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徐庶此来,是代表刘封、张绣出使,兼且此二人有求于刘表。
故而,徐庶非但不揭破此事,反而与确实没参透其中玄机的简雍一起,向刘表连连道贺、并很是恭维了一番黄祖。
对此,刘表、黄祖二人均颇感受用。
然后……
年过半百的蔡瑁,便认出了徐庶。
“君莫非为阿统(庞统)同门之师兄,颖川名士徐元直?”
如是般,问题一下子变得有些尴尬起来。
因为蔡瑁虽认得徐庶,但徐庶却不认识蔡瑁啊!
万幸徐庶一向都有急智,其人心念电转之后,忙不迭向蔡瑁深施一礼。
“原来是荆襄名士蔡公当面,小子失敬!还望公恕罪!”
蔡瑁的年龄,比今年已经四十五岁的曹操,还要大上几岁。
而且其人与曹操早有交情,二人曾在天杀的汉灵帝光和年间(178至184年),一同去见梁孟皇。
(曹操)谓曰:“德珪,故忆往昔共见梁孟星,孟星不见人时否?”
摘自《襄阳耆旧传》
“梁孟星”即“梁孟皇”,这里说的是东汉书法家梁鹄,他曾在洛阳担任选部尚书(即吏部尚书)。
曹操在熹平元年(172年)出任洛阳北部尉,举荐人之一就是梁鹄。
梁鹄以(曹)公为(洛阳)北部尉。
摘自《四体书势序》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仕途的举荐人,除粱鹄外,还有司马懿之父、尚书右丞司马防。
所以历史上,蔡瑁后来主动归降曹阿瞒,是有原因的。
这二人是老相识了。
此时此地,徐庶向蔡瑁深施一礼后,蔡瑁便呵呵一笑。
“元直免礼,老夫与德公相交半生,而你又与阿统师出同门,便如老夫子侄一般。”
蔡瑁这番话,纯属客套话。
庞德公虽然也是襄阳名士,其家族亦是荆襄地区的豪强家族,但其本人却是一名不关心政事的隐士;
蔡瑁若真与庞德公私交不错,又岂会坐视庞德公的从子庞统求学,而对其人不管不顾?
要知道,蔡瑁如今是镇南将军(刘表刘镇南)军师,纵然要不来一个茂才,区区一个孝廉还是不在话下的吧?
但实际情况却是:如今庞统连南郡郡功曹都不是。
一言蔽之,人家蔡瑁只是说了句虚头巴脑的客套话,认真你就输了。
综上所述,徐庶根本就没有将蔡瑁的这番话当真。
其人颇为谦卑地向蔡瑁行了一礼。
“庶受宠若惊、惶恐不安,庶而今已为张绣张将军之幕僚,今后必竭尽所能、为诸公稳守荆州门户。”
堂内众人这才明白过来:
原来是张绣遣使来见刘表。
徐庶与蔡瑁客套一番后,便利用蔡瑁的这层关系,趁机对刘表道。
“使君有所不知,前不久曹孟德曾遣董公仁出使宛城、并试图劝降张将军。”
徐庶此言一出,堂内登时一片哗然。
刘表的脸色,变得无比难看。
南阳郡的北边邻居,就是曹操的颍川郡,许都所在的颍川郡。
眼见堂内众人议论纷纷、甚至还有人不知所措……
徐庶嘴角微微上扬。
黄祖虽仍面色不变、泰然自若,但徐庶看得分明,其人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攥紧了自己的拳头。
于是乎,徐庶不待刘表开口,便在这骤然变得颇为嘈杂的环境中,继续朗声道。
“使君有所不知,袁、曹二者间,恐怕即将开战。”
在徐庶观察之下,其人只见,刘表的脸色,连续变了数变。
堂内顿时人声鼎沸起来。
蒯家二兄弟,南阳郡名士邓义、韩嵩,以及掌握着军权的南阳人韩晞,脸色皆变得紧张无比。
南阳郡是荆州的北大门,而且宛城距襄阳城不要太近。
南阳郡一旦生变,他们都将寝食难安。
在这片喧嚣声中,蔡瑁浑然不似方才那般清高、倨傲。
其人急声追问徐庶。
“元直,张将军有何打算,你不妨明言相告!”
至此,主动权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被徐庶轻松握在手中。
徐庶心中偷笑不已,但表面上毫无波澜。
其人向蔡瑁行礼之后,淡淡道:“蔡公尽管放心,张将军已在回信之中痛斥曹孟德,并已扣押董公仁也。”
徐庶话音未落,便听到一片吐气之音……
显而易见,在场之人皆松了一口气。
徐庶趁机又道:“然则,使君、蔡公,张将军以为,章陵郡毗邻曹孟德近来刚刚拆分之阳安郡,唯恐其为曹孟德所夺……”
蔡瑁断然道:“既如此,元直,你可转告张将军,就说章陵郡亦需由张将军稳守,万万不可出任何差池!”
