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皇后,但皇上不爱我。
正巧,我也不爱他;甚至,我恨他。
他爱的是别人,我也是。
他将他所爱之人困于深宫,最后落到一无所有的下场。而我,却再也见不到我的他了。
第1章
我是京城太傅嫡女沈倾如,出身清贵世家,父亲在朝中,兄长在边塞。自我幼时便是按照皇后的标准来培养的。人人都道我知书达礼,品貌端庄,是为京中大家闺秀之首。
我少时是公主伴读,常在宫中侍奉,与太子也算是从小相识,被赐婚是众人意料之中的结果。
太子不是皇后所出,当今圣上膝下只有这一个皇子,因此太子从小便由皇后抚养。
太子的生母身份低微,身体羸弱,在太子不足周岁时便撒手人寰。
皇后只有两位公主,待他视如己出,悉心教导。
我并不爱太子,内心并不是很情愿。
但我知道我的家族需要一个皇后,父亲只有我一个女儿,这个皇后也只能我来当。
我出身钟鸣鼎食的世家大族,子女的婚嫁与家族利益息息相关。越是高贵的出身越是难以拥有自由和幸福,越需要用联姻来维系家族荣耀。
太子不喜欢我,我太过端庄,让他觉得刻板无趣。谁人不知他喜欢的是个温柔似水的女子——御史中丞之女何茵华。
二人还是在前些年二公主举办的生辰宴上意外结识的。但何茵华之父只是个五品官,皇后也不喜她这般矫揉造作的女子,她中意的太子妃人选是我。
一转眼我的大婚之日就到了。
我身着数十位绣娘为我缝制的嫁衣,满头珠翠,头上戴着盖头,在一众人的祝福声中进了花轿。
上轿后,我偷偷掀开盖头,透过轿子里的缝隙往外看。
我母亲正拿着帕子拭去脸上的泪痕,父亲也红了眼眶,幼弟倾安满脸懵懂地站在母亲身侧。
唯独我的兄长不在。
到了晚上,太子酩酊大醉,粗暴地掀开了我的盖头,随后倒头就睡。
“茵华……茵华……”
我没有再看太子一眼,吩咐下人来为我梳洗。
第2章
翌日我与太子一同入宫向皇后娘娘请安。
皇后娘娘端坐在凤仪宫正殿,面带笑容,问道:
“倾如,太子待你如何?有没有冷落你。”
“太子待儿臣极好,母后无需挂念。”
“那就好,从今往后你就是太子妃了,要与太子同心同德,敦促太子上进。”
我与太子异口同声:“儿臣,谨遵母后教诲。”
我与太子大婚三日后,太子便寻了个借口,急不可耐地将将何茵华抬入了东宫,封为良媛。
何良媛入府后第二日清晨,我才第一次得见这位传闻中的柔弱美人——身形纤细,弱柳扶风,一双美目含情凝睇,依偎着太子,怯生生地望向我,宛如一只受惊的小鹿,真是我见犹怜。
何良媛入府后几乎独得恩宠,太子只是偶尔来我这里。
没过多久东宫又陆陆续续塞进来几个人,太后的侄孙女林侧妃、户部侍郎之女辛良娣和一些出身低微的侍妾。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的过了下去。
新人入府后何良媛的宠爱被分走了不少。太子新宠是出身高位的林侧妃,她出身于太后的母族,父亲更是手握重权的骠骑大将军。
她恣意活泼,明艳动人,平日里总是笑吟吟的,一看便知是家中的掌上明珠。肌肤胜雪,双目宛如一泓清水,眉目间有一股英气。
皇后嘱咐过太子,皇长孙必须由我诞育,他虽不甚喜爱我,但很听皇后的话,来我房中的次数也逐渐多了起来。
入宫之后的来年开春,太医为我请平安脉时诊出了喜脉,此消息一出,宫里的赏赐源源不断地涌进了东宫。
我在自己殿里养胎,太子经过我的住处,顺便来我这里看看我,正好碰上几个侍妾来向我请安。
我刚让她们起来,其中一个丹凤眼的侍妾突然从袖中拔出匕首,朝太子刺去。
事发突然,我立刻用身体挡向太子,匕首没入我的身体,源源不断地涌出鲜血。
我听到下人惊呼:“来人啊!有刺客!”
太子双目眦裂,抱着我:“沈倾如!你不会有事的,太医!快叫太医啊!”
