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这是决定,不是朕和你们商讨
漫山红遍2023-09-11 14:162,122

  “既然江南诸省,初期的银号体系明确下来。

  那么鉴于现有的情况,朕打算在江南诸省治下,发售一批规模在八千万两的债券。”

  朱由检看了眼王承恩,对黄道周他们说道,“这批债券涉及战争、建设、河政等领域债券,相应的利钱。

  相较于此前在北方诸省的额度,可适当的提升一些。

  就以江南诸省的官田、织造产业作为锚定物,对外进行发售。

  这批债券份额,该怎样进行分摊,内务府尽快拟定一个章程。

  这是朕着西山有司,重新生产的债券样版,诸卿可以先看一看,要是觉得可行,就尽快落实吧。”

  “!!!”

  钱肃乐、黄道周他们心生惊意,无不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

  开什么玩笑?

  八千万两的债券,这未免也太多了吧。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江南诸省的银号体系,才刚刚筹设起来没多久。

  便做出这等事情,必然会引起争议的。”

  “是啊陛下,过去内务府,的确是在江南诸省,发售过一批债券,可份额才不过一千五百万两。

  尽管这批债券都倾销出去,可是议论此事的群体可不少啊。”

  “陛下,现在内务府这边,的确存在着一定的财政赤字。

  但是没必要对外发售一批这等份额的债券啊,此事要再进行商榷才行。”

  “陛下……”

  看着规谏的诸臣,朱由检的心里生出唏嘘,对于这种情况,他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

  这种现象很正常。

  只是钱肃乐、黄道周他们反对,这件事情也必须要去做。

  在朱由检的了解下,江南诸省的治下,流通或窖藏的金银是很庞大的。

  为了更好的发展北方诸省,必须要通过一些利益,叫这批金银能主动流进北方诸省,内务府就是一个极好的统筹媒介。

  除了这一构想外,朱由检要通过债券的形式,叫大明上下逐步接受一个事实,朝廷发放的债券,是具备信誉保证的。

  唯有把这件事情做好,那才能为今后推行纸币,夯筑坚实的基础,银本位也好,金本位也罢,那终究是一个过渡罢了。

  想要真正实现汇通天下,掠夺大明之外的财富,加快治下发展进程。

  大明就必须实现通过信誉担保,印发一批批的纸币,以逐步替代金银,作为流通的货币硬通货。

  事情很难做,可朱由检必须要做。

  或许这一过程,需要30年,4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落实,可朱由检必须未雨绸缪,明确相应的体系才行。

  “诸卿对此事存在争议,朕不过多说什么,但发售债券一事,必须要落实下来。”

  朱由检收敛心神,看向钱肃乐、黄道周他们,“这一总份额的债券,聚拢起来的金银,要通过大明皇家银号在松江府所设区域驻所汇总,并及时押解进京。

  诸卿在质疑朕的决意前,要先看看朕的构想。

  这些纲要和债券样版,你们都带去内务府细细品读吧。

  看明白了,想清楚了,就聚在一起,拟定一份可行性的奏疏,尽快呈递到御前来。

  这是决定,不是朕和你们商讨。

  没其他的事情,就先退下吧,朕还有别的政务要处置,此事没有落实下来前,朕不希望朝野间,听到任何的风声。”

  “臣等遵旨。”

  钱肃乐、黄道周他们,听闻天子所讲,态度还这般坚决,一个个流露出各异的神情,作揖应道。

  “元辅,此次陛下召见,能否向陛下言明,削减部分的军费开支?”毕自严神情严肃,朝乾清宫方向走去,对并行的徐光启说道。

  “一个辽东,一个朝鲜,出现的区域战争和冲突,已经影响到部分时局,尽管上述出动的大军,没有用到国朝所拨的粮饷。

  可朝中的一些人,对此却是看法很多。

  特别是江南的一些地方,出现较为严重的灾情,朝廷就算是调拨赈灾粮饷,那也要精打细算才行。

  如果能削减部分军费开支,挪作赈灾专项开支,这能减轻国库不少压力,频繁的对外掀起战事,这于朝于民而言都非好事啊。”

  “只怕这件事情,很难向陛下说通啊。”

  徐光启眉头紧皱,边走边说道,“军机处提出的军费开支,就没有用到对外战事上。

  你所说的辽东和朝鲜,这两处区域的战争和冲突,一直都是内务府进行兜底的。

  在这种局势下,想规谏陛下削减部分军费开支,明显是不现实的事情。

  何况这件事情,本辅倒是觉得陛下做的没错,从对外战事出现后,围绕辽东、北直隶、山东等地,就壮大一批产业领域。

  特别是冶炼这一产业,发展势头是何其的迅猛,安置了多少破产群体?

  想解决国库面临的财政压力,根源还是在税政改革上,像孙传庭试行的摊丁入亩。

  陈奇瑜试行的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包括户部一直在做的盐政整顿,都是有利于改善财政压力的。”

  “道理我都明白。”

  毕自严开口道,“包括当前朝野间,出现的一些反对声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针对这些税政改革才出现的。

  本辅之所以想这样做,就是缓解部分矛盾,避免一些人,死盯着税政改革不放,否则想要做好此事,恐期间会滋生很多问题啊。”

  维新变法推行到现在,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部分问题,新旧矛盾的冲突,始终处在一个相互拉扯的过程。

  特别是涉及财政领域的,试行的一些新政,尽管能有效缓解大明财政压力,但是却让更多的群体蒙受损失。

  为首的就是特权群体。

  官绅、权贵、商贾、地主等群体,几乎都囊括其中。

  涉足新兴领域产业的还好些,能通过赚取的红利,来平衡他们心底的不满。

  甚至也让不少群体,愿意紧跟推行的新政。

  毕竟赚取的钱财,远比单一的土地产出要高不少,这也使得大明北方诸省,出现一批大小不一的工厂主。

  不过在北方诸省治下,依旧存在大批的守旧派,对待新兴的事务,新兴的产业,并非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守旧,在现有的大明,仍然是主流思想。

  大明实在是太庞大了,任何一项新政的推行,没有较长时间的沉淀,是起不到相应成效的。

继续阅读:第718章 还不是陛下指明的方向吗?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让你上吊,没让你当暴君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