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知道此战必胜,那盔不盔甲就不重要了,就算有十倍的粮价,能拿多少盔甲?
十副?百副?能与太子远征军几千副比吗?
在君王面前公然索要盔甲,这一个个家族都活腻歪了,等着吧,等太子远征回来,一定会对朝野上下进行清算!
方家在朝中的权势不小,但有了这次表现,至少皇帝清算的时候,会下手轻些。
此刻非常时期,不单是皇家不敢对世家轻举妄动,世家同样不敢和皇家翻脸。
边境防线外面,是虎视眈眈的诸国,而不是强国君王,仁国世家就算想投诚,也不知道投诚谁。
“方爱卿有心了,朕就知道方爱卿一心为国!放心吧,太子若是凯旋归来,朕一定会做主方笙与太子的婚事,河西之战的胜利,将彻底奠定太子储君的位置!”
老皇帝许诺着,但心中默默补充道:‘前提是这逆子不再气朕,否则朕还是得废…’
话越到后面,老皇帝越没底气,现在不是逆子离不开他,而是仁国离不开逆子。
别人当皇帝,当父亲,仿佛都拥有着无尽威严,而他当皇帝、当父亲,好像相当失败,得求着太子发力,事事都要依靠太子,太子才是那个主导一切的人。
“储君乃陛下的事情,陛下和臣说这些作甚?臣诚惶诚恐,还想多活几年呢。”
方震缩了缩脖子,实则心中乐开了花。
好啊!
上次皇帝拒绝方笙与太子的婚事后,方家只是和太子达成了婚约,始终上不得台面,现在老皇帝亲自应允,这件事算是稳了。
至于储君人选,方震丝毫不担心更换臣齐王或者玉王,就算太子再作死怎么了?
齐王、玉王有救国之策吗?他们加起来的用出,都没有太子一个大!
如今这位君主将仁国经营成这样,只能说是无能,称不上昏庸。
随后,方震话锋一转,轻叹道:
“唉,太子如此优秀,方笙何德何能与秦祭酒竞争太子妃啊?
老臣这就回去告诉方笙,陛下对她有这么大的期望,让她好好辅佐太子远征!”
“虎父无犬女,朕不会看错!去吧,刚好朕待会儿想和太子谈谈远征之事,唉,此战…”
老皇帝挥了挥手,越是到了这个时候,他越是不舍得太子去送死。
显然,太子对仁国的价值太大了,太子活着,也许能创造无限可能。
“陛下,齐王求见!”
就在这时,门外响起桂公公的禀报声。
“那臣先告退了!”
方震拱手退了出去,紧接着齐王便从外面走进来。
老皇帝瞥了一眼齐王,不语,自顾自地泡了一壶茶,亲自为齐王斟了一杯。
“坐吧,尝尝父皇的手艺。”
齐王同样不语,他倒是没客气,径直坐了下去,连续饮了几杯,气氛有些压抑。
沉默了许久,老皇帝率先打破了平静。
“今日,你不来找朕,其实朕也想宣你入宫。”
“父皇何须宣儿臣入宫,国难当头,儿臣愿代替太子往,前往河西赴死!”
齐王语气沉重,但面色却平静如水,似乎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王元贞将河西县赢下来的那一刻起,他就做好了前往边关赴死的准备。
太子若是无能,更不能前往边关,因为边关一战就算是输,也得打出仁国的气势,只有他最合适。
如今是太子太有能力了,水利、冶炼、农作、经济等都离不开太子,太子的作用太大了,太子还年前,不能死在边关。
此战若胜,他与太子平分功劳,此战若输,他去边关九死一生,这是他身为仁国齐王的觉悟!
“好皇儿!非朕偏心,只是太子不能死!”
老皇帝神情复杂,他原先以为齐王目光短浅,如今看来,齐王没有辜负他的看重。
“儿臣懂!”
齐王语气郑重,但却带着一丝埋怨。
他十分确定老爷子不是偏心,而是在老皇帝眼里,仁国稳定重过父子亲情。
当初太子太废,老爷子十分利索地想扶他或者玉王上位,现在仁国更需要尚武之君,所以老爷子更倾向他登基;仁国若是太平盛世,老爷子会毫不犹豫地看重玉王。
而如今,太子兼顾内政的同时,还发展工业,即便不是领兵之才,一人也能相当于百万大军,这样的人,必须被老爷子看重,他太了解老爷子了!
老皇帝沉默了许久,缓缓说道:
“那朕明日就下圣旨,你接替太子远征兵马大元帅一职,太子则留在盛京。
此次你无论是生还是死,与太子的恩怨算是一笔勾销,今后若是太子继位,你能得善终!朕也会留下遗诏!”
他固然会心疼,但他有几个皇子,今天战死了一个,明天还有另一个顶上,最重要的是太子安全无忧,仁国就有希望!
“儿臣和太子不对付,这件事就有父皇去和太子说道吧,儿臣告退。”
齐王起身抱拳,正欲离去,突然听到王元贞喝道:
“本宫不同意!这支军队从无到有,都是本宫操劳财物,方笙办事!从银子到武器再到粮草,不知耗费了本宫多少精力,不可能因父皇一句话,本宫就将兵权拱手相让!”
王元贞着实有些怒了,这支军队要是国库出钱出力就算了,齐王这时候插、进来,不就等于来摘他胜利的果实吗?
最可恶的还是,胜利之后,功劳还要分齐王一半!
说了一半,千古之后,后人在教科书上会读到‘昔日齐王带兵收回河西县’,只有对历史有研究的人,才会知道他在此战中功不可没,也就是说后世歌颂的是齐王!
这样一来,他不就成了活脱脱的冤大头吗?亏本买卖他从来不干!
“太子你为仁国做了这么多,已经够你流芳百世了,你难道连战死的美名都不留给本王?”
齐王闻言,也相当气愤!
他现在是皇帝,皇帝做不成,留名的机会都不给他!
太子要是战死在河西县,后世肯定会评说:太子在朝堂上被他为首的一群人排挤,是他煽动老爷子将太子派往边疆,太子要是不去边疆赴死,仁国未必没戏!
这样一来,他背负千古骂名,太子的用心,实在是太歹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