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三杰斗贾诩(下)
云垂赏竹涛2025-07-28 18:093,175

  当日午后,曹老板果然召集众人议事,商讨如何及早应对袁绍。

  郭嘉则趁机抛出自己的“十胜十败论”。

  一时间,参会之人皆热血沸腾。

  这时,荀彧提出,曹操应及早劝降张绣、以免腹背受敌。

  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按照荀彧的计划顺利进行。

  荀攸、郭嘉二人同时推荐董昭,出使南阳郡宛城、劝降张绣。

  董昭以退为进,再三推辞不去。

  “主公,张绣既与主公有深仇,又非投靠主公不可,其人或有可能斩昭之首献于袁贼也。”

  不得不说,这种可能性……很大。

  于是荀彧苦笑着向曹操作揖。

  “主公不妨先向张绣修书一封,待探明其心意之后,再遣使前去劝降如何?”

  荀攸也苦笑起来。

  “此举恐怕不甚妥当,若张绣迟迟不予某等答复,岂非耽误时机乎?为稳妥起见,某以为,不如直接遣使前去。”

  荀彧叹了口气。

  “此事的确危险重重。某等应遣合适之人选前往。”

  程昱抚须叹道:“按说,钟元常(钟繇)与张绣、贾诩有多年交情,理应由其人前往。然则……唉!”

  钟繇必须坐镇关中三辅,确实不能分身前去宛城。

  而程昱与董昭都是兖州人。

  前者不好明着说,让后者主动请缨……前去送死。

  郭嘉眼眸一转,呵呵一笑。

  “公仁先生此去,未必便必死无疑,贾诩应不会断绝退路。”

  现在的客观情况是,袁绍、曹操既然势不两立,那么张绣、贾诩只能二选一,根本不存在什么退路不退路。

  对张绣、贾诩而言,打击一方去讨好另一方,这才叫英明之举。

  也就是说,董昭此去宛城,送死的概率足足有五成之高。

  所以,郭嘉说出来的这番话……恐怕连郭嘉本人都不信。

  董昭继续哀求众人。

  “诸君,诸君,不妨待元常兄安抚关中之后,亲自前去宛城如何?”

  众人皆没有开口。

  他们都怕引火上身,而且,反正去送死的又不是自己。

  于是乎,司空府内,一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最后,还是曹操一锤定音。

  “诸君不必再争论,公仁,你便亲自去一趟宛城。你有何要求,我无不应允!”

  董昭登时吓得面无人色。

  尽管其人心道:哼!我就知道会是如此!既然你曹操不当人子,便休怪我无情无义!

  心中虽打定了主意,但董昭表面上却战战兢兢道。

  “主公,昭此去危机重重,可否允许昭将部曲悉数带走?”

  董昭在许都,其实已经没有部曲了。

  其人名为监视、实为保护左将军府的兵卒,实际都是李典留给董昭的精锐部曲。

  因为山阳郡毗邻济阴郡(都在后世菏泽、济宁一带),因此兵卒们的口音相似。

  外人听不出来兵卒们的口音差异,便以为那都是董昭的部曲。

  既然董昭此行凶多吉少,那么曹操没有理由不同意董昭的请求。

  “公仁放心,我绝不会为难你。此外,你若担心护卫不足,我再为你加派一曲如何?”

  董昭当然不可能主动给自己惹麻烦。

  于是其人婉拒了曹操的好意。

  “主公,若昭率兵过多,则无异于挑衅张绣也。”

  曹操一想,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那么问题来了:

  董昭如果带走了部曲,曹操会不会发现,刘备府中少了点儿什么呢?

  这个问题,简直是在侮辱荀彧的智商!

  就在曹操笑着同意董昭的请求之后……

  荀彧便叹了口气。

  “主公,某有一言,不知当讲否?”

  曹操此刻心情正佳,于是含笑看向荀彧。

  “文若但说无妨。”

  荀彧淡淡道:“主公,刘玄德虽怀祸乱天下之心,却终归是为拦截逆贼袁术而出征。

  某等若始终对其家眷严加监视,恐有伤主公之英名。况且,在主公此番严密布置之下,刘玄德恐怕亦难以逃脱。

  既如此,主公何不索性撤去左将军府之护卫,博一坦荡大方之美名乎?”

