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肆虐的火蛇,由远及近传来的厮杀之声,袁术横过了刀锋。
与历史上其人那窝囊至极的死法不同,临死之前良心发现的袁术,终于保留了其最后的体面。
随着刀锋乍现,袁术这任性的一生,戛然而止。
袁术临死前,其人的一生,同样宛若走马灯一般划过……
袁术这辈子,可以套用北宋欧阳修,为后唐庄宗李存勖作的序来概括: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袁术僭号之前,是首屈一指的东南霸主;
而孙氏叛乱,则导致其辖区萎缩,最终在各方军阀(曹操、刘备、吕布、孙策)打击下,最终一蹶不振。
注意:严格意义上说,袁术其实并未称帝,只是“僭号”。
但从本质上讲,这与称伪帝并无分别。
僭号是指“冒用帝王之名”。
袁术改九江太守(治寿春)为“淮南尹”,无疑是效法西汉的“京兆尹”(治长安县)与东汉的“河南尹”(治洛阳县)。
术又自置百官、郊祀天地,行使帝王特权。
置公卿,祠南北郊(皆为帝王特权)。
摘自《魏书六之袁术传》
注意:刘表牧荆州时亦曾郊祀,因此引来孔融愤怒、汉廷谴责。
按曹操所述,术自谓“曹公尚在,不敢称帝”……
六字奉上:呵呵呵呵呵呵。
彼时(197年)袁、曹实力对比,明显是袁术强而曹操弱;
更何况,以袁术这“混不吝”、都敢破口大骂曹操主子袁绍为“家奴”的性格来看……
呵呵,这无疑是“魏武发迹”,也就是曹操支棱起来后的附会之语。
类似之事后附会言论、记载,在《魏书》……好吧,在整个《三国志》中都比比皆是。
什么叫“成王败寇”?
君请看《魏书》卷一、二、六、七、八,以及整部《三国志》。
其中,《魏书六》中的四位主角(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实际可以看作天下诸侯的“母体”。
言归正传。
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摘自支棱起来后的曹老板著《述志令》
总之,袁术“僭号”时,改元(仲家)、置公卿、郊祀天地、甚至“册立皇后”等僭逆行为一样不落。
故而,谓其“称帝”,亦无不可。
袁术称帝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军事实力为倚仗。
袁术的“皇帝梦”由来已久。
至少在初平二年(191年)讨伐董卓时已经开始。
彼时袁绍、韩馥在关东谋立刘虞;致书袁术欲求“共同劝进”。
而术欲自立,遂不许。
兴平二年(195年)长安饥荒,天子东奔。
袁术认为汉廷“气数已尽”,遂大会群下,欲代汉自立。
按《三国志》与《后汉书》记载,彼时反对声音较小;
由此可知,袁术阵营内、大抵是支持其僭号的。
有记载的反对者有主簿阎象、议郎张承、讨逆将军孙策。
前二者不提,孙策孙讨逆,呵呵,不好意思,人家想自立门户、自主创业。
与演义,以及诸君想象中的情况不同,或者可以说是截然相反:
建安二年,袁术称帝时(197年),无疑是东南地区的头号军阀。
扬州六郡中,袁术实控五郡。
即:九江郡(袁术)、丹阳郡(周尚、袁胤)、吴郡(朱治)、会稽郡(孙策)、庐江郡(刘勋)。
此外,袁术还控制着豫州陈国、汝南郡(孙香)、沛国南部(舒仲应),以及徐州的下邳国南部(鲁肃)、广陵郡一部分(吴景)。
彼时,实际控制沛国大部的,不是别人,正是今日火攻袁术的刘备(197至199年二月)。
且袁术称帝前一年(196),豫州陈国亦在其控制下。
只不过曹操领兵南下入颍川郡,顺道击破了占据陈国的袁嗣而已。
控制了东南的霸主袁术,实力如此强大,所以其人萌生称帝之心,便不足为奇。
只是,恰恰应了那句话: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随着袁术僭号,早就等着这一天的孙策,便动员整个家族,几乎全员脱离袁术阵营,渡江组建了“抗袁联盟统一战线”。
