设立管理宗教团体的官方机构?’等宗教事务话题的大讨论,就连1928年11月的美利坚新总统大选也稍微被压制了热度!
随之而来的,正是《环球纪实》在往后一周里,单日发行量从1000份/日突增至50000份/日,而且读者们发现《环球纪实》版面与之前的《观察者论坛报》以及现行的同行报纸有一些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在版面设计上,《环球纪实》抛弃了原先那种‘让文字堆满你的眼球’的黑白文字版面,重新设计为14.5英寸、11英寸宽、4栏版式的小报,不再采取垂直式的版面,转而采用混合式的版面,彰显出一种走向新时代的‘跳跃感’与‘活力感’!
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都采用垂直式版面。这种版式的编排使得报纸的版面看起来不及其他版式活泼,但却能给人以正统、可信、高雅之感。这种版式的走文均是一栏宽,读者读报,从版面上端顺栏线下移,因此称为垂直式版面。
相比起垂直式版面,混合式版面显得分割不太清晰且图片文字混合使用,即已经看不到报纸版面的所谓几栏分割,因为无论是它刊发的图片或者是文字,都几乎已经完全打破了编排上的按栏分割版面的格式。这也导致《环球纪实》的整个版面看起来有些凌乱,甚至毫无章法可言。而混合式的版面也需要‘鲜明图片’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尤其是动感图片!
为此,马修·路德维希专门为采编部的员工上了一门‘摄影课’,着重描述了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图片的突出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视觉冲击’!
‘视觉冲击’不只是一种视觉感受,也是一种心理感受,在读者看到一张新闻图片的同时会产生心理反应,特别是那种颜色鲜明、动作浮夸、镜头语言炸裂的动感图片最能吸引读者引起强烈的‘共鸣’,第一期《环球纪实》里的那张由《环球纪实》采访部‘突然访问’三一教会教务委员会的委员们的群像照——清晰地抢拍到这些委员们惊恐、仓惶的神色,一双双看似苍老的眼睛里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阴狠、狡诈,众多读者看了很是震撼!
其次,《环球纪实》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利坚》等传统大报的市场定位不同,即《环球纪实》注重开发有强烈读报能力和欲望的年轻客户,那些传统的主流大报则是侧重于成熟稳重的‘中产阶级’,姿态有些清高,给人一种‘古板庄重’的形象。
再者,《环球纪实》选择了一条‘精炼、通俗’的小报路线,最大程度上避免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太阳报》等主流大报展开全面竞争。
《环球纪实》每期刊登内容都是从美联社、国际新闻社、合众社三大通讯社购买的国际新闻,涉及领域包括金融、外交、战争、文化、欧洲王室秘闻等,着重报道了关于东亚地区的最新动态,竭力满足美利坚青年阶层对神秘至极的东方古老文化的探知欲。
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利坚》等传统大报看来,一昧报道国际新闻的《环球纪实》已经是自绝于全美人民了,只因在‘孤立主义’国策的深刻影响下,绝大多数美利坚人民都只关心自己所处社会的新闻动态,然而,马修·路德维希觉得那些传统大报似乎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当一个人、一群人在同一个生态系统里‘封闭’了很久,那么这个人、这群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思考生态系统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从而产生一种源自本能的探索心理,在这种心理下开始去了解外部世界的真实模样!
千万不能低估了美利坚人民、尤其是美利坚青年阶层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别忘了,世界上第一架现代意义的飞机是美利坚的莱特兄弟发明的、世界上第一盏白炽灯是美利坚大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交流电’理论的科学家是美利坚公民尼古拉·特斯拉、世界上第一个徒步到北极点的是美利坚探险家罗伯特·皮里……
拥有探险未知的强烈欲望与无穷潜力的美利坚人民,又怎么可能对国际社会的最新动态置之不理呢?只是在‘柯立芝繁荣’的掩盖下,美利坚人民的自豪感空前膨胀,更多是以一种‘高上’的视角来继续与国际社会接触,《环球纪实》只是顺应了这种‘高上’的姿态!
【作者题外话】:新书启航,请多支持!
求收藏、求追读、求推荐、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