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凉州武威贾文和!
老夫甚是愤怒!
刘备尚且不敢如此欺凌老夫,其人之幼子何德何能,安敢如此触怒老夫邪!
气煞老夫也!
竖子可知老夫何许人也!
老夫自熹平五年(176年)年底时起,便已随陇西董仲颖(国贼董卓)赴并州,任刺史之职。
至光和七年(184年)黄巾之乱时,老夫曾苦劝董仲颖勿要弃并州刺史、而受朝廷左中郎将之职。
彼时,刺史之权柄正日益加重,而开府幕僚业已渐多,待日后必可招募部曲以成大事。
中郎将不过比两千石之职,仅可拥兵而无治理之权,又有何用哉!
值此黄巾四起、天下生乱之际,但凡董仲颖愿继续经营并州,老夫便有足够把握,使其在三四年间实际掌控并州五原、定襄、雁门、太原、上党五郡。
怎奈何董仲颖目光短浅、不足与谋,老夫趁机辞别其人、返还凉州故里以避黄巾之乱。
果不其然,半载之后,老夫便听闻“中郎将董卓征张角,不克,征诣廷尉,减死罪一等”之事。
此后,适逢凉州生乱,而董仲颖为朝廷复用、并再次寻到老夫。
其人先是尽言悔恨未听老夫之忠告,又一再向老夫承诺,今后事无巨细,皆听老夫建议,其意甚诚。
于是乎,老夫便再次跟随其人平复凉州叛乱。
中平五年(188年),董仲颖复又刚愎自用,老夫苦劝而不听,于是老夫复又返还武威故臧故里。
明年(189年),董仲颖为汉灵帝迁为并州牧,第三次寻到老夫。
老夫已知大汉地方拥兵自重、朝廷无力掌控地方州郡,而董仲颖又有枭雄之姿,故而,老夫第三次为其人出谋划策。
老夫之所以愿一而再、再而三为董仲颖出谋划策,盖因其人一为凉州人,二具枭雄之姿,三愿为凉州万千生民考虑。
老夫坚信,董仲颖一旦得势,则凉州必将如汉初马伏波之时一般,得以复兴矣!
哼哼!朝廷“三弃凉州”之议,何其荒悖也!
关东竖子,素来以名士自诩,非但轻视商贾,更兼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目光短浅,智力不足,皆为鼠辈也!
前汉之兴盛,盖因前汉世宗孝武皇帝重用霍骠姚。
后者封狼居胥之后,以西域为藩篱,故凉州得以兴旺,而大汉得以富强也!
董仲颖既有复兴凉州之远见,则老夫必当助其人一臂之力焉!
况且,此次实乃前所未有之良机。
老夫听闻汉灵帝日益病重,是以,劝董仲颖在河东等待东都生变。
其后不久,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与何太后争权,欲引诸侯以为外援……
老夫便知,良机至矣!
短短二三月间,董仲颖对老夫言听计从,废昏立明(废少帝立献帝)、最终得以大权独揽。
在此之后,董仲颖采纳老夫之策,“忍性矫情,擢用群士”;
其人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汝南许靖(月旦评主持者之一,许邵许子将从兄)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
迁都长安城之后(191年),董仲颖自觉年事已高,有意传位与其婿牛辅,故而请老夫辅佐其人于弘农郡。
老夫此生最悔恨此事。
老夫不应听董仲颖如此安排,否则董仲颖何至于死于非命邪?
老夫始终以为,董仲颖并无天大之恶。况且,其人确为凉州万千生民竭心尽力也!
其人最大之恶行,亦不过行废立之事、逼杀何太后、秽乱宫人耳。
所谓“攻杀社民”,纯属子虚乌有,董仲颖实为镇压关东乱党也。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岂独商纣而已欤!董仲颖大抵亦如此耳。
董仲颖故后,王允老贼倒行逆施、以至长安城内外怨声载道。
以老夫观之,王允老贼之恶,犹在董仲颖之上也。
老夫非徒为自保,亦为关中数万凉州生民考虑,故而不得不为李傕、郭汜、樊稠等同州人献上毒计。
然则……
老夫失策矣!
李傕、郭汜、樊稠等人不过区区莽夫,完全不可与董仲颖相提并论也!
老夫深恨当日不应离开长安城,致使董仲颖死于非命、凉州之策未悉数贯彻,而关中生数年之乱!
是故,老夫固辞不受左冯翊、列侯等等虚职,亦要任吏部尚书以典选举,否则,非但关中将大乱,天下亦将永无宁日邪!
彼时,关东袁绍大逆不道,欲拥立幽州牧刘虞为伪帝。
老夫任壶寿为冀州牧,暗中联合平难中郎将张燕、幽州刺史公孙瓒,以及袁绍麾下、凉州同乡麴义,一同发动邺城之乱。
趁袁绍大乱,老夫密令公孙瓒诛除刘虞。
如此,伪帝既无,则袁绍名不正言不顺矣!
