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这天,李兆来到杭州刘大夏的府邸。
鉴于刘大夏是出了名的清流,李兆只提了几只鸡和腊肉,便登门拜访。
岁已是年末休息的时候,刘大夏依旧在书房里批改文书,无愧于是弘治三君子的名头。
李兆推开门:“老师,学生来给您拜年了。”
看见李兆手上提着的土货,刘大夏不知是该哭还是笑:“你这小子,如今也是家财万贯的人,送礼还这般小气。”
“那可不行,老师您是清流,清流可不能收银钱啊。而且我这东西也不简单,这是老母鸡,腊肉也是自家熏的,别人想吃都吃不到”:李兆回道。
刘大夏合上文书,语气平和的道:“少贫嘴了,来年你进京赶考,为师也不能多教你什么,你须得记住,八股文得工整,你那套不合常理的说辞还是少用。”
刘大夏是知道的,李兆的肚子里全是一些惊为天人的想法,但这些想法却不适用于八股取士。
“你乡试那篇文章我看过了。”:刘大夏说道:“陛下也很看重你的策略。”
这却是李兆没有想到的,孝宗居然这么欣赏自己?
刘大夏接着道:“你的新式户籍法,陛下已经让户部采用,明年就开始实施,至于牵流民去云南屯田的策略,陛下也认同了。”
刘大夏在得到这些消息的时候,内心也十分激动,毕竟李兆如今还未进入朝堂,但他所提的意见居然已经被孝宗采纳了,这简直是闻所未闻,没有官职,却已经在行朝臣之事。
果然自己的眼光没有错,这小子就是当官的料!自己的衣钵终于有传人了!
有这样一个弟子,刘大夏心中是十二分欣慰。
李兆好奇道:“老师,我提到的就地再就业政策,陛下怎么说?”
刘大夏笑了笑,心道,果然这小子还是不老实,居然将扩大商业这种事情也敢写在策问里,重商可是忌讳啊,若不是自己和内阁那几位有交情,恐怕徐溥已经带头开喷了。
“陛下说暂且搁置。”
李兆顿时有点失望,自己写的这些策略的,他最看重的便是就地再就业,这才能解决流民问题的根本之法,还能让商业大兴,奈何重农抑商的政策难以撼动啊。
不过李兆也气馁,慢慢来呗,这才哪到哪儿啊。
“阿黑麻部已经重新占领了哈密,而且已经快打到甘肃了,这件事陛下颇为重视。”:刘大夏叹道。
李兆看出刘大夏有些愧疚,毕竟为了扳倒李广,阿黑麻做的事情他们提前知道,不得已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造成这种局面,自然让刘大夏有些难以言语。
“老师不必挂怀,即便我们不做什么,阿黑麻依旧会出兵哈密,他可不是个安分的吐蕃主。更何况即便这一次我朝出兵夺回哈密,但长期看来,却也守不住哈密。”
李兆一针见血的说出问题的所在,夺回哈密确实简单,但要守住却不易,单是一年的粮饷军资,朝廷就不想出这个钱,因为这个钱本来就可以免除。
而刘大夏作为明朝为数不多,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的全才,自然是更希望能将哈密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陛下的意思是派兵收复,不过我与你的看法一致,收服易,守住难。”
历史上哈密被阿黑麻部反复侵占三次,到最后明朝无力在派兵出征,放弃了哈密。明朝的意思也很明确,只要阿黑麻不进军甘肃,便由得他闹。
刘大夏叹了口气:“也罢,阿黑麻终究不是眼前最大问题,现在一事灾害和流民,而是蛮夷造反,贵州苗民起义反反复复,去岁朝廷才派了十万人去镇压,怕是以后还得出幺蛾子。”
“短时间内,可以尝试军屯制,控制住当地局势,长久来看还是需要靠教化啊。”:李兆说道:“蛮夷部落若是能受中原教化,控制起来是会简单很多。”
少数民族和中原百姓最大的区别就是信仰问题,中原百姓受儒家思想控制,天地君亲师,存天理灭人欲。
而少数民族则不同,他们的信仰各不相同,对中原王朝并没有敬畏之心和归属感,想要控制这些民族,光靠武力是完全不够的。
可教化二字又谈何简单,朝廷不是没有派人去推广学问,但至今没有一点效果。
“老师放心,日后会有人去教化蛮夷,只是这件事非我等做得了的,还是等其他人吧。”
刘大夏以为李兆这么说,也只是没有办法的推托之词,但实际上李兆口中的那个人,已经出现了,就是王守仁这个大冤种圣人,如果说明朝谁最能洗脑,这家伙绝对是第一人,一手心学洗了明朝一大半儒生的脑,让他去教化蛮夷,那不是手到擒来吗?
