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柏涵,出身平凡而又普通,好在自己争气,科考中了,成了一个地方的太守,并与自己多年的妻子相互倚靠和依偎,并且生下了一个可爱而又健康的儿子,生活平淡而又普通。
只可惜,他没有钱,没有家世,只被分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地方,平安镇上做太守,俸禄不高,事儿却不少。
平安镇地处偏僻,连年灾荒,百姓们水土未尽,颗粒无收。于是映入眼帘的,便永远是一片又一片的荒凉之所在。
他每天要做的,永远都是在想法子,如何让这一镇的百姓,尤其是孩子,吃饱穿暖,如何能够成功得到朝廷分发下来的抚恤银钱。他的俸禄不多,只能尽全力供养着这一方的百姓。
可惜,这种事就如同一个死胡同,永远走不到尽头。
其实柏涵也是有机会逃离这里的,只是人生总有几分坚守和执拗,他希望能够看见平安镇义无反顾变好的那一日。
却不知道,那一日究竟什么时候能够到来。
那天,他照常在公堂之中,处理公务,却看见几个气势不凡的人,想来必是非富即贵。后来历经一番波折这才知晓,竟是当今皇上微服私访,携皇后娘娘和长公主殿下以及众位京中重臣一同出来,探望民间疾苦。好巧不巧的,便是偶遇上了这一派的荒凉地界,见到了这平安镇真正的民间疾苦。
“臣终于得见天颜了,皇上,臣求您,救救这里的百姓和孩子。臣俸禄微薄,家中尚有母亲妻儿,臣家中也是万分拮据,无能为力啊。”
柏涵当即热泪盈眶,他盼着一日,盼了数年了。
正如他想象中的一般,当今皇帝是个重情重义、爱民如子的好皇帝,长公主殿下也如传言中一般眼光独到,当机立断,让隔壁镇上迅速派人前来,带上米面银钱以及修建房屋的人力,去整治这里的荒凉地界。顺便,还能将这里的好茶叶传扬出去,让这里重新繁华起来。
柏涵很高兴,他甚至喜极而泣,多年夙愿,终于可以实现了,“臣多谢皇上,多谢长公主殿下。”
如此,他也算是安定了一颗心了。
国家拥有如此帝王,如此心性的长公主,他心中甚慰,此生无憾了。
他一片丹心,心如明镜,又怎会不知道皇上和长公主有意带他一同进入京中为官。他虽是心有才华和抱负,但想到京中形势危急,时时刻刻都是险境,还是颇有几分忌惮的。
顾忌妻儿,倒也是打消了自己的这种想法,不妨平平安安地留在这平安镇之中,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那日,长公主派人前来将他的夫人请去了。在他的焦灼和担忧之下,却听得自己夫人回来后对着他轻声说道:“我知道你是想去的,你心有鸿鹄之志,如今平安镇愈发好起来,你就更该入京了。你不必为我和小宝还有母亲考虑,你去哪,我们就随着你去哪。”
她安慰一般地握住他的手,“你放心,你在哪,哪是我们的家。尽管放手去做你想做的,长公主殿下一言九鼎,我的夫君必会前途无量!”
他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自己妻子的手,得妻如此,此生无憾。
于是柏涵随了自己的心,随着皇上和长公主浩浩荡荡的一行人,踏上了进入京中的路途。他知晓自己的能力和内心,但同时又面临着京中的是是非非,不免心中有着几分忐忑。
果不其然,这一进京中,就是腥风血雨。朝臣自成一派,或是兢兢业业难以出头,或是懒怠随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总之,乱花渐欲迷人眼,柏涵看不懂京中复杂而又错综的局势,便只能兢兢业业地做着差事。
他是个清廉爱有所作为的大臣,也曾为此求教于悦兮,才知道帝王的制衡之术,竟是如此。唯一让他有所安慰的,或许便是自己的母亲妻子,得以过上几分富贵的好日子,自己的儿子柏安也可以因此而接受京中最好的书院,熟读四书五经,以求前路平坦。
可惜,京中的朝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柏涵这一路,也算得上波折,皇上御驾亲征,一众大臣遭遇亲王赵辉的谋反,险些丢了性命。
他这才真正看出来,眼前金尊玉贵的长公主,有着何等不逊于男子的才华。他常常在府中轻声感叹着,“长公主殿下若是身为男子,想必建树难以预知啊,这般出色。”
柏夫人轻轻一笑,“我以前就发现了。长公主气质光华,我也是从未看见过如此出色的女子呢。只是长公主形单影只,有些寂寥啊,倒是和周大人有些般配呢。”
“你又胡说了。”
后来,皇帝被俘,柏涵带着头急得不行,每日穿梭于公主府中商讨朝事。后来,悦兮为了救回赵源,前往韩川和亲,柏涵心中万分煎熬,于宫门口通红着双眼相送。
他待悦兮,总是有着知遇之恩的。
在历经了数不清的波折之后,柏涵似乎也仿佛换了个人,京中之事错综复杂,他虽然没有个七窍玲珑心,但也总是有着几分筹谋和谋划的。赵源颓唐不理政事,他也是万分建议长公主回朝主理朝政。
在他的眼中,悦兮是个极有才华的人。
后来,悦兮病危,柏涵也是寻遍了民间名医,希望能够为长公主缓解病痛。他想着,知遇之恩尚未报答,可是等来的,却是长公主崩逝的消息。
他也是悲痛万分的。
若无长公主诚心提携的知遇之恩,哪里又有今日的柏涵呢?不过是那个驻守在平安镇无所事事,每日为了柴米油盐发愁的平安镇太守罢了,哪里又能够在京中一展多年的才华和抱负,哪里能够见证这个朝代的兴衰和更迭呢。
总之在柏涵的心中,悦兮更是恩人。所以,他愿意如悦兮所愿,尽心竭力,辅佐皇上,安稳朝局,开创一个太平盛世,让天下百姓有所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