九江太守孙贲(孙策堂兄)听闻孙策独立,弃官而走,南下与堂弟会师。
其人随军击破豫章,为豫章郡守。
孙策的舅父吴景、情同叔父的朱治等人皆陆续脱离袁术。
就连当时的庐江郡舒城长周瑜、下邳国东城长鲁肃等人,皆抛弃袁术。
周瑜是叛军副官,随策南渡;
鲁肃则观望待变。
随着孙氏大举叛乱,袁术在扬州的地盘,除淮南郡(即九江郡)与庐江郡(刘勋)外,一夜之间,几乎全部沦陷。
就连盟友吕布,都被陈宫(一直想自己当老板)、陈珪、刘备(都是吕布仇人)组团忽悠瘸了,背叛了袁术。
在众叛亲离之下,袁术仿佛一夜之间,便走上了穷途末路。
袁术临死之时,究竟是何等心情,已然不得而知。
然而……
截获、生擒徐璆,以及袁术残余部曲的刘备等人,则是心花怒放。
原因无他……
天子重器、传国玉玺到手了。
当然了,如此国宝……刘备绝对不可能据为己有。
其人对徐璆毕恭毕敬道。
“孟玉公请稍作歇息,待明日,备必遣心腹、护送孟玉公安然抵达许都,向天子献上此国宝。”
刘备有如此收获,便已不虚此行,更何况……
身为徐州广陵人的徐璆,对刘备本就颇为敬重;
此刻见刘备如此深明大义,徐璆更是对刘备钦佩不已。
于是乎,徐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九江郡如今的大体情况,一五一十地告知了刘备。
最后,徐璆如是道:“是故,袁公路已焚毁寿春宫、遣散诸夫人,怀传国玉玺而北上、欲投靠其兄袁本初。”
没错。
袁术出发时,或许怀着“破釜沉舟”的精神,竟然一把火焚毁了寿春宫。
刘备、臧霸、朱灵等人闻言,皆哭笑不得。
他们都不知道,袁术这是从何而来的蜜汁自信。
徐璆这时,骤然想起一事……
同一时间,许都内城,董承的车骑将军府附近。
趁着府内女眷们正为是否报官而吵吵闹闹、府外呼喝之声不绝于耳之时……
徐庶取出引火、以及助燃之物,在车骑将军府中多处,放起了火。
匆匆忙完这一切之后,徐庶拂衣而去、深藏身与名。
就在火势未起之时,能够高来高去、隐藏在檐角阴影中的徐庶,便看到董承老贼府四周,骤然出现大批兵卒开始挖掘壕沟。
显而易见,这是在防止火势蔓延至四周之住宅……
尽管屋舍之间,相距皆较远。
本来,众人皆不愿纵火。
但考虑到衣带诏绝对不能出现……
所以,在送伏完离去之前,徐庶、伏完二人曾交换过一个眼神,二人最终想到的,还是纵火焚毁衣带诏。
而且,惟其如此,才能解伏完心头之恨。
如此一来,徐庶便可以……
【作者题外话】:…………我是大开无双的分割线…………
行文至此,诸君应已发现,曹魏、西晋美化曹操、抹黑汉末群雄的情况,是何等的令人发指。
万幸,陈寿是草蛇灰线的高手,因此,历史的真相,得以被陈寿通过隐藏的方式,被保留了下来。
但尽管如此,发现真相,还是需要脑子的。
脑子是个好东西。
这一段,云某并未完全按照历史书写,而是进行了演义化。
历史上,建安四年(199)袁术死后,其家属部曲投奔庐江太守刘勋,同年复为孙策所破。
(袁术)发病道死。妻子依(袁)术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孙策破勋,复见收视。--《魏书袁术传》
(刘)勋既行,(孙)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勋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曹公。--《吴书孙讨逆传》
刘勋失去庐江之后,辗转荆州,北投曹魏。至于庐江皖县中的女眷,则全部沦为孙策集团的战利品。
(建安四年)庐江太守刘勋率众降,封为列侯。--《魏书武帝纪》
刘勋之女、袁术之女、步氏母女、包括二桥姊妹,纷纷被江东集团的将领们瓜分。
本书对此做了改动。
这毕竟是小说,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小说。
而且,罗先生的演义,对历史的演绎更加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