李兆沉默片刻,开口道:“老师,朝廷对海禁的事怎么看?据我所知,浙江出海口的舟山群岛,已经被倭寇占领,这可不是好事,沿海居民深受其害啊。”
在明朝建立之后,内有张士诚等南方残余势力和倭寇合作,以日本岛屿为基地,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袭扰,外有日本北朝统一日本,导致南朝的武士、浪人失去依托,只得流落海上、侵扰中国沿海,因而在明朝倭寇之患十分严重。
而且,明朝“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政策令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日益贫困,为了生存,东南沿海的一些渔民开始与倭寇等海盗进行联系,违反禁令、偷偷下海,最终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倭寇”。
“朝廷在海上建立了卫所,加强了海防,但确实忽略了海上的问题。”:刘大夏无奈道:“但现在朝廷无暇分神来处理海上的事,这件事还得再看看。”
李兆知道,所谓的卫所其实已经十不存一,太祖时期建立的卫所规模有上千人,时至今日恐怕连上百人都没有,否则舟山群岛也不会丢。
这等于是掐住了大明出海的喉咙,只是中后期一直执行海禁,被人掐住喉咙似乎也无关痛痒。
但李兆却是被掐死了,想要盘活明朝的经济,需要大量的银子,但如果不出海贸易哪里来的银子。
李兆其实早就对海上贸易动了心,只是想看看朝廷目前的海禁策略是否会有变化,目前看来,朝廷依然无暇分神海上的事情,那自己也就不用有太多顾虑了。
更何况明朝虽然海禁,但民间的私商和勋贵,以及沿海的守将,哪个没有参与海上贸易。
“老师,我给您下厨做个铁锅烧鸡。”:李兆挽起袖子:“这可是东北的名菜。”
刘大夏大笑,心情顿时好了不少,记得和李兆初识,就因为李兆炒的一盘黄瓜炒蛋。
“解元下厨,恐怕我大明朝你也是第一个,好!我倒是来尝尝你这解元的厨艺有没有长进。”
眼看着年就过完了,各行各业恢复常态,李家的小院子也是变得清静。
尹素素回到南京的漕帮总会,林婉儿赶去南京的翠烟馆,李先明则是筹备着在南京开一家钓鱼台,李狗蛋投身到富土康作坊的生产上,至于徐鹏举,那家伙连过年都是在羊山的厂里过的。
李兆躺在院子里的椅子上,看着老槐树,用手指敲打着桌子。
一旁的赵石头则是一言不发的陪着,赵石头心里嘀咕着,公子这个状态都持续了几天了,是不是因为太闷了?要不然自己陪公子去一趟青楼?
赵石头说道:“公子,要不去秦淮河走走?”
“啊?”:李兆顿时睁开眼,他以为赵石头终于醒悟了,一直以来这家伙都不近女色,没想到居然主动要去秦淮河。
李兆问道:“石头哥?你是不是看上哪家的姑娘了,告诉我,我肯定帮你拿下。”
见李兆来了精神,赵石头虽然有些尴尬,不过心里倒是安稳一下,心道,公子没事就好。
“公子别取笑我了,我看你这些天一直待在家里,是不是遇到什么麻烦了?”:赵石头问道。
李兆笑了笑:“石头哥越来越懂我了,这不是去了一趟我师父那儿吗,我回来就一直在想,要不要做一件事。”
“何事?”
“石头哥,你说倭寇侵犯我朝沿海,让百姓苦不堪言,该当如何?”
赵石头完全不含糊的道:“杀!”
“那倭寇侵占我朝土地,抢劫我朝船只,又该当如何?”
“杀!”
李兆点点头,对啊,何须那么多计较,自己所行的本就是大义之事,虽然也有图利的原因,但究其结果,我李某人是为了保障我华夏的国土,哪怕是一座岛,一颗石头,也不能丢!
李兆问道:“石头哥,你还认识多少退伍下来的兄弟?”
“挺多的,光是常熟县就有十来号人,都是边军退下来的。”:赵石头回道。
李兆再次闭上眼睛,过了半个时辰,李兆睁眼,看着院子里那颗老槐树,就如同当初他计划要扳倒李广时一样,心中已经有了计算。
既然有了计较,李兆吩咐道:“石头哥,把马车赶出来,咱们先去一趟南京锦衣卫所,接着就去漕帮找素娘。”
“公子到底要干嘛?”:赵石头还是没看出李兆的意思。
李兆笑着说道:“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作者题外话】:今日有事,就一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