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祐,且慢!玄德欲攻打扬州淮、泗?”
孙乾从容不迫道:“回大将军,正是!”
袁绍嗤笑一声。
“荒谬!简直荒谬!玄德不趁机攻下沛国,为何反而去攻九江郡?”
孙乾仍是从容不迫道:“大将军有所不知,孙策正对九江郡虎视眈眈。
而今孙策已得江东会稽、吴郡及丹阳三郡,若再夺淮泗之庐江、九江二郡,大将军以为,某等当如何御其人邪?
是故,愚以为,某等应抢先孙策一步攻下九江郡,以免其人得九江郡而望沛国焉。望大将军明鉴。”
九江郡的西北方向,便是豫州沛国。
而沛国距许都所在的颍川郡,距离非常微妙。
历史上,孙权对九江郡的渴望程度到底有多高呢?
那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留下了诸如“张八百”、“满数十”、“臧听说”、“文睡觉”、“刘亡灵”等等无数英雄传说的“合肥之战”,便足以证明一切。
注:九江郡以合肥为界,南属于孙权一方,北属于魏晋一方。
听到孙乾如此说,刚刚覆灭曾经不可一世的公孙瓒,正欲雄心勃勃、大展鸿图的袁绍抚须哂笑起来。
“我那逆贼阿弟之麾下、区区一瓜农之子孙策耳,何足挂齿?”
孙乾听袁绍如此说,心中登时一凛。
是,除了“何足挂齿”这四个字之外,袁绍说得确实没错。
直至今日,孙策都未彻底摆脱“袁术麾下”这个身份;
而且,孙策的老爹孙坚,也的的确确是瓜农(当然不是种西瓜,而是菜瓜)出身。
以上这些,袁绍说得都没错。
然而……
孙策在建安元年(196年)22岁时渡江转战江东,短短三四年便已“尽有江东,转斗千里”。
如此英雄,又岂容袁绍小觑?
孙乾突然觉得,袁绍如今的心态……
有些危险。
袁绍,膨胀了!
如今的曹操有多强,跟随刘备多年的孙乾,对此可谓是亲眼目睹。
曹阿瞒虽然经常不干人事儿、而且残暴多疑……好吧,这其实是枭雄的共性。
似曹阿瞒、孙十万,甚至包括刘皇叔在内的这种人,都是莫得人性的!
他们这种人,宛若行走于悬崖边缘,为了突围而出,在很多时候必须舍小而求大。
简言之,什么电车难题,什么定时炸弹实验,对于这些枭雄而言,根本不存在选择困难。
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任何道德包袱,只会选择代价最小、成效最高的答案。
他们追求的,始终都是功利性最大化。
但无论如何,对于曹操,有三点绝对不容置疑:
一是曹操那可怕的御下之道;
二是曹操那高明的用兵之道;
三是曹操那豪迈的诗词之道。
面对这样的曹操,就算袁绍实力再强大,但在这种膨胀的心态之下,他一定能获胜吗?
孙乾突然有些忧心忡忡。
但话说回来,孙乾并非袁绍麾下的谋士,只是刘备派来见袁绍的使臣;
而且,别说是孙乾,就算刘备本人站在袁绍面前,劝后者谨慎面对曹操,袁绍都大概率听不进去。
既然如此,孙乾便懒得再与袁绍多说……
与其多说多错,不如沉默是金。
于是乎,孙乾附和袁绍道。
“大将军所言甚是。既如此,某须即刻赶回小沛、规劝某家使君。只不知,大将军还有何要事吩咐?”
袁绍见孙乾如此听劝,便对其很是满意。
“哈哈,公祐如此识时务,不愧为北海名士也!然则……
刘豫州想必亦清楚,徐州易攻难守,绝非立足之良地,是故,我欲与刘豫州夹攻兖州!嗯……
公祐,你转告刘豫州,我将先攻济北国,再攻东郡!刘豫州当尽速为我攻下山阳郡、济阴郡!
待此四郡国为我等所得,再谋划下一步应如何。”
兖州刺史部八郡国,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分别是毗邻青州平原国的济北国;
之后是东平国、东郡、任城国、陈留郡、济阴郡、山阳郡及泰山郡。
前文已提及,兖州东为徐州,东北为青州,北为冀州,西为司隶,南为豫州,是妥妥的四战之地,同时也是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
其战略地位之重要,丝毫不亚于荆州。
以是故,袁绍始终高度重视兖州刺史部……
然而,曹操显然也是这么想的。
曹操之所以急着迎汉帝刘协东归,一方面是担心袁绍“必不容己”,但更多的考虑,是想借兖州在手,脱离袁绍、自立门户。
简言之,曹操东迎天子都于许,与刘备逃离许都、返回革命根据地徐州之举,其实是大同小异。
二人的行为动机都是“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
但行为逻辑却截然相反。
曹操是“非唯避害,且以竞利云尔”。
人家曹老板不只要避害,主要还是想竞利啊!
刘备却是“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我刘跑跑,主要还是想避害啊!
在刘封穿越而来之前,孙乾比彼时的简雍,要聪明许多。
因此,孙乾在这一瞬间,便想到了很多。
其人心道:袁绍在兖州经营多年,而曹阿瞒始终不得人心。
既然兴平年间吕布作乱之时,兖州尚可百城皆叛,最终凭袁绍相助,曹阿瞒方可平定叛乱。
而如今袁、曹公然撕破脸皮,呵呵,主公趁机攻占兖州,又有何不可?