  实际上,在曹操看来,刘备根本就不是阻拦袁术的主力,而是炮灰。

  真正要拦截、诛除袁术的,其实是曹操所布置的那几路兵马……

  只要几路大军合围,那么在除掉刘备之余,顺便也可以除掉袁术。

  事后,曹操大可以宣称:

  袁术狗急跳墙杀了刘备,我曹阿瞒为刘备报了仇。

  如此一来,曹操既当了小姐姐,又立了贞节牌坊,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考虑,曹操便卖了个顺水人情。

  “文若所言极是,公仁,你出使宛城之前,便将部曲悉数带走即可。”

  董昭对曹操千恩万谢……

  他确实应该感谢曹操,帮助他,以及刘封、简雍顺利逃出许都。

  但无论是董昭、荀彧,还是刘封都清楚一点:

  糜夫人,以及刘封的几个姐妹,是万万救不得了。

  曹操虽然在明面上撤掉了对刘备府的监视,暗中却不可能放松警惕。

  曹操固然不大可能派人进刘备府清点人数,但也绝不可能,放任府中之人随意离去。

  人质,归根结底还是人质!

  曹操神色陡然变得严肃起来。

  其人对董昭道:“公仁,袁绍老贼很快便要传檄文,是以,你万不可再拖延,后日一早便速速动身启程!”

  显而易见,曹操心中也着实没底儿,所以其人急于用董昭这个工具人来投石问路,试探一下张绣是否有可能,归降于自己。

  在曹操看来,反正董昭之前有政治污点,如今的忠诚度也无法确定,死了就死了呗。

  没什么大不了。

  这或许就是曹老板、刘备之间最大的区别。

  前者人才多,可以随便祸祸;

  后者就那么几杆枪,就算刘备发脾气想杀人,都得好生忍着。

  董昭心中虽然偷着乐,表面上却拉拉着一张老脸,如丧考妣一般、无奈至极地行礼应是。

  如是般,一切皆按照荀彧的谋划顺利进行。

  而这,正是谋士天花板实力的有力证据。

  会议结束之后,董昭、荀彧二人都没闲着,各自去筹划下一步计划不提。

  当日傍晚……

  在急匆匆回府之后,董昭带着满脸掩饰不住的喜色,径直走进自己的书房。

  “君子,大事定矣!”

  刘封对此毫不意外。

  因为他对荀彧的实力非常有信心。

  而简雍……

  又进入了“癫狂时刻”。

  其人又哭又笑,尽情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总而言之,这一小一壮,一平淡一癫狂,情绪都极不正常。

  真不愧是“疯癫组合”。

  好容易等到简雍情绪重归于稳定之后,刘封终于可以说出,自己今日因卦象而产生的想法。

  “公仁先生,小子以为,贾文和决不甘心投靠于曹孟德。”

  董昭闻言大惊;

  简雍更是险些再次进入“癫狂时刻”。

  “君子,若当真如此,为何贾文和始终扣押段忠明之精兵、某之心腹而不还?”

  简雍同样始终想不通这一点。

  算算时间,自段煨、董昭的人抵达宛城至今,已经过去了旬日,也就是十天。

  刘封没有回答董昭的这个问题,而是问其人。

  “小子想见一见荀令君,不知公仁先生可否安排一下?”

  如今的刘封,与荀彧之间,地位差距颇为悬殊。

  刘封是“罪臣”刘备之子,而荀彧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尚书令。

  所以,刘封想要见荀彧一面,可谓难如登天。

  董昭闻言,有些犯难。

  “君子应当清楚,荀令君愿不愿见君子,非昭能做主也。”

  刘封颔首道。

  “公仁先生不必为难,先生只需转告荀令君:贾文和或有赎罪之意。荀令君若对此有兴趣,自会主动前来相见。”

  董昭当场愕然。

  简雍则诧异到无以复加。

  二人异口同声。

  “这……君子这是何意?”

  【作者题外话】:……我是不明所以的分割线……

  建安元年(196),曹老板赴洛阳,迎天子迁都许县。

  汉廷太史令王立,私下对曹公说:

  “汉廷将亡,安天下者唯曹氏。”

  曹操闻言大悦。

  “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

  哈哈,好臭好臭!马屁好臭!

  (王)立后数言于(汉)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曹)公闻之,使人语立曰:“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汉纪》

  这哪是忠于“朝廷”?

  这分明是忠于“曹廷”。

  曹氏父子与马屁故事,其实是“一体两面”。

  表面上是臣子对曹氏的谄媚阿谀,背后暗藏的、却是曹氏对群臣的血腥鞭挞。

  曹氏父子与谗佞小人,并非简单的马屁故事。

  一言蔽之:曹操、曹丕前手举着胡萝卜,后手却藏着大棒。

  群臣卑躬阿谀,是一种被动表态、而非主动献媚。

  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

  饥死是假,屠杀是真。

  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魏书六》

  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后汉书卷九孝献本纪》

  (建安元年)八月辛丑,(献帝)幸南宫杨安殿。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庚申,迁都许。--《后汉书卷九孝献本纪》

  唉!真相就隐藏在纸面下,可惜,许多人就是浮与纸面之上。

  曹营真危险啊!

继续阅读:第三十七章 出城变故生(上)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季汉英雄传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