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闻言,心中又惊又喜:
果然,董昭这个老六兼老登有存货,却不愿意轻易展示!
刘封表面上却波澜不惊。
“哦?甚巧!封亦有一险计,先生但说无妨,封且听一听,先生是否与封不谋而合。”
董昭心中暗骂一句:未曾料到,刘备之子竟妖孽至斯?若其人早生三五载,刘备又何至于落到如此境地!
董昭狠狠心、咬咬牙道。
“君子可知,南阳郡张绣,或有可能投效曹孟德?”
刘封闻言,心中登时一惊:
老天爷!这老六居然连这事儿都知道?
且慢!
莫非此事便是出于这老六之谋划?
刘封心中越想,越觉得大有可能。
郭嘉对人性的认知不够深入;
荀彧又不屑于玩弄阴谋诡计;
程昱那个能文能武的倔老头儿,心思没有这么细腻;
荀攸……嗯,对了!
定然是董昭这个老六,跟荀攸一起想出的这个主意。
董昭不愧是与程昱、郭嘉、蒋济同传的策士!
刘封决定不装了,他要向董昭摊牌了。
于是乎,刘封在心念电转之后,便开口说道:“先生莫非是想说,贾文和之家眷,而今尚在段煨府中;而张绣又一向对贾文和言听计从?”
董昭震惊到瞠目结舌。
他要说的,正是此事。
这也是历史上张绣为何不投降袁绍、反而投降死敌曹操的关键原因。
因为曹操用贾诩的家眷,暗中威胁贾诩说服张绣。
而张绣向来对贾诩言听计从,所以,最终张绣投降曹操,看似皆大欢喜,实则为张绣之死埋下祸根!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一统北方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杀了张绣。
贾诩虽明知曹操撕毁了八年前的约定、反悔杀了自己故主,却不敢反抗,从此只好乖乖夹着尾巴做人。
此事,还要从兴平年间(194至195年)说起。
彼时,当汉帝刘协东归之后,贾诩在投奔张绣之前,曾短暂在关中军阀之一、凉州三明中的段颎族弟段煨麾下,待过一段时间。
因兴平年间、天下饥荒,贾诩投奔张绣时唯恐照顾不及家眷,便将其家眷托付于当时仍在华阴城的段煨。
让贾诩始料未及的是,因曹操东迎天子,关中段煨在建安三年(198年)投靠了曹操。
因此,贾诩的家眷,便被段煨带到了许都。
历史上,贾诩为何劝张绣投降曹操,便不难理解了。
因为贾诩的家眷,已经被曹操当做了人质。
当然了,贾诩答应为曹操说服张绣的条件之一,必然是保全张绣性命。
但贾诩明显低估了曹操的下限。
曹老板与秦始皇一样,他们这种人处于逆境中时,可以比任何人都谦逊低调、礼贤下士;
但当他们一旦处于顺境中时……
那么他们狠起来,那是真莫得人性啊!
贾诩家眷之事颇为隐秘,知情者寥寥无几。
恰好,董昭、荀攸对此都知情。
董昭在谋划东迎天子之事时,曾借张扬之名义入关中(历史上,建安五年(200年),关中始开);
荀攸则曾在关中朝廷任职多年。
这两个人精兼苟哥,当然都有各自独有的情报来源。
因此,尽管段煨、贾诩二人都对此事讳莫如深,但董昭、荀攸还是知晓了此事。
那么问题又来了:
刘备一直在幽州、青州、徐州活跃,就连曹操,都被段煨那个老狐狸蒙在鼓里,刘封又怎么会知道如此隐秘之事?
董昭心知肚明,段煨之所以向曹操隐瞒此事,原因也很简单:为了保命。
段煨段老头儿如今已一把年纪。
其人之所以投奔汉帝刘协,纯纯是想落个善终、顺便荫蔽家族。
以段煨之人情练达,其不难看出,曹操实际上与秦始皇并无不同:
身怀利刃,杀心自起。
因此,为以防万一,段煨暂时还不想打出“贾诩家眷”这张底牌。
但董昭已经想到了这一点。只是……
令董昭万万没想到的是,刘封居然也知道此事。
不知不觉间,董昭只觉自己后背冰凉一片。
此刻,他已不再将刘封视为神童,而是看成了“天人”,俗称神仙。
于是,董昭对刘封毕恭毕敬道。
“君子既然已知此隐秘,那么某等应如何行事?”
这其实是刘封思维导图中的第三步计划,但既然事已至此,那么刘封不介意提前布局。
所以,刘封不慌不忙道。
“先生可遣心腹暗中赴宛城面见贾文和,请张绣遣腹心之人,以觐见天子之名义,与曹贼商谈求和之事。”
这时,便体现出来董昭的智慧。
只见其人双眉一扬,目光炯炯。
“君子是说,请贾文和派心腹,说服段纪明族弟段忠明?
如此一来,非但可阻止张绣投降曹孟德,更可解君子性命之忧!”
段纪明,便是未能善终的凉州三明之一、段煨段忠明族兄、东汉名将段颎。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此谚语便起于两汉。
段颎作战虽勇不可当,却缺乏政治智慧,最终其人被宦官利用、冤死于狱中。
一代军神,竟然落到如此凄惨的下场,委实可悲可叹!
