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报!卖报!重磅消息!日本偷袭马尼拉,日西战争爆发!”
“先生,要份最新的《帝国日报》吗?日本偷袭了马尼拉,一个亚洲国家主动挑起了对欧洲国家的战争。”
“给我来一份吧。”
“也给我来一份,这可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第二个主动敢挑战欧洲国家的亚洲国家。”
至于第一个主动挑战的,是谁就不用多说了。
《帝国日报》仓促排版的临时报纸引爆了伊斯坦布尔的舆论,大家倒不是多关心日本和西班牙的战争,只是这场战争太过于具有观赏性了,伊斯坦布尔的市民们都排队准备吃瓜。
在伊斯坦布尔的地下世界,赌场老板们甚至请来了帝国军队的退役参谋们来分析日西战争哪一方胜利的可能性更高,以此来设立日西战争的赔率供赌徒们下注。
奥斯曼民间对这场突然爆发的日西战争兴趣浓厚,帝国政府自然早早的也就观察起了远东的局势。
耶尔德兹城,穆拉德从侍从官的口中得知了日西战争爆发。
穆拉德对此并不感到以为,因为很早之前,奥斯曼帝国在远东的情报网就注意到了日本向南的动向,伊斯坦布尔的高层预判日本会入侵西班牙的菲律宾。
实际上,日本对西班牙宣战,这是一个不难预测的事情。
远东地区,能供日本扩张的地盘只有两个,一是刚刚经历大败的淸国,二就是南方的东南亚地区。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制定的扩张战略就是第一个,入侵淸国,不过这其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变数,朝鲜!
想要入侵淸国,首先就要占领朝鲜,但是现在日本面临的问题是朝鲜已经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了。
当然,凭日本的陆军实力,打赢朝鲜军队和朝鲜的奥斯曼驻军不是难事,但日本的战争从来不在于陆军,而在于海军。
日本海军总吨位十八万吨,不及奥斯曼海军的六十万吨的三分之一,吨位上的差距已经让日本海军感到绝望了,更绝望的体现在海军军舰的代差上。
1903年奥斯曼海军一口气下水了两艘超越时代双子星,帝国海军分别将其命名为无畏号和英勇号。
原本奥斯曼帝国海军战列舰的命名规则是选用已故苏丹的名字,但是后来海军内部考虑到随着海军扩张,已故苏丹的名字可能不够用了。
再加上以已故苏丹名字命名的军舰在海战中被击沉太过于影响士气,所以海军干脆把战舰的命名方式进行了调整。
战列舰就以‘无畏’之类较为具有个人英雄主义意思的词汇命名,巡洋舰则以‘阿达纳’这类出名但是不至于过分出名的地名命名,驱逐舰则以‘海燕’这种轻巧灵活的动物名字命名。
再小一些的战舰或者特种舰,命名就没有这么讲究了。
炮艇一般就以炮艇巡逻的地方加上序号命名即可,例如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巡逻的炮艇就叫做博斯普鲁斯001号等等,这里就不做过多赘述了。
无畏号和英勇号一下水就得到了‘无畏’和‘英勇’的称号,帝国海军内部非常看好这两艘战舰的前景。
至于帝国海军为什么这么看重无畏号和英勇号,原因很简单,这两艘战舰各自列装了五座两联装305毫米火炮。
而同时期英国为日本建造的最先进战列舰三笠号只装备了两座两联装305毫米火炮,同时无畏号和英勇号提高了火控效率,使得同吨位下无畏号的火力是日本三笠号的三倍以上。
奥斯曼造船厂在舰体布局和主炮配置上的革新,直接将海军拉入到了无畏舰时代,好巧的是奥斯曼海军的第一艘无畏舰正是叫无畏号。
无畏号和英勇号的下水直接把之前的前无畏舰全部扫进了垃圾堆,这其中尤以英国和日本最为心痛。
英国建造了大量的前无畏舰,在奥斯曼海军开启的无畏舰时代瞬间落后,英国想要不落后时代只有对自己已经建成的无畏舰进行大改,大批量的改装对英国皇家海军的财政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而日本,就在奥斯曼帝国的两艘无畏舰下水的前一年,日本海军六六舰队的最后一艘战列舰三笠号下水了。
本来这是一件值得日本人庆祝的事情,但是随着奥斯曼海军无畏舰的下水,日本海军刚刚建成的六六舰队就成为了落后的古董玩意。
当然,日本海军的六六舰队也可以选择大改,但是问题是日本目前还没有改造无畏舰的能力,想要大改就只能够去英国的造船厂。
而英国的军用造船厂早已经被皇家海军征用了,日本海军想要大改得排到十年以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