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埃及行省
可乐不加冰块2025-09-02 09:591,616

  穆拉德在结束对科尼亚省的视察后,车队继续向东行进,直至抵达中东铁路的一座小站。穆拉德的车队再次变成乘坐火车,沿着中东铁路一路直达巴格达城。

  在伊拉克地区,穆拉德呆了足足两个星期,这里是奥斯曼帝国继巴尔干半岛以后的第二大移民目的地。

  通过经年不休的移民活动,土耳其人在伊拉克地区的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阿拉伯人,占到了伊拉克地区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并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的上升。

  穆拉德意图把伊拉克地区打造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另一个大后方,因此在伊拉克地区的视察,穆拉德主要围绕移民和民族融合两方面进行的。

  移民方面不用多说,穆拉德还是像以前的老样子,微服私访的前往伊拉克的移民村落视察。

  而民族融合方面,说是民族融合,实际上就是对伊拉克地区阿拉伯人的文化消灭。

  主要表现为用消费主力向当地的阿拉伯人输出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文化、在教育上当地的学校只能教授学生土耳其语,以及禁止阿拉伯语的刊物发行。

  当然,伊拉克地区的这些民族融合政策都是暗中进行的,输出土耳其文化是潜移默化的、只当地学校只教授土耳其语是因为‘合格’的阿拉伯语老师不足、禁止阿拉伯语的刊物发行只是因为阿拉伯语的刊物不满足奥斯曼帝国的发行要求...

  奥斯曼帝国的法条繁多,伊拉克地区的官员总是能够找到理由去执行伊斯坦布尔的命令。

  在结束对伊拉克地区的视察时,穆拉德还不忘对伊拉克地区两个行省的总督交代:要坚持伊斯坦布尔的民族融合政策,伊拉克地区的阿拉伯人要永远的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份子!

  随着穆拉德在伊拉克地区的视察结束,穆拉德的全国巡视之旅即将进入尾声,只剩下最后的埃及行省还未视察。

  虽然只剩下埃及行省,但是埃及在穆拉德的整个全国巡视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埃及行省内有着将近七百万埃及人,那里从民族上来看是奥斯曼帝国最不稳定的地方,但是埃及的重要性却与他的不稳定成反比。

  在战略上,埃及临近苏伊士运河(为了遏制埃及,西奈半岛被从埃及分离),失去埃及就会让奥斯曼帝国丧失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在经济上,埃及是奥斯曼帝国最大的棉花产地,伊斯坦布尔和伊兹密尔的纺织业都在指望埃及的廉价棉花来占有国际市场。

  同时,由于埃及的人口体量大,伊斯坦布尔根本无法用对付伊拉克地区的办法来对付埃及行省。

  因此埃及行省在奥斯曼帝国内属于一个另类,其他的行省都是宣传民族主义,而在埃及只能看到宗教而根本看不到一丝民族主义的宣传。

  伊斯坦布尔就是打算用宗教来作为自己统治埃及人的法理,毕竟同化七百万埃及人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当然,伊斯坦布尔方面也不指望用宗教就能够拴住埃及,所以在宗教之外,还加上了两条链子。

  一是在埃及的异地驻军政策,伊斯坦布尔把在埃及征召的军队调来了伊拉克地区和阿拉伯半岛,然后又把在伊拉克地区和阿拉伯半岛征召的军队调来了埃及。

  伊拉克、阿拉伯半岛两地与埃及距离较近,相互异地驻军在距离上对于三地征召的士兵来说都是可接受的。同时也最大可能的隔绝了当地驻军同情当地民众的风险,确保埃及的驻军能够服从伊斯坦布尔的镇压命令。

  二是对埃及的粮食控制,由于埃及人的土地上种满了棉花等经济作物,这导致埃及的粮食产量早就跟不上当地的粮食消耗了,埃及人想要吃饱只能向奥斯曼帝国的其他省份购买粮食。

  而且伊斯坦布尔派来的总督对这一政策还相当配合,每一任埃及总督都会自觉的忽视埃及的粮食储备。

  例如埃及首府开罗,开罗的粮食储备只够开罗一个月的消耗,如一个月内得不到粮食补充,那么开罗很大可能就会发生大饥荒。

  整个埃及几乎也是如此,粮食被上面的人视为战略资源严格监控起来,目的就是防止埃及人闹独立。

  埃及人要是闹独立,伊斯坦布尔就直接断掉埃及人的粮食,没有了粮食埃及人自然就闹不起来。

  不过,仅仅靠控制是不能够让埃及人归心的,所以伊斯坦布尔还是大方的给与了埃及人一定的权力。

  埃及的上层阶级能够和伊斯坦布尔的老爷们一起赚钱,埃及的下层阶级能够靠移民政策改命,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在伊斯坦布尔方面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下,埃及行省暂时稳定的留在了奥斯曼帝国内。

继续阅读:第六百零三章:穆罕默德·阿里家族末裔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1861拯救奥斯曼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