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傅拿着关于科考的奏章进入了御书房,把奏章交给了林霄。
“皇上,这些是今年科考的卷宗,请皇上过目!”张太傅恭敬的对着林霄说道。
林霄听见张太傅的话以后,就接过张太傅的卷宗,开始阅读起来。
他阅读了一会儿就抬起头来看向了张太傅。
然后对着张太傅问道:“张爱卿,最近这些年,朕一直在关注这些学生,他们的进步速度如何?”
“回禀陛下,这些学生,都是非常的优秀,现在大部分都是在朝中的文武百官里面脱颖而出的学生。
其他的学生也都是非常优秀,都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些学生现在已经成长起来了。
所以微臣认为这次的考试是他们的机会,只有经历过考试以后才能够看出来,他们的成绩到底是怎么样的。
微臣以为他们还需要在继续磨练,等他们再次经过了考试以后,他们将会变得更加的优秀。”
林霄听见张太傅这么说,就笑了起来,他想了想说道:“这些年你的确辛苦了,这一点朕知道。
朕也会把你的提议交给他们去执行的。”
“多谢皇上隆恩!”林霄笑着说道:“好了,朕还有一些事情要处理,你先下去吧!”
张太傅告辞离去了以后,林霄就继续阅览着关于这次科举的卷宗。
他在仔细阅读这些卷宗以后发现这些卷宗中的题目都是非常简单的。
而且每一题都是有着详细的规定,让林霄很是满意。
他决定要把这些都交给张太傅,然后让张太傅好好培养这些学生。
张太傅看见这些卷宗以后非常的激动,他连忙跪在地上对着林霄说道:“谢主隆恩!”
林霄扶起了他:“张太傅不必这么客气,你也是忠心耿耿为大周着想,朕也会好好的赏罚分明。”
张太傅听到他的话以后感慨万千,他在心里暗想:“这个小皇帝,还真的是一个明君啊!”
第二天他就颁布了一道圣旨,把这些年的科举改为每年举行三次科举。
每年三次科举也就是每年举办三次,而且每次考试都不同。
这次举办的是秋试秋试也叫做秋试,是考虑到今年科举的主流方法,就是在科举之前进行考试。
秋试的主要考题是:诗词歌赋、策论兵法、医术药理和兵书战略。
每次科举都有三篇作文,作文是一篇文章,文章里面的内容包括诗词歌赋,兵法战略,策论药理和医术。
每次考试的主要目的也是考验大周学子的水平和能力。
第一次秋试是在六月初四,也就是六月初四正式开始。
秋试的具体时间是六月十五开始,六月十九号结束,每年的秋试时间为七日。
接下来的日子里面皇宫中开始了一段繁忙的岁月。
这些侍卫们每隔十天左右,就会来到林霄的御书房向林霄汇报一些工作上的情况,然后就回去复命。
林霄也会亲自检查看看这些人的笔迹有没有问题。
而张太傅每天都是在他的御书房里面待着,负责给林霄整理这些奏章。
这一天的早晨张太傅依旧像往常一样,站在门外等候着林霄起床。
这时候林霄从里面走了出来,一脸笑意的看着张太傅说道:“今天早上又麻烦张爱卿了。”
“微臣该做的,微臣都会尽力去完成的!”
林霄就坐着龙撵朝着乾清宫驶去,而张太傅也跟在后面朝着乾清宫赶去。
到达了乾清宫以后林霄就看见了丞相等一众人都等候在那里。
“参见皇上!”一众人都跪在地上,朝着林霄喊道。
“起来吧!”林霄坐在宝座上,看着众人说道。
“谢皇上!”一群人齐声的答应着。
林霄随后说道:“今天朕就要去看科举考试,大家准备的差不多了吗?”
“皇上放心吧,都已经准备好了,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
“那好,那就去看一看吧。”
“皇上,您请上轿。”张太傅说完就对着一旁的太监说道。
于是林霄就被张太傅搀扶着上了轿子。
他被安排进了考场这时候所有的考官已经全部都到齐了。
看见林霄走了进来以后,所有的人都站起身来,恭迎皇帝的驾临。
“都免礼吧,现在我宣布考试开始!”林霄坐到了龙椅上面以后就开口说道。
于是众人就纷纷的从座位上站起身来,开始了奋笔疾书。
在这次的科举中每个考生都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文章来写的,林霄坐在龙椅上,静静的等待着。
一盏茶以后所有的考生都停下了手中的笔,把纸张拿了起来。
张太傅看了一眼以后就对着身边的太监挥了挥手。
太监就把卷轴递到了林霄的面前,林霄打开了卷轴以后,看着上面写的都是诗词歌赋,兵法战略。
林霄把卷轴合上以后对着张太傅说道:“张爱卿你可有什么想法?”
“皇上,这些东西微臣都没有见识过,微臣不知道哪些比较有名。
不知道哪些东西比较不出彩。”张太傅低着头回答道。
林霄听见张太傅的话以后,就开始沉思起来,其他的考生也是在沉思。
一炷香的功夫以后,林霄抬起头来对着众人说道:“你们的考题是什么?”
“皇上,您看看这个。”一个考生说完了以后就把他的卷轴递给了林霄。
林霄翻开了卷轴以后,就开始认真的看了起来。
看完了所有考生的考题以后,林霄就把考题放下。
然后说道:“你们今天的考题都是一些普通的诗词歌赋和兵法战略。
这个朕可以肯定,朕觉得你们还可以稍加改变。”听见林霄这样说,所有人都开始窃窃私语。
“看来皇上已经决定让我们改变诗词歌赋和兵法战略,这是我们的荣幸,我们当然会按照皇上的吩咐改变。”
一个考生对着林霄说道。
林霄听见考生这么说以后,就点点头说道:“好,既然你们都答应了,朕也不勉强。
朕只希望你们都能够用心读书,把心都放在科举上,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扬光大我们大周的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