刘封只恨自己未能穿越到桓灵二帝交接时期。
否则,自己定能改变,这段极其扯犊子的东汉历史。
最起码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都不会死,更不可能有第二次“党锢之祸”。
刘封收回哀怜英雄、以及华夏神州苍生的思绪,对董昭正色道。
“先生不可想太多,只要段忠明愿遣护卫护送贾文和家眷至宛城即可,余者皆不可考虑!
先生应当知道,段忠明已将部曲交于曹贼,其人自保无忧,却难有作为。
至于小子如何自保,还需仰仗先生出谋划策。”
不同于政治小白段颎,或者也是因为吸取了其族兄段颎的惨痛教训,段煨可是一个十成十的老狐狸。
这种人是最惜命的。
为了保命、甚至是为族人搏一个美好未来,其人或许愿意有限度地与刘封一方合作、做一个合格而又敏感的墙头草;
但其人决不会使自己立于危墙之下。
这种人无可厚非,因为即便是在现代的职场、官场之中,怀有这种心态之人,也同样大有人在。
董昭又何尝不是这种人?
而刘封身为刘备独生子、漩涡中心之人,只是没得选罢了。
以是故,董昭瞬间便释然了。
“君子所言极是!明日某便出门、为君子四处奔走。”
刘封颔首后,复又对董昭说道。
“先生以为,小子可否借张绣之力?”
董昭再次震惊不已。
“君子莫非要以南阳郡为基业?”
刘封心中忍不住吐槽:
跟聪明人说话真省心!
唉!哪怕简雍有董昭的一半水平,刘备都绝对不至于被吕布偷了水晶!
刘封再次颔首。
“正是如此!贾文和在建安二年(197年宛城之战)之所以劝张绣降曹,盖因其担忧唇亡齿寒,欲为张绣谋一出路耳。
如今与两年前之形势如出一辙,既然曹贼将直撄袁绍兵锋,那么贾文和更应归降家父,而非曹贼。”
董昭蹙眉沉思片刻后,缓缓颔首。
“君子此计,确有实施之可能。然则……是否可行,首先要看段忠明。”
此时的形势,与两年前的形势其实不尽相同,只是如今刘备属于袁绍阵营,替代了两年前的曹操罢了。
刘备一旦在徐州站稳了脚跟,那么张绣便可与刘备呼应。
要知道,张绣的南阳郡与刘备的小沛之间,只隔着一个汝南郡。
而汝南郡是袁绍老家。
更何况,谁又能知道,刘封有没有攻略汝南郡的计划呢?
【作者题外话】:……………我是喜出望外的分割线………………
(贾)诩为左冯翊,(李)傕等欲以功侯之……固辞不受。又以(贾诩)为尚书仆射……乃更拜(贾)诩尚书,典选举。--《魏书贾诩传》
典选举,是重点!
天子既东,而李傕来追,王师败绩……(贾)诩谓(李)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献帝记》
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贾)诩同郡,遂去(李)傕讬(段)煨。--《魏书贾诩传》
(贾)诩曰:“(段)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指张绣与刘表)于外,必厚吾妻子。”--《魏书贾诩传》
建安三年,(曹操)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后汉书献帝纪》
后以(段)煨为大鸿胪、光禄大夫,建安十四年,以寿终。--《献帝记》
(张)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魏书荀攸传》
(贾)诩显于(张)绣坐上谓(袁)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魏书贾诩传》
归谢袁本初,这就是汉末版本的“谢邀”。
张绣,武威祖厉人,骠骑将军济族子也。--《魏书张绣传》
注意重点:张绣没有字!
《魏书八》中的七位传主,只有张绣一人的表字失载。
(张绣)薨,谥曰定侯。--《魏书张绣传》
按谥法,“追补前过”曰定。这无疑说明曹操对张绣的定性,就是个“追补过错的罪人”。
更为有趣的是,张绣的女婿曹均,谥号是“安”,取“好和不争”之义。而张绣的外孙、曹均的儿子曹抗,谥号与外公相同,亦是“定”。未知是否有意如此。
景初元年(曹抗)薨,谥曰定公。--《魏书曹均传-附传》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女婿曹均之子曹琬,被过继给了曹昂为后嗣。
换言之,曹昂被张绣所杀,但“奉昂后者”,却是张绣的外孙子。
(黄初)三年,以樊安公(曹)均子(曹)琬奉(曹)昂后。--《魏书曹昂传》
呵呵,曹老板用心何其险恶!这是杀人还要诛心!
文帝(孝子丕)常言:“家兄孝廉(曹昂),(继位)自其分也。若使仓舒(曹冲)在,我亦无天下。”--《魏略》
由此可见,孝子丕怎么会责怪张绣?其感激张绣还来不及呢!
到底是谁杀的张绣,显而易见!
反过来看,降曹的行为虽然害死了张绣,但对贾诩还是很有益处的。其家属因此得到保全,没有遭到进一步迫害。
不过鉴于张绣见诛,贾诩也不得不从此低调过活,夹起尾巴做人。
(贾诩)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魏书贾诩传》
在贾诩看来,这一家老小的性命都是捡回来的,能够低调平安过完一生,便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