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抱着怀里乖巧的小丫头往厨房走去,心里还在想,李旭这套又来了,前几次都是做错了事,然后又来认错,之前她心软,公公婆婆对她跟亲女儿一样,再加上两个孩子,李旭喝多了就是声音大,摔东西闹腾,推搡她,她也就忍忍了,但是这次更加过分了,把她推到在地上,动手打了她,她虽然性子软,但也不是个傻的。要说李旭之前也不是这样的,喝醉了就是声音大点,不会动手,后来回来这半年不知道怎么了,变成这样,周安实在是想不通。
想不通就不想了,反正这次她是要硬气一点,今天一回来,娘也跟她说了,李旭再过分,爹也不会给他好果子吃。只是,今日这李旭说话的感觉也与往日不同,大约是这两天她不在家的时候,爹娘教训她了吧。
“安安,阿旭起来了没,这都吃中饭了,这混小子还睡着啊?”刚走进厨房,公公李仁的声音响起,才打断她的思考,本来去给闺女换衣服,也是要叫李旭吃饭的,刚刚不想跟李旭说话,就没提这事。
“他已经醒了。”至于知不知道来吃饭,这个就不好说了。
“我去看看爹,爹比我还起得晚,不害臊”李瑞一听就翻下凳子,跑去他爹的房间,昨天跟他爹一起睡,爹考了他好多问题,也给他讲了很多军营里的事,可有趣了。
没多大会儿,李旭就洗漱好,跟李瑞一起进了厨房,看着一家人都坐好等他吃饭,他也挺不好意思的,本来眯一会儿,一觉醒来都中午了。
“爹,娘。”李旭跟两个老人打了招呼也坐下了,看着旁边再给女儿喂饭的媳妇,开口唤了声“安安”。
周安没看他,想着爹娘在,轻轻应了一声。
有小孩子的地方还是要热闹点,再加上他们家也不是什么大户人家,不讲究食不言寝不语,这饭吃得也是和和美美,李旭当兵的时候吃饭有时间限制,后来退伍了也成了习惯,吃饭吃得快,放下碗筷看到周安抱着女儿吃饭,开口道,“安安,我抱着闺女吧,你也好好吃饭。”说完手已经伸到她跟前了。
周安诧异的看了他一眼,平日里都是婆婆公公先吃完给她抱孩子,李旭就是先吃完了也不一定会抱,因为他吃完了就要出门去找他那些狐朋狗友了,今日真是奇怪,眼神瞟到他还没好完全的脚,觉着他估计是不能出门才这般的,平日里他虽然不怎么带孩子,但对孩子还是不错。
周安其实不想把孩子给他,她就是抱着孩子吃得慢一点,其他没什么影响,但是怀里的闺女看着爹伸手过来,已经扭着身子要过去了。“安安,给阿旭抱着吧,反正他都吃完了。”周氏见儿子今天这么主动抱孩子,也是开心。
周安松开手,李旭倾过身躯抱孩子,周安感觉怀里一轻,一股热气从她鼻尖闪过,那是李旭身上的气味,他们做了四年的夫妻,虽然前段时间聚少离多,她也记得,那味道大概是李旭身上的味道,说不出来的味道。
李旭把孩子抱好坐下来,又开口说了一句,“你现在可以好好吃饭了,多吃点,太瘦了”。这周安个子估计就一米六几,体重最多八十斤,这家里的饭菜虽然不是大鱼大肉,但也是有荤腥的,咋人就这么瘦,跟一米八五的他比较来,是真的一小点。
“对,安安,你得多吃点,每次就吃那么点,太瘦了,来,这鸡肉嫩,你多吃点。”王氏也觉得儿子说得对,这媳妇也就是怀孕那段时间胖点,现在带着孩子,又立刻瘦下来,这女人呐,可不能亏着自己,带孩子老费劲了。王氏心疼媳妇,但也知道媳妇那小鸟胃,挑了几块瘦的鸡肉给周安。
“谢谢娘。”周安还来不及反应李旭说这话的意思,王氏已经给她碗里夹了几块鸡肉了,她平日里肉也吃得不多,好在娘夹得这些她能吃得下,不然可就糟蹋了。
李旭把头埋进闺女脖子里,痒得闺女咯咯的笑,闻着闺女的奶香味,李旭突然想起刚刚抱孩子的时候靠近周安,闻道她身上的若有若无的香味,淡淡的,但是,有点好闻,是怎么回事.......
一家人吃完饭就开始各忙各的了。李仁要去前面那个村里给一个病人问诊,王氏收拾碗筷准备去洗,周安看了一眼跟李旭玩成一团的儿女,就接过来婆婆手里的碗筷,去院子里的井边清洗。王氏得了空,就想着去田地里给王大柱,张燕夫妻俩送点茶水,虽然才开春,但今天日头可比昨天强多了,想着那夫妻两人节省,又从蒸笼里捡了几个包子房放在篮子里带过去。
这大杨村里多数都是各处迁徙过来的居民,以前战乱的时候,大家东奔西逃,逃到一处,大多都定在那处了,毕竟战乱已经毁去故里,回去人非物亦非,大杨村离都城远,当时又是在山坳里,道路不通,没受到多大影响,逃到这里避难的人都在这里安了家,后来战事稳定,新帝登基,减免赋税,举国政治,发展商业农业,大杨村的村长是个从朝廷退休下来的小官,但却有几分能力,在朝廷的支持下,短短五六的时间,大杨村从一个只有十几户的小山坳,变成了现在几千户的大村庄,大路宽阔,家家户户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却也温饱自足,因为粮食产量高,每年秋收的时候,只要不懒的,都能收获一笔银钱,过个好年。
王大柱夫妇,周安家都是从其他地方搬过来的,周安家以前也是殷实的,虽然战乱丢失了大部分钱财,但人家爹娘还是想方设法留住了些钱财,只是人没了,好歹没让留于人世的孤儿寡母过得太苦,凭借着儿子留下的钱财,周老太太在这里安了家,早些时候村里刚开私塾的时候回去给孩子们教过课,收入不高,但也够俩人生活,可惜好景不长,周老太生了场大病,花了不少钱财,有的药贵,只有镇上有,当时是李仁看的病,都是一个村里的,李仁医者仁心,王氏瞧着这孤儿寡母的不忍心,就想着多帮衬点,去镇上买药都是挑着实惠又有效的拿,帮着熬药,治病,后来这周老太熬不住,去了,临终前,把孙女托付给了李家。那时战事已经结束,朝廷对去当兵的家庭大大奖励,训练兵一方面是为了固国之需,一方面新的一个朝代开始,帝王整治需要太多的人手,李旭想去,李仁想着没什么战事,也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