可恨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河北通谋黑山,联络黑山酋帅眭固、陶升;曹操祸乱青、徐二州。
做为应对,老夫又苦劝李傕,令天子拟诏于吕布,令其人为天子谋划重迁东都之事;
恰逢曹操杀兖州名士边让,老夫暗中筹谋,使张邈、陈宫迎吕布至兖州,借机谋划天子迁东都洛阳、并搅乱关东袁绍一统关东之布局。
为促成此事,老夫又借天子之名,传诏于袁绍麾下之东郡太守臧洪。
兴平两年之间(194至195年),一切皆如老夫所布之局。
嘿嘿!刘封小儿,你可知否?
老夫昔年运筹帷幄之中、以天下为棋枰、凭一己之力摆弄天下英杰于股掌之中时……
呵呵,刘封小儿你恐怕仍在牙牙学语!
惜哉!吕布志大才疏,臧洪错失先机,陈宫野心暗藏,张超、张邈昆仲徒有虚名!
反观袁绍一方,曹操求得山阳郡李氏之助,隐忍而觅得胜机,而袁绍遣重兵、联合山阳郡李氏驱逐吕布。
最终,老夫之谋划皆败于袁绍、曹操主臣之手。
樊稠身死,李傕、郭汜反目,关中之败已成定局。
明年(196年),关中分崩离析,老夫与袁、曹敌对多年,又不见容于段煨,惟有投奔故友张济之从子张绣一途。
可怜老夫辛苦谋划数年,却因诸路棋子各怀鬼胎,而最终功亏一篑!
老夫仍时时悔恨,当年实不应离开长安城,以致关中最终破败至斯!
老夫在南阳一载之后,方才幡然醒悟:
如若老夫不为李傕、郭汜出谋划策,恐怕天下应不会如此大乱!
惜哉!悲哉!痛哉!
以是故,老夫苦劝张绣归降于朝廷。然则……
曹操其心可诛!其人名为收降张绣,却密怀“杀绣之计”!
曹操暗中收买张绣身边之胡人护卫(实际为胡赤儿,非人名,而是“攴胡赤儿”的音译转写),意欲刺杀张绣。
万幸为老夫及时察觉并将计就计,否则老夫、张绣皆已为枯骨矣!
哼哼!你刘封小儿若遇此危局,恐难以化解也!
老夫却不然。
老夫仅仅略施小计,便使曹操爱子曹昂、爱将典韦命葬宛城!
是故,你刘封小儿,焉敢对老夫如此大不敬乎?
南阳郡乃荆州门户,袁、曹之间又必有一战,而刘表不过是荆襄豪族之傀儡也。
此外,段煨老匹夫罔顾与老夫之交情,竟然擅自携老夫之家眷入许城!
段煨老匹夫,简直可恨!
老夫无奈之下,为保全老夫全家、以及张绣之性命,已有意投靠朝廷。
老夫昔年在关中确实犯下诸多大错。
为此,老夫甘愿奉上余生,为朝廷出谋划策、纾解此乱世之苦!
老夫明知曹操心怀不轨,其野心犹过于昔年之董仲颖,然则……
袁绍大军一旦来攻,老夫尚有何出路可走?
原本,老夫已然与荀文若暗传书信、表达此事,岂料……
刘封小儿!老夫实不知你何德何能,竟可使荀文若为你这黄口小儿担保!
荀文若简直欺人太甚!
你若言明,刘封不过一区区黄口小儿,老夫又岂会亲自至叶城等候刘封?
刘封你简直胆大包天!竟胆敢遣心腹传书、以老夫之家眷威胁老夫!
老夫委实咽不下如此恶气,你若识相,将老夫家眷归还于老夫,老夫必不为难于你!
但你若妄想以老夫之家眷为人质,老夫必教你死无葬身之地!
然则……
老夫万万不曾想到,刘封你这黄口小儿,竟如此大胆!
也罢!老夫今日便代你阿父刘备,狠狠教训你一番!
老夫武威贾文和!
老夫要狠狠教训刘封小儿一番矣!
【作者题外话】:……我是怒不可遏的分割线……
初平三年(192)董卓遇害,贾诩时在陕县。他鼓动关中诸将袭击长安,导致东汉朝廷彻底崩溃。
(李傕)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用贾诩策,遂将(率领)其众而西。--《魏书董卓传》
(贾诩)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魏书贾诩传》
贾诩的首次出仕记载,是在董卓上洛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
董卓之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魏书贾诩传》
文中太尉即指董卓。
按记载,董卓上洛同年(189)便自领太尉。
策免司空刘弘而(董)卓代之,俄迁太尉。--《魏书董卓传》
太尉掾即太尉府的幕僚。
按汉制,三公可以开府,自辟僚属。掾即副官、佐官,被视作三公的喉舌。
三公乃天子之股肱,掾属则三公之喉舌。--崔寔《政论》
可见早在董卓上洛之前,贾诩便已追随董氏,是其腹心之臣。
照此论之,董氏秉政初期的许多明智举动,比如“示好洛阳士大夫”等行为,很可能有贾诩在幕后出谋划策。
(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
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许)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蜀书许靖传》
至于贾诩的本传为何断断续续,个人大胆推测:
由于西晋贾诩后人地位显赫,出于自保,陈寿将那些对贾诩不太友好的素材,统统删掉。
为尽量还原出一个完整的贾诩,故而有了这篇自传。
经云某多年对比《三国志》、《后汉书》、《续汉书》及通鉴,几乎已经肯定,演义中的李儒,其实就是贾诩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