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带着期待,熊初墨的眼睛亮晶晶的看着皇上,期待皇上给出肯定的答案。
诚实的摇摇头,元青表示她猜不透公主的心思,“明珠公子不是一般女子,做事有章法有主见。她突然接受西夏的王位,我不清楚王都发生什么事,一跃成为西夏尊贵的女王,谁能保证明珠公主依旧仰慕安王呢。”
公主和西夏新王,虽然都是皇室的贵人,代表的身份截然不同。西夏的王高高在上,身为女王可以为自己挑选王夫,在皇宫养面首西夏人也不会有意见。
熊初墨有些失落,叹口气说感情这种事不能强求,“皇上说得对,明珠公主如今是西夏的王,乐意和她在一起的男子肯定数不清。安王貌似没有什么特别的,样貌和文采都不出众。”
元青乐呵的笑笑,“这话别让安王听到,这家伙有些小心眼。咱们这些局外人,安静的看西夏的局势变动吧。明珠公主不愿意继续这段缘分,安王留在京城也不错,我不必担心他去了西夏受委屈。”
京城里消息灵通的人,对于西夏王位的交替纷纷感到不可思议。很多人没想到明珠公主竟然成为最后的赢家,听闻西夏大汗儿子多,怎么把王位传给了女儿。
西夏王都距离京城路途遥远,一来一回传递消息不方便,很多人都猜测大汗为什么现在退位。大汗人到中年身体好,没听说他病重的消息,突然禅位非常可疑。
兵部的人很关心邻国君王的变动,没想到西夏这么快换了新王,赶紧派人收集明珠公主的资料。资料收集的越多,几位将军越觉得明珠公主不是一般女子,不愧是大汗的掌上明珠。
刘将军仔细查阅资料,看完以后揉揉眉间,“这位明珠公主不能小瞧,在西夏支持她的人很多,竟然没有皇子比明珠公主出彩。这位公主懂兵法有谋略,若是她有心挑起战争很难应对。”
夏将军想起公主为什么来京城,开口提起安王,“听说明珠公主为了安王一路奔波来京城,见过安王本人以后更加喜欢,时不时的往安王府跑。有这一层关系在,公主大概不会对南齐用兵吧。”
程将军笑话夏将军太天真,“以我看呐,什么公主为了安王来京城,这些说辞只是明珠公主的借口罢了。明珠公主来京城,也许是打探南齐的实力,南齐这两年发展不错,应该能让公主有所忌惮。”
几位将军在兵部的书房密探,商量若是敌人来犯,该派遣谁去守卫边境。兵部沾皇上的光做冰块生意挣了些钱,可以出钱越过户部买粮草,要打仗便打不能丢了南齐国的颜面。
工部的钱知礼消息灵通,有家中小辈在礼部做官。钱家小辈得知一个惊人的消息,偷偷来到工部告知长辈。
得知西夏派遣使者送来国书,钱知礼半点儿不惊讶,新王继位理所应当和周边的君王打交道。得知国书的内容很是惊讶,反复确认以后 背着手走来走去。思来想去决定去兵部一趟,跟几位将军商议。
来到兵部,钱尚书找到在书房密探的几位将军,直说他刚刚得知的消息,“西夏的新王,愿意用桐安十城求娶安王,国书里献上十城的地图,希望皇上下旨赐婚。”
程将军拍拍桌子,说明珠公主此举羞辱人,“不管怎么说,安王是皇室尊贵的王爷,怎么能如女子一样嫁到西夏。真的把安王许配给明珠公主,不是让天下人看皇家的笑话嘛,让皇上脸上无光。”
夏将军听到桐安两个字心潮澎湃,乐呵呵的说这笔买卖划算,“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桐安,上哪里找这种好事。听说安王对明珠公主有感情,让皇上成全两位年轻人呗,用安王换桐安十城很值得。”
对安王感官一般的夏将军,认为答应明珠公主的要求没什么。错过了这次的好机会,谁知道桐安什么时候回到南齐。
刘将军警惕心重,让夏将军不要说胡话,“能赢过自家兄弟,夺走大汗位置的人,你认为明珠公主是感情用事的女子嘛。若是皇上下旨赐婚,对方宣扬皇上卖兄换地,这对皇上的声望影响很大,连自家兄长都保护不了,如何保护天下人。”
不知道发生在兵部的议论,元青收到国书很惊讶,询问苏丞相她该怎么办,“真没想到明珠公主能快速的继位,果真答应了安王的要求。你说我该下旨赐婚嘛,还是不在意国书里面的内容。”
苏晋东笑着告诉皇上,礼部的官员定然个个支持皇上赐婚,“文官大都会支持皇上下旨,在他们看来安王的感情事是小,桐安十城事关重大,桐安的回归一定能在史书中留下一笔。为了在史书中留名,文官可以豁出去。”
知道某些文官脸皮厚追求名望,元青庆幸明珠公主递交国书在她的料想范围内。若是明珠公主不按常理出牌,她会很困扰拿不定主意。
捧着国书翻来覆去的看,元青不知该感慨还是佩服,“明珠公主果然不是一般人,回去西夏直接继位当了新王,刚安顿好立马派人送来国书。我这会儿有些恍惚,西夏王换的这么快,不知明珠公主用了什么办法。”
苏晋东让皇上不要关心禅位的事,现在要紧的事是如何处理国书,“明珠公主拿出诚意,皇上也该有诚意,才能让两国交好。这件事若是处理不好,也许会让明珠公主对南齐心生不满,明珠公主这种人不能做敌人,做朋友才对南齐有利。”
苏丞相的态度很明确,把安王交给明珠公主,用来换桐安十城,用安王沟通两个国家的友谊。少了安王一个人,对于京城的局势没有影响,桐安十城回归南齐才是要紧事。
元青思来想去打算明日上朝,“早朝上把事情定下来,这件事没必要瞒着文武百官,估计瞒不住。”
第二天上朝,元青罕见的出现在金銮殿上,百官知道今天有大事发生。
礼部的老臣第一个站出来,慢吞吞的说国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