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奥地利帝国加入战争后,俄罗斯帝国的处境急转直下,一个奥斯曼帝国就够俄国头疼的了,现在又加入了一个奥地利帝国,俄国取得胜利的几率非常渺茫。
不过,在这种局面下,圣彼得堡的君臣们依旧还没有结盟的想法。
一是俄国只是胜利的几率非常渺茫,不代表俄国会在战争中战败。
二是在欧洲俄国暂时找不到盟友。
德国,他和奥地利兄弟阋墙,普奥战争后德国就一直在修复与奥地利的关系,想让德国参加对奥地利的战争肯定不现实。
意大利,德国身后的跟班,同时军队战斗力存疑,拉意大利进入战争搞不好还是一个负担。
法国还没有从普法战争的阴云中走出来,不仅首都被德国驻军,还要偿还高额的战争赔款。
至于英国,那就更不可能了!
谁不知道英国把俄国视为其全球霸主地位的挑战者,英国巴不得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帝国拖垮俄国。
1875年12月3日,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冬宫。
连续几天的大雪在冬宫前的广场堆起了一层厚厚的积雪,穿着华丽礼服的禁卫士兵站在厚重的积雪上。
天上还飘着续雪,雪花落在禁卫士兵的帽子上把帽顶染成了白色。
在站岗的禁卫士兵的不远处,就是以碧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的冬宫宫殿。
得益于冬宫宫殿内的取暖设施,即使外面的气温早已是零下十几度,但是冬宫内的温度依旧宜人。
可是在这温暖的环境内,这座宫殿内的客人和仆人却只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
原因是这座宫殿的主人发怒了!
“你给我的保证是什么?为什么还没有夺回格鲁吉亚?”
宫殿的大厅内,亚历山大二世大声对俄国战争部长米柳京质问道。
米柳京低下头承受着亚历山大二世的责骂,等亚历山大二世骂够了,气稍微小了一些,米柳京才开口解释道:
“陛下,奥地利帝国从利沃夫方向和克拉科夫方向发动的攻势牵制了我们的大量兵力,我们能够调往高加索战线的军队数量减少。”
“再加上外高加索的地形不适合进攻作战,我们的军队又不能在高加索战线上形成兵力优势,所以暂时无法夺回格鲁吉亚。”
“并且经过帝国将军们的分析,他们认为帝国不应该在高加索方向投入大量兵力。”
“外高加索的补给线路不稳定,高加索山脉阻挡了帝国向外高加索运送补给的道路,奥斯曼人的海军和陆战队又会时不时袭击我们的沿黑海补给线路。”
“因此将军们认为帝国在高加索战线只用维持现状就足够了,帝国的重心还是应该放在多瑙河战线。”
“我不要你们觉得,我要我觉得!”亚历山大二世专断独行的打断了米柳京的解释:
“那是国土沦陷的耻辱!要是让国民知道我们丢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半个格鲁吉亚,帝国的威严该去哪里?”
比起理性的俄国将军们,身为政治生物的亚历山大二世要感性多了。
俄国的将军们只用考虑军事上的事情,而亚历山大二世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克里米亚战争时,俄国面对英法奥三国的围攻都没有丢掉太大的土地。
如今经过亚历山大二世的一番改革以后,俄国在高加索方向独自面对奥斯曼人时,丢的土地反倒比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还要多。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是失败的!
改革可是亚历山大二世政治生涯中最浓厚的一笔,亚历山大二世绝对不能允许自己的改革被打上失败的标签。
所以趁现在外高加索土地沦陷的事情暂时被压下的时间,亚历山大二世要采取补救措施,重新夺回外高加索的失地。
亚历山大二世不顾一切的想要夺回外高加索的失地,但是俄国军方却不是这样想。
这倒不是俄国军方要和亚历山大二世对着干,而是俄国军方已经没有多余的精锐军队去高加索战线。
俄军精锐的近卫部队都在多瑙河战线和奥地利战线上防御土军和奥地利的精锐部队,能够派去高加索战线的大多都是杂牌军队。
而且高加索战线的补给也如米柳京所说的那样,高加索山脉如同天堑一般隔断了外高加索(高加索山脉南边)和北高加索(高加索山脉北边)。
俄国要对外高加索的俄军进行补给,要么走沿黑海的补给线路,要么走翻越高加索山脉的盘山小道。
但无论是哪一条补给线路都是艰难的。
走沿黑海补给线路就要时刻提防土军的袭击,虽然阿德列尔重新被俄军夺回,但是这条沿黑海补给线路漫长,中间的任何一处地方都有可能受到奥斯曼打击舰队的袭击。
走翻越高加索山脉的盘山小道则运送的补给有限且中途的损耗较大。
以俄军在外高加索的补给能力来说,俄军根本无法在外高加索集结大规模军团。
如果无法在外高加索集结大规模军团,那俄军也就没有办法对高加索的土军形成兵力优势。
连兵力优势都无法形成,那俄军又从何谈起对高加索战线的土军发起反攻。
所以俄国军方从一开始就不打算重新夺回外高加索的失地,一切都是亚历山大二世的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