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时间,大明城建公司一期项目投资五万两白银。
羊山上已经建起十几座仓房,其中一座院子里,此时来来往往的人正穿梭其间。
院子的门头上挂着一个牌子:技术部。
房间里,李兆正带着八个人在反复的尝试石灰石、黏土以及铁矿渣的调配比例。
这些人都是李兆从赵家园子高薪聘请过来的专业人员,说是专业人员,实际上就是不同行当的老师父,有打铁的,有烧锅炉的,有修房子的,什么人才都齐了。
“快记录,这次的熟料最佳。”:李兆搅动着桶里的液体。
负责记录的人正是李公子的忠实迷弟,徐鹏举,别看这家伙平时不着调,自打加入技术部后,居然疯狂的迷恋上了化学。
徐鹏举将各种生料的配比记录下来,激动的道:“大哥,是不是成了!”
说起来水泥的制作并不复杂,把石灰石、粘土磨成面儿,再煅烧成熟料,用熟料和炼铁后剩的矿渣同磨,就是水泥。
整个流程分三步,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制备。整个制作过程可以概括为“两磨一烧”。
眼下李兆就是要将这个流程制度化,然后再进行量产,幸亏自己有一本百科全书,这让李兆少走了很多弯路,不然短短两个月时间,哪里能成功将水泥调配出来。
李兆点点头:“成了。”
周围的工作人员和徐鹏举同时欢呼!他们可是见证了历史啊!
一开始众人对水泥还没有概念,但制作过程中,那些失败的水泥凝固过后已经十分坚固,可想而知这成功的水泥会达到什么强度。
接着李兆又说道:“鹏举,我们在尝试中,我让你记录下来的其他数据,是为了后期针对不同的建筑,水泥的配方也要做出调整,这样才能做到固若金汤。”
徐鹏举起手里的本本,骄傲的道:“放心吧大哥,我都记着呢,水泥粉占比百分之四十,其他生料根据需求占比百分之六十。”
李兆纠正道:“说过了,在公司叫我董事长。”
“好的董事长。”:徐鹏举严肃的回道。
很难相信,这么专业的话术是从一个明朝人的口中听到!
李兆一开始的工作,便向众人普及了基础的化学和物理知识,其中包括统一度量衡和专业的学术名词,对于这些原本就从事手艺活儿的人来说,这些东西比起诗词歌赋要好学的多。
可以说这十个人的小团队组成了华夏最早的科研所,尽管还有很多缺陷,但李兆相信,种下种子,日后必定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董事长,根据刘师父的意见咱们建造十座烧瓷的窑子,目前有四个窑可以达到标准,煅烧现在已经可以将温度控制在1300度。”:这是烧锅炉的师父岳聪,别看是个大胖子,在烧锅炉行业可是干了二十多年,对温度的把控那是绝对的精准。
一开始李兆还确定能不能将温度提升到上千,但实际上明朝已经具备这个手艺,甚至可以达到1700度。
纵观全世界,华夏古代炼铁炼铜的技术在当时世界上都是一流顶级技术。
至于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怎么观察温度,很简单,百科全书记录,炉火温度在500℃以下时,炉火呈暗黑色。升至700℃时变成紫红色,再升到800~900℃时火焰由红变黄,1200℃时火焰发亮并逐渐变白,升至3000℃时,炉火呈明亮的白色,即是“白热化”,温度超过3000℃,火焰就会变成蓝色,这是燃烧的温度最高阶段,即“炉火纯青”。
瓷器师父刘松说道:“董事长说过,温度在1300到1400之间温度最合适,眼下还需要从窑子的出风口大小来控制温度,我手下的匠人已经找到最合适的口径。”
李兆笑道:“我看要不了多久,你们能把温度提到3000度,那就是炉火纯青了。”
众人皆是开心不已,在明朝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几乎是不受其他阶层待见,而且户籍也不同,是为匠籍,匠籍的子子孙孙都承袭这种身份。
唯一能改变身份的途径就只有科举,但工匠的孩子哪里能拥有教育资源,说到底还是只有世代从匠。
这些人在来到技术部后才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实现,最重要的是,在这里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
尤其是连解元老爷和小公爷这样的大人物都和他们在一起工作,这种待遇哪里找得到,更何况李兆还给他们开出了每月十两银子的天价工资。
这些人现在就只有一个念头,请让我们一辈子跟着李公子干!
李兆带着一顶由竹子编成的工程帽,和众人来到位于背斜北翼的矿场,这里一共一百多名工人正在开采矿料。
羊山的矿石以石灰石为主,其他的矿石也有少量,足矣让公司进行正常的水泥生产,不用再去其他地方购置矿石。
看到李兆来了,众人都纷纷停下手上的工作,发自内心的跪在地上:“董事长好。”
这些人都是李兆从常熟县和江宁县招揽来的流民,全国各地的都有,本来等待这些流民的下场都是一个死字,大部分人都活不过这个冬天,但李兆给了他们活的希望。
李兆允许这些流民在公司附近修建房屋,带着家人在羊山住下来,还让高成良帮这些人在江宁县落户。
给他们提供工作,提前预支一个月的工资让他们安家。
对于流民来说,李兆就像是神仙,是救命恩人!
李兆说道:“诸位继续干活吧,是我影响大家了。”
一个流民对身旁的人说道:“唉,董事长真是好人啊。”
“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东家,我家那口子现在也在厂里的饭堂打杂,日子从来没有这么好过。”:另一个人也感叹道。
“别说了,抓紧干活,咱们要好好报答董事长的恩情。”
众人纷纷卖力的干活,虽然目前人工的采矿速度还是比较慢,一天也能达到三千吨左右。
不过李兆也满意了,毕竟矿井已经建好,他也没想到在明朝就有如此科学的采矿的方法,不仅是矿井,就连采矿工具和手法都十分先进。
后期加大人手,每天的吞吐量一定达到上万吨。
徐鹏举汇报道:“董事长,按现在的速度,明年开春,咱们的水泥就可以量产了。”
“这第一批水泥就用你的名字吧,叫鹏举一号。”:李兆说道。
徐鹏举当场愣神,接着居然流出了眼泪,哭着道:“大哥,真的吗?真的叫鹏举一号吗!我太感动了,我徐鹏举终于要名留青史了。”
后世记载:华夏乃是全世界第一个生产出可以实用水泥的国家,第一批水泥名为鹏举一号,是为纪念魏国公徐鹏举。
【作者题外话】:感谢支持,投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