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本以为此番君前对辩,是自己占了上风,却是没有料到居然会败在太子的手中。
而且输得这么奇葩,竟是因为自己从未种过地...
徐溥本是想借此事敲打李兆,见孝宗此时看太子的眼神已经和此前完全不一样,徐溥便是知道,这件事怕是得不了了之了。
太子耕种本不是什么光鲜的事情,但太子却是实打实的学到了东西,且抛开种地不谈,徐溥也不得不承认,太子的一番真知灼见并不是黄口小儿的无稽之谈。
“皇上,就算太子殿下如何说,这种地终归不是储君该做之事啊。”杨廷和还想着争辩几句。
可孝宗却是看都不看他一眼,随口道:“杨詹事,这件事就这样吧,至于太子耕种,你们都得守住自己的嘴,朕不想再听到这种事传到宫中。”
孝宗的意思很明白,太子种地的事情你们都给我烂在肚子里,哪怕太子后面又跑去西山,你们也得装作看不见。
这等于是间接的默许了朱厚照的行为,就像朱厚照一开始说的一样,番薯关系到千千万万百姓的生计,作为储君如此爱民,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孝宗都在心里琢磨,自己是不是也得抽时间务农。
不然下次朱厚照这逆子开口又是一句:父皇您耕种过吗?
那不是又要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明朝的开国太祖,本就是农家出生,可以说明朝的皇帝对农事并不是天生的排斥,据说太祖开国后,也是在宫内开辟了不少土地,平日空闲下来便是亲自务农耕种。
孝宗心道,李兆不是说番薯很好种吗,既然这样,朕要不也来试试?
徐溥见此间事已经了了,便是看开口道:“臣还有公务要处理,先请告退。”
刘健也拱手道:“臣也告退。”
孝宗此时心情大好,还吩咐何鼎给暖阁的大臣们准备一些茶水吃食。
要知道孝宗可是铁公鸡,别说给内阁的大臣们准备吃食,平日除了一日三餐,他自己都不会吃点心。
而杨廷和说了一声告辞,孝宗连看都没看一眼,只是挥挥手。
杨廷和脸色苍白的走出乾清宫,他不知道是该开心还是该难过,开心孝宗没有取缔自己的侍读身份,自己依然还是太子之师,还是应该难过经此一事怕是自己这个太子之师的身份,不过是名存实亡。
杨廷和追上前面的徐溥,喊道:“阁老,阁老。”
“还有什么事?”徐溥冷着脸,其实他对杨廷和并没有多少好感,也并无什么关系。
杨廷和知道自己现在必须的选择站队了,一直以来他都是以中立自居,不参合朝廷上的争斗,不过眼下的情况却也容不得他再继续观望。
目前朝中最稳固的靠山是谁?自然是徐溥,徐溥眼下隐隐已经有了超过刘吉的势头,而孝宗对徐溥也信任有加,杨廷和一番思虑过后便是毫不迟疑的选择了徐溥。
“这件事是下官错了,还望阁老不要怪罪,日后下官做事之前必定和阁老多多商量。”
杨廷和的话说的委婉,但明眼人都听得出来,这就是要当马仔的意思了。
刘健眼观鼻,鼻观心,装作没听见的模样,往旁边走了几步。
“咳咳。”徐溥皱了皱眉,旋即也释然的道:“介夫啊,你还年轻,做事情可不能再鲁莽,此番若不是因为老夫告的状,只怕是你这太子之师的就不保了。”
徐溥说得不无道理,今天的事一开始是徐溥挑起来的,而杨廷和最多算是个打手,如果换成是杨廷和去告状,以他的身份,孝宗绝对会为了太子的颜面把他给办了,毕竟一个侍读在孝宗眼里和宫里太监也没多大区别。
杨廷和当即道:“多谢阁老提携,下官明白了。”
徐溥接着道:“且不管太子殿下日后日和,你只需当好你的班,到时候太子出阁之时,老夫自会为你考虑一番。”
徐溥这算是接下来杨廷和的投名状,说罢,杨廷和便径直离去。
刘健走过来,不冷不热的道:“徐大人,恭喜啊,不费吹灰之力,就收下一个太子之师,这笔买卖可是划算啊。”
“刘大人哪里的话,老夫不过是不忍心看到介夫这样的人自断前程。”徐溥皮笑肉不笑,接着抬抬手:“还是回暖阁拟票。”
乾清宫,李兆和朱厚照此时还跪在地上,孝宗不发话,他们哪里敢自己站起来。
“起来吧。”
“多谢皇上圣恩。”李兆当即道。
“谢父皇。”
朱厚照也站起来,心里庆幸,幸好自己提前做了防护准备,跪这么一会儿完全就是不痛不痒。
“李兆,番薯的推广实验如何了?”孝宗问道。
“回皇上,目前南北二地一共选取了十二个府县进行实验种植,不过最适合番薯种植的气候,还是在云南。”
孝宗沉思道:“云南那边多有动荡,若是去往那边推广种植,怕是不易。”
云南一直以来也不是朝廷收粮税的主要省份,毕竟土司势力在云南太过复杂,能维持住局面已经不容易了。
“皇上,臣的提议有两点原由,其一这番薯喜热不喜冷,在云南种植产量和播种周期都能翻番。”李兆笑了笑:“其二就是,云南种植的番薯,并不是全部用来供应百姓和朝廷,我朝在云南一直实行军屯,在那边的士兵本就要耕种,既然要耕种,何不直接种植番薯,而这种植出来的番薯不仅能满足军队消耗,为朝廷节省粮草,还能用来供应当地的土著。”
孝宗一愣:“供应土著?”