打定主意之后,孙乾便向袁绍深施一礼。
“大将军敬请放心,乾必如实转告于刘使君,并将尽力劝说其人。”
袁绍见孙乾如此醒目、上道,不由得意地抚须而笑。
“甚善!甚善!我经营兖州多年,岂容曹孟德如此撒野?哈哈!
公祐,你也不必急于启程,待我调拨三营兵马任你调遣,助玄德先守住小沛、下邳二城再说。
呵呵,玄德反叛,曹孟德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待曹孟德兵发小沛,我便借机攻下兖州济北国、东郡!”
孙乾心中当即了然:
袁绍这哪里是借兵于主公?
其人这分明是想,裹挟主公夹攻兖州,打曹阿瞒一个措手不及!
一念及此,孙乾心中冷笑不已。
曹阿瞒固然奸滑;可这袁本初,呵呵,难道就是什么正人君子吗?
难怪曹阿瞒,要如此迫切脱离袁本初之控制!
唉!这二人皆为老狐狸!
然而……
孙乾终究水平有限,其人一时之间委实想不明白,自己究竟应该如何应对此事。
于是其人先向袁绍谢恩。
“大将军高义!乾代刘使君谢过大将军之大恩!”
袁绍笑着挥了挥袍袖。
“公祐不必言谢,你务必转告玄德,我期待与其会师于兖州!哈哈!”
孙乾此时,一刻也不愿在此地多待,其人客套一番后,便匆匆向袁绍告辞。
袁绍假意挽留孙乾一番后,便挥袖示意后者离去。
这时,孙乾无比怀念简雍。
虽然简雍人傻心眼儿少、没心没肺不靠谱,但人家最起码有胆量、有口才啊!
至少,简雍能把袁绍怼得下不来台!
哪像自己这般,狼狈不堪到只能唯唯诺诺?
如是般,孙乾一边在心中暗暗叹息自己窝囊,一边垂首默默离去。
不管孙乾在袁绍面前如何窝囊、狼狈,都不能否认一点:
孙乾这趟出使,总体而言是颇为成功的。
他的确为刘备要来了袁绍的支持,而且还借来了袁绍的三营、也就是六千精兵。
孙乾相信,以关羽之能,再加上这六千援兵……
那么己方死守小沛、下邳的希望便大增。
如今,孙乾要做的,就是及早赶回小沛。
再看向身在许都的曹操。
丝毫不出意外,刘备在徐州折腾出来的动静,惊动了曹操。
曹操,雷霆震怒!
【作者题外话】:…………我是雷霆震怒的分割线…………
再次强调一遍:汉末魏晋口语之中,没有“他”、“们”。
他一般用其、其人指代;
们,则一般用等、众指代。
现在,是时候抛出这个问题了:
曹操起兵,为何不以谯县老家为根据地?
答案很简单。
曹操在初平元年起兵,为谯沛老家的亲戚引来灭顶之灾;
这导致曹氏无法在沛国谯县立足。
史书对此语焉不详,则是为尊者讳的缘故。
两汉乡党势力抬头,州郡士族膨胀。
太平时节,强宗欺男霸女;
大乱之际,地方同姓豪强则化身“宗贼”,横行肆虐。
“宗族势力”是地方军阀起兵初期、最主要的依靠。
谯县曹氏,自曹腾(曹操祖父)发迹,平步青云;祖孙三代,在朝为官者甚众,堪称地方强宗。
陈寿将诸曹、夏侯氏合传;
而曹操父曹嵩又以“未能审其本末”直言。
所以自魏朝始,就不断有传言,说曹氏本夏侯氏,曹嵩是被大宦官曹腾从夏侯家抱养过继的儿子。
这种言论千年来未曾断绝,直到2013年被复旦大学研究专题组推翻,经过三年(对曹氏后人DNA)研究,明确证明:
曹氏与夏侯氏非同祖,二者父系来源相异。
前者祖上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后者祖上,则是滕公、车神夏侯婴。
其实,如果仔细读过三国志及裴注,便可明确得知曹氏、夏侯氏并无血缘关系。
夏侯氏之所以“亲就肺腑,贵重于时”,恰好是因为与曹氏“世为婚姻”。
夏侯氏实际是魏初之“外戚家族”,并非曹魏之皇室宗族。
董卓上洛(189)、曹操出逃(190)之后,曹氏(与姻亲夏侯氏)在谯县老家,根本混不下去。
部众星散,甚至屡遭追杀。
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
休年十馀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携将老母,渡江至吴。
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魏书九》
关键词:宗族各散去乡里。易姓名。
曹休连曹氏的名字都不敢用。
足见曹氏在老家、处在怎样水深火热的境地。
曹休成功逃到曹操那里时,曹操惊呼一声:
“大侄子,你可真是匹千里驹啊!”
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魏书九》
曹操不是说曹休才能如同千里马(曹休此时尚未成年),而是说曹休真的“很会逃跑”,流浪千里都没被仇家杀掉。
再说一句:
建安二至四年(197-199)坐镇沛国的,是刘备!是刘备!是刘备!
刘封为刘备策划的路线,堪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