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战役结束的次日,《帝国日报》用一篇名为血债血偿的文章,为持续了一年的波斯-法尔斯战役画上了句号。
文章通篇内容大抵就是赞美奥斯曼帝国在东方的伟大胜利,每一个帝国国民都要为帝国的胜利感到自豪。
虽然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但是《帝国日报》编辑老练精湛的文字还是能够引起一众国民的豪情。
而在波斯-法尔斯战争和日西战争接连结束以后,市面上急需一件新事件来吸引奥斯曼国民的目光和注意力。
在这种情况下,奥斯曼帝国的另一个主流媒体《真理报》刊登的一则新闻填补了中间的空白。
“奥斯曼探险队正在筹备登陆南极点!”
伊斯坦布尔路边的土耳其式咖啡馆里面,一个买了《真理报》的白领惊呼道。
“南极点?”
咖啡馆内的白领们对这个新鲜的词汇感到陌生,但是越是陌生就越是能够激起人们的兴趣。
一名学者打扮的男人这个时候出来解释道:“南极点就是我们这个星球的最难点,据说哪里的温度会低到零下一百度!”
“零下一百度?那人类还能在哪里生存吗?”
“当然不行了!亚美尼亚高原的冬天我去体验过,我只呆了一天就离开了。零下一百度的南极,怎么可能会有人能够生存!”
“那我们的探险队去南极干什么?哪里又不能移民。”
“蠢蛋,这和移民没有关系,我们的探险队,奥斯曼人正在创造一项历史,一项基督徒都没有做到的事情,登陆南极点!”
......
1904年10月12日,南半球春天的伊始,再过两三个月,南极就会进入一年当中气温最高的时候。
驻扎在火地岛上阿根廷补给点的奥斯曼军舰锡瓦斯号巡洋舰上的水兵已经给蒸汽燃炉里面填满了供其燃烧的煤炭。
在锡瓦斯号的舰桥中,忙碌的海军军官们正在做着出发前最后的准备工作。
半晌,大副阿尤特走进舰桥,向舰长、也是这次南极点探索队的队长中校比拉尔汇报道:“比拉尔贝伊,舰船以做好离港准备,请您下达下一步的命令!”
“启航离港,目标南极点!”
“是!”
锡瓦斯号中段高高隆起的烟囱中冒出滚滚浓烟,接着庞大的船只缓缓动了起来,甲板上的水手们排成一列,向港口上的阿根廷人挥手道别。
不一会儿,火地岛就消失在了海平面上。
舰桥中,比拉尔怀着激动的心情看着南方的海面,这次是比拉尔第三次探索南极点了。
早在1900年,奥斯曼帝国政府就提出了探索南极点的计划,意在通过征服南极点来展现奥斯曼帝国的国力。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锡瓦斯号于1901年被派到了火地岛来。
在过去的几年里,锡瓦斯号一直在为今天登陆南极点做秘密准备,比拉尔的探险队曾两次登上南极大陆。
这两次登陆南极大陆都是为了设计补给点,在通往南极点的路线上,探险队一共设置了四个补给点,每个补给点都至少埋藏了两吨的物资。
南极极端的低温天气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冰箱,探险队可以用充足的时间来准备物资而不用担心存储的物资会腐烂。
一切准备就绪后,便有了比拉尔这最后一次的冒险。
登陆南极点的消息已经被放出去了,意味着比拉尔这次的探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锡瓦斯号一路向南航行进入罗斯海,然后停靠在此前在罗斯岛建立的临时据点。
罗斯岛是锡瓦斯号能够航行到的最难点,因为再往南就是罗斯冰架,南极的低温在海面上凝结出了一层厚重的陈年老冰,即使说这块冰架是一块陆地也不为过。
水兵们把探险用的物资和雪橇从锡瓦斯号上搬了下来,一同被搬下来的还有一群从挪威引进来的雪橇犬。
雪橇犬是锡瓦斯号经过实验后选择用来托运物资的牲畜,最开始锡瓦斯号用的是马匹来拉物资,但是探险队很快就发现马匹不适合南极的天气,即使给马匹穿上毛皮衣服,它们的工作能力也强差人意。
随后,适应北极圈天气的挪威雪橇犬进入了探险队的视野,经过上一次进入南极大陆的实战经历,探险队证实了雪橇犬比马匹更加适合在南极大陆充当劳力牲畜。
所以这次锡瓦斯号的探险队干脆舍弃了马匹,全部使用雪橇犬来牵引本次要携带的物资。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一支毛茸茸且极具因纽特风格的探险队从罗斯岛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