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糕铺的意思是这九层糕特别用作节日祭拜时用上,或是喜庆时分发给人吃,做为大户中的最好糕点了。
除了九层糕,还有状元糕、海棠糕、富贵糕、万寿糕……
这喻意就不必细说了,就说这状元糕在京城最是好卖,里头就有不少读书郎买来吃,吃了能高中。
听说上市第一日,状元糕就被阳城学政府给买了去,是学政大人将糕点分发给了自己府上的学子以及弟子们。
也正因为学政大人主动,街坊们家里有读书郎的都跑过来排队买。
这商户越说越来劲,听着的商户个个心动起来。
王骆没想到先前托自己来找丰祥东家,想做下家糖铺的几人如今却都纷纷变了心思,王骆有些着急了。
“行了,你们甭说了,咱们多年的交情,还不如这如意糕铺么?”
然而王骆的话并没有引起几人的在意,这情义算个屁,他们的铺生意都做不下去了,没有了钱财的来源,他们要这交情能当饭吃。
看着他们,王骆有些失望,于是看向云英,他担心此事办不成,那自己的那两成一级代理商利润就没有了。
几人中唯有云英不紧不慢的看着他们商量着,直到几人说了半晌发现不太对劲,这才停了声,纷纷看着眼前这位面色沉着的少女。
云英见他们停下来,这才开口问道:“这如意糕铺的确挺会赚钱,你们说得我也心动的,不过有一事你们得想清楚。”
“阳城有多少富户有多少庄户,又有多少游客?他们一天人消耗糕点的数量几何?十八家糕铺多不多?第十九家赚不赚钱?”
云英一连忙的问题甩出来,几人心头一惊,都看向她。
“这样好了,今天不说咱丰祥的招牌,你们就试着去周围的如意糕铺蹲个点,用本子记录下来,第一天的客人有多少,第二天的又有多少,接连登记五日。”
“五日后,咱们再聚于此,不管你们是加入如意糕铺还是我丰祥糖铺,我都不强求的,你们也不是头回做生意了,家里世代都是生意人。”
“多少还是有眼光的,寻找蹲点的铺子最好找偏一点的,或者不是南城和北城的,比如西城和东城,或者不显眼之处,毕竟你们的铺子也没见多显眼的。”
云英的话他们无法反驳,刚才的确都说动了他们的心思,左右都是做别人的招牌,为何要找名不见经传的丰祥糖铺。
于是饭也没吃,这六名商户就先行离去。
人走了,王骆却是气死了,看着云英说道:“万一他们一出去,被如意糕铺的人盯上,可就改变了心意。”
云英面色淡然的看向他,说道:“不得不说,这如意糕铺的东家很聪明,又是京城来的手艺,又有如此好的喻意,还能一夜之间说服十八家糕铺联盟。”
“这一点上我不如他,但是我对自己的糖铺很有信心,王东家莫急,若真是阳城容不下,那整个阳城只有你一家糖铺,独一无二的,你还担心没有生意?”
“人的口味是多样的,今天要吃糕点,明天想吃点儿糖,后个儿还想吃点儿辣,单一的只让他们吃一种,也不长久,王东家,你说呢?”
王骆被她点醒,随即心头一喜,也对,若是寻不到分销商,那整个阳城唯他一家糖糕铺,那生意自是好,眼下的生意并没有因为这十八家糕铺而受影响。
“云东家聪明,是我糊涂了。”
王骆要请云英吃怕,鎏金酒楼的饭菜好吃,阳城出了名,想请她吃酸汤鱼,但是云英却拒绝了,她只想赶紧去一趟知州府后再去一趟李府,见一见李邑也是好的。
王骆没好留她,只好送她到了酒楼外。
看着两人明明有钱了,却还是赶着牛车,穿着棉布衣裳,有些没明白,但也并没有半分看不起,反而很恭敬。
云英临走时,让王骆留意一下那如意糕铺的动向,以及如意糕铺的东家是谁,为何她想出来的加盟点子,对方也知道,这时代还有如此聪明的人,不得不重视。
随后兄妹两人去了知州府。
知州府上,吕乐寒自是去了衙门,只有孙氏在府中小院里,云英看得出来,孙氏住的小院,不是东院,也不是主院,而是西边小院。
穿越来这么久,云英还是知道一些的,西边的院子,多是妾室居住地,为何孙氏住在这儿,是什么用意?
便是同意孙氏自由恋爱的云英,也有些心头不舒服了。
孙氏却并没有觉得什么,她说这小院里很温馨,有花有草,还有一块菜地,院里也没有下人,她自己住得自在。
云英在院里院外看了一圈,还别说,这儿像一处农家小院似的,在知州府里还能劈出这么一处悠闲的小院出来,真是不容易。
孙氏的状态很好,只是云英问什么时候能好,孙氏却是说不上来,但伤口已经结疤,伤痕也淡化了,或许真的能治好了呢。
云英两兄妹陪了孙氏一个上午,见孙氏过得很自由很开心,云英也就放心了,晌午那会儿,吕乐寒匆匆从衙里赶回来,是听到兄妹两人来了,他放下政务就回来陪两人吃饭了。
这算是他们第一次跟即将成为继父的吕知州吃饭,大哥云城显得抱紧,时不时的看向妹妹。
云英却是眼神安慰着大哥,她神色自然,对这个新继父带着考究,在细节上,云英却发现了吕乐寒对孙氏的细心。
怎么仔细一看,她有一种奇怪的错觉,感觉孙氏和吕大人似乎已经有多年的老夫老妻,做什么都是这么的契合。
她和李邑在一起,却不是这样的,她总是想不出李邑下一刻会做什么,比如现在,他几天没见自己,不像是热恋中的情侣,他也没有想到要来找自己。
正在云英出神之时,孙氏叫住了她,云英缓过神来。
孙氏温声道:“我跟乐寒商量好了,等我的伤好了,就找个时机将婚事定下来,英子,你回去劝劝你二哥,他也该同意的。”
想不到孙氏知道二哥的心思,于是点头,看得出来,孙氏真的很幸福,她和李邑要是能做到这种默契,她也会不管不顾的嫁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