徐庶等的,就是这句话。
于是徐庶继续道:“然则,张将军所需之军粮、辎重……”
韩嵩迅速打断了徐庶的话。
“元直无需担忧,此事自有老夫等人操办!你只管转告于张将军,请其人为使君稳守南阳、章陵二郡!万万不可降于曹孟德!”
徐庶见状,心中冷笑不已。
但表面上,徐庶恭谨行礼。
“请诸公尽管放心,只要军粮、辎重充足,庶必苦劝张将军死守此荆北二郡!”
堂内众人,再次不约而同地长长松了口气。
徐庶则乘胜追击。
“敢问使君、诸公,如若……庶斗胆直言,请使君、诸公勿怪,如若袁本初遣使前来、劝降张将军,又当如何?”
黄祖冷哼一声,疾言厉色道。
“张绣所需之一应军粮、辎重,皆需仰仗于某等!其人焉能不知其中之轻重邪?”
至此,徐庶已经心中有数。
于是其人见好就收。
“黄公言重矣,张将军曾与袁本初敌对多年,断无投靠于其人之理也。”
堂内众人纷纷颔首。
“元直所言甚是!”
黄祖神色也缓和了下来。
“如此便好!元直应知,而今孙策小贼对江夏郡虎视眈眈,而长沙、零陵二郡张羡之乱又未平定。
若张将军为使君、及某等稳守荆北门户,则待东、南皆定之后,使君及某等定然不会亏待于张将军!
元直,你既为庞公之子侄同门,令师又在襄阳城定居,当知其中之轻重缓急,然否?”
黄祖明显比其他荆襄豪士高明许多。
其人最起码,还知道打一打亲情牌。
已经摸清这些人底线、而且已经为刘封争取到军粮、辎重的徐庶,忙不迭行礼称是。
“请诸公尽管放心,徐某必竭力向张将军阐明其中之利害,务必死守荆北之门户、助使君及诸公保境安民!”
包括刘表在内的众人闻言,皆欣慰一笑。
徐庶给简雍使了个眼色。
简雍如大梦初醒一般,忙不迭赔着笑脸向众人行礼。
“使君、诸公,某等深恐曹孟德不日发兵,故而,张将军所需之粮草、辎重,还望使君、诸公及早调拨至宛城。”
简雍虽然不太聪明,但总算在这一刻没有犯傻。
刘表颔首道:“这是自然!你等可转告于张将军,旬日之内,粮草、辎重必将运至宛城。”
徐庶适时行礼致谢,与简雍一同告辞离去。
如是般,徐庶出使襄阳城,可谓满载而归。
而且,徐庶还摸清楚了荆襄豪士的底线:
荆州之稳定高于一切,南阳、章陵二郡,万万不容有失!
徐庶讲到此处,刘封便忍不住叹了口气。
“荆襄一众豪族,一向视荆州为私有之土,故而,其人素来以保境安民为首要之务,却匮乏进取之心。”
荆州南郡襄阳一带的豪族,有蔡氏、蒯氏、黄氏、庞氏、向氏、马氏等等。
这些家族的关系虽然盘根错节、同气连枝,但可分为两大派系,也就是“耆老派”与“少壮派”。
耆老派心向强者,致力于统一稳定;
少壮派则致力于寻找新的代理人,谋求长期割据。
【作者题外话】:……我是进取不足的分割线……
(刘)表病笃,托国于(刘)备……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狗贼王沈《魏书》
最初之时……
是酱紫滴。
从现存史料来看,刘表最初对刘备颇为重用,不仅令其驻军新野,还曾大力支持刘备北伐;
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蜀书先主传》
然而,刘帮主极其善于收买人心。
(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狗贼王沈《魏书》
因此……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表疑其心,阴御之。--《蜀书先主传》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蜀书诸葛亮传》
不久之后,刘备的驻地被移至樊城(接近刘表治所襄阳),这也标志着刘备开始受到刘表的严密监视。
(刘)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魏晋世语》
(建安)十二年(207),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刘)表袭许,表不能用。--《蜀书先主传》
此后双方虽然仍有宴饮唱和,但北伐事业却就此中断,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刘表去世。
蔡瑁字德珪,襄阳人。性豪自喜,少为魏武所亲。刘琮之败,帝(指曹操)造其家。--《襄阳耆旧传》
(刘)表卒,(王)粲劝表子(刘)琮,令归太祖。--《魏书王粲传》
(刘)表卒,子(刘)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蜀书先主传》
刘表不能算可惜,其人割据荆州长达近二十年,却始终不能有所作为,所以送他两个字:
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