太医很快来了,幸而这匕首只是插入我的肩膀,并无大碍,开些药静养一段时日就好了。
行刺的女子很快招供,是厉王派来的。厉王是当今皇上的异母弟弟,与皇上关系不好。皇上登基后封其为厉王,封地远在偏僻的岭南。
这次行刺太子,皇帝震怒,下旨抄了整个厉王府,活捉厉王入京。厉王自知计划失败,自刎于府中。
这次为太子挡刀实是兵行险招,我不得太子宠爱,那就做太子的恩人。总之,我现在在东宫的地位坚如磐石。
幸好我腹中的孩子无碍,此事发生后,我父母在家中如热锅蚂蚁急得不行。求得皇上恩准,母亲亲自进宫看望我,与我说了许多孕中注意事项,我一一应下。母亲一把抓住我的手,眼泪夺眶而出:
“娘娘,您一定要保重好身体,照顾好自己,臣妇与大人在家中才可安心。”
我点点头,反握住母亲的手,道:“母亲放心,此事事发突然,今后女儿定会保护好自身和孩子的,您和父亲不用担心我。”
母亲连连点头直道“好,好,好”,便离开了。我吩咐贴身侍女心儿去送,望着母亲的背影出神。
与母亲这一别,不知何时能再相见了。
天家最是无情,我在宫中能依靠的只有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再受任何伤害了。
历经艰难我终于在怀胎九月后生下了太子嫡长子。皇帝大喜,大赦天下,为我的孩子赐名为成晖。
我诞下成晖后不久,何良媛也有喜了,第二年生下太子次子。
第3章
年复一年,我宫苑里的桃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周而复始。
东宫里的美人们恰似这春日里的桃花,有人没开多久便凋谢了,也有人结了果,从此在这东宫里有了立足之地。
成晖是嫡长子,深受重视,皇后常召我与成晖入宫陪伴,这是旁的孩子都没有的殊荣。
孩提时期的成晖就很聪明了,学夫子摇头晃脑地背书,竟逗得皇帝开怀大笑。有成晖在,我的地位固若金汤,谁也无法撼动。
不过太子还是更疼与他心爱之人所生的成禧。而我自从生下了成晖,对恩宠也不甚在意了。
太子与我之间虽没有情,倒也算得上是相敬如宾。
我也不在意,每日绣些虎头帽、小鞋还有男孩子长大一些的衣服。
心儿劝我这些事可以由下人来做,我偏觉得还是自己做的好,我做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衣裳,更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独一无二的爱。
我自诩管理东宫尽心尽力,宽容待下,东宫上下都由我打点,不曾为难过谁,做一个让人挑不出错处的太子妃。
何良媛生下皇子之后晋位昭仪,太子对她的宠爱更甚从前,有时我会觉得,他们两个与成禧,才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不禁又会想到我自己,假如我没有入宫,会不会过的开心许多呢。
何昭仪对我一直十分尊重,没有因为太子的宠爱而得意忘形,与我相处的还算融洽。
林侧妃还是初入东宫时潇洒的样子,她有家室又得宠,太子常常与她去皇家靶场练习骑射,二人欢声笑语,畅游于天地间。
辛良娣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成日躲在自己宫里教养公主,甚少见她出来,也不争宠。
新入宫的董美人与刘美人有孕,日日都在进补,各自祈祷自己能一举得男,好让自己日后能有个依靠。
第4章
成晖出生后的第五年,皇帝突然病重不起。太医诊断是平日处理国事太过劳累,才导致病来如山倒。太子与各位皇子纷纷回宫侍疾。众人衣不解带的照顾了好几天,皇帝最终药石无医,撒手人寰。
“皇上驾崩了!”
太子江和彧继位,而我也理所应当地成为中宫皇后,原来的皇后成为了太后。
林侧妃被封为淑妃,何昭仪被封为丽嫔,辛良娣被封为良妃……又多出来许多新人。
先帝崩逝后,太后伤心过度,没过几月也跟着去了。
刘贵人的孩子最终因母体虚弱未能保住,加之刘贵人大哭大闹,渐渐失宠。
董常在生下了二公主,晋为贵人。
内务府来报,今天翻的是丽嫔的牌子。丽嫔如今再度有孕,皇上疼惜得不得了,知道她晚上一个人睡怕打雷声,皇上便日日去她的怡春宫里陪她。
等她诞下孩子,便会封妃。丽嫔受宠多年,吃穿用度与妃位是一样的,只是争个名位罢了。
第5章
不知从何时开始,民间有流言传出,说是沈家权倾朝野,家风清越,沈太傅也就是我父亲,更是鞠躬尽瘁,治国之事上比当今圣上更贤能。
皇上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提拔了很多出身平民的人为官,而以我父亲为首的世家,则遭到些许冷落。
流言蜚语害人不浅。皇上初登基,急于稳固势力,不能得罪各个世家大族,只能慢慢培养自己的势力,暗中削弱世家。
我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次日召父亲入宫。
见到父亲的第一眼我就愣住了,几年未见,父亲竟已如此苍老。回想上一次见他,还是我出阁的时候,父亲与母亲在沈府门口注视着我上轿,满脸不舍,红了眼眶。
眼泪夺眶而出,心儿为我擦拭眼泪,我调整了一下神情,道:“父亲,皇上登基后重清流,轻世家,您在朝中的日子怕是不如从前好过了。”
父亲向我请了安,地说:“皇后娘娘所言之事,臣知,但臣自认行的正坐的端,这些年辅佐先帝也好,辅佐当今皇上也好,无不用心,臣相信皇上不至于为这些而伤害君臣情分。”
“父亲,皇上忌惮我们沈家势大,女儿是皇后,又有嫡子,恐怕……”
“女儿知道父亲您心里自有分寸,但千万要谨慎行事,莫让旁人抓了把柄,您和母亲千万要保重啊。”
我希望只是我多想了,但我根本不敢不想。
父亲沉默了一会,终是说:“臣知道了,谢过皇后娘娘。”他转身欲走,忽的又说了一句:“此次与匈奴之战大捷,下个月你哥哥就从边塞回京了。”
随后父亲便告退了。
沈家是簪缨世家,我的哥哥沈倾彦从小习文却选择去了北地边塞之地参军历练,如今也是个将军了。
我赐婚给太子那日,便是他离家之日。
如今已经过去八年了,八年未见,也不知军营将他打磨成什么样子了。
“微臣沈倾彦,参见皇上。”
沈倾彦单膝下跪,抱拳向皇上行礼。
“爱卿免礼。”
匈奴多次冒犯我朝边境,百姓不堪其扰。这次战役中沈倾彦出力许多,得了皇上许多赏赐。
我在屏风后面静静地注视着沈倾彦,他高了瘦了,皮肤粗糙了还黑了,目光坚毅,有将军的姿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