李兆的话并没有说完,但孝宗已经大概猜到了李兆的目的,番薯因为产量很大,而云南土司掌控当地的主要手段也是通过土地和粮食,如果能用番薯作为工具,不断吸纳当地土著,土司的影响力自然会不断降低,甚至能通过番薯建立稳固的地方政权。
毕竟民以食为天,只要地方政权手上有足够多的粮食,再配合当地的驻军,云南至少会比当下的情况更加稳固。
“皇上,时不我待啊。”
孝宗的手指敲打着桌面,李兆和孝宗相处久了也知道,每当这位皇帝敲桌面的时候,实际就是孝宗在认真思考的时候。
不出片刻,孝宗暗自点点头,李兆这个方法并无风险而且成功率极高,自然是可以尝试。
“唯一的问题就是,控制番薯的种植技术不要流传道土司手里。”
李兆回道:“这一点皇上放心,如果此法可行,臣会派遣一个完整建制的屯田卫所前往云南。”
其他地方的试验田都是派一两个屯田校尉,而云南派遣一个屯田所过去的,在技术保密上自然是不会出什么岔子,屯田所本就是归属锦衣卫,这些屯田校尉在种田之前都是干特务出生的锦衣卫,想从这些人手里抢技术情报,云南的土司还够水平。
“你可有合适的人选?”
李兆假装为难的样子,结结巴巴的道:“其实...其实张仑挺合适的,只是他身为英国公之孙,这派遣云南,唉...要不然还是廖成吧,他在屯田校尉里也还算不错。”
孝宗哪里看不出李兆的心思,明明他是推荐张仑,又怕张懋事后来找他麻烦,便是如此搪塞。
但张仑却是是最适合的人选,一来张仑最熟悉番薯的种植,而来云南的局势除了土司以外,还有地方政权,同时还有替朝廷世代镇守云南的沐府,换成其他人去云南,怕是做事情都得畏手畏脚。
而张仑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老子的爷爷是英国公,而镇守云南的黔国公一脉和英国公本就是老交情,于公于私张仑都是最佳人选。
“你小子就会装傻,既如此,那边让张仑去云南吧,至于英国公那边,朕不会说是你出的馊主意。”
“多谢皇上体谅,臣感激不尽。”李兆连忙感恩,如果让张懋知道自己的孙子被他给搞到云南去了,怕是要把他舟山侯府的房顶都给掀了。
“传旨。”
一旁的秉笔太监萧敬马上拿起笔准备写旨。
“着云南筹建屯田千户所,命锦衣卫抽调人手前往云南推广番薯种植,任新丰伯张仑为屯田所千户兼云南巡防营指挥佥事,辖制云南一应农务事宜。”
孝宗给张仑的权力不可谓不大,不仅给了一个千户所,还给了一个巡防营,这指挥佥事相当于是副师级的部队职位。
“皇上圣明。”
孝宗看着李兆,心里有那么一点点的愧疚,明明自己刚才还一度迁怒与他,可这家伙不仅没有一点抱怨,还马上提出对朝廷有用的策略,这样的大臣去哪儿找啊。
转念又想起杨廷和,孝宗忍不住想骂,你他娘看看什么叫为臣之道?一天就知道打小报告,屁事不做,如果不是要维持仁君的人设,孝宗现在都想派人把杨廷和抓回来,先打五十大板再说。
孝宗接着道:“朕许久没有去你那一锅鲜吃火锅了,今日便算是奖励太子学习勤奋,便是去一遭吧。”
“这是臣的荣幸。”原本李兆想着,这番进攻,就算这会大事化小,自己可能也免不了要被孝宗敲竹竿,甚至都在心里想好了,最多抠十万两银子出来给孝宗,这下只需要一顿火锅,着实是省钱了。
朱厚照开心的原地蹦起来:“吃火锅吃火锅!”
还没等他蹦跶两下,从裤腿里梭梭的掉出来两个的羊绒的垫子。
乾清宫里顿时安静,李兆转过头,看着屋顶感叹道:“今天天气真不错呢。”
何鼎和萧敬两个太监也忍住不笑,低下头,暗道,奴才什么都没看见。
而孝宗已经站起来,重新把桌下的棒子提到手中。
“朱厚照!!”
“父皇,您听我解释。”朱厚照吓得当场一屁股坐到地上。
乾清宫里回荡着太子殿下悠长婉转的惨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