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将至,为防止西昭国和东楚国在秋收之后搞小动作,主要是青州那边传来消息,幽林关最近不太平。
之前燕清乾带着几十万燕军投靠东楚国,楚皇给了燕清乾一块封地,而那块封地就靠着幽林关,最近燕清乾不太安分,隔三差五到幽林关搞事。
如今秋收将至,一旦出什么差池,损失会非常大,所以在皇城闲了一年的柳真和柳北飞重新启辰前往边关驻防。
父子俩一东一西前往边关,透着满身忠烈,因为要照顾孩子,乔嫣儿和古丽娜惜都没有跟着柳北飞去幽林关,在家照顾孩子和陪伴老夫人。
虽然成婚了,古丽娜惜还是整天活蹦乱跳的,一有时间就往镇国公府跑,说是来跟着张辰练武的,实际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是觉得好玩罢了。
一月之后,柳北飞抵达幽林关驻防,把萧豹换回了皇城。
因为国土的增大,驻防的地方也多了起来,现在春秋国一共有七大边关需要驻防,岐州边城、冬州边城、滁州边城,这三大边城都是防御北方的,幽林关防御东楚国。
然后就是江州,防御他国从原江进攻春秋国,最后是与西昭国接壤的暮州两大边关——燕门关和燕落关。
西昭国与左帐王庭结盟,与春秋国开战的心思已经是摆到明面上来了,所以现在春秋国的防御重心都挪到了西边。
燕门关是燕国往西的门户,乃是重中之重,由最擅防守的柳真镇守,燕落关进可攻退可守,也是一要塞,由月将坐镇。
然后是滁州边城,之前张辰任李固为平西将军,去长白关练兵,之后将其调去滁州边城坐镇。
李起被张辰给坑惨了,儿子李固太过年轻,滁州边城主要就是抵御左帐王庭的,非常重要,李起哪放心得下,不得不跟着去提点儿子。
毕竟春秋国把如此重要的边城交给北越军和他儿子镇守,要是没守住,北越子民以后在春秋国哪还抬得起头啊!
因为北越亡国,李起心中有很大一道坎,觉得是自己无能没有保住北越国,故而不愿再为将,现在好了,硬被张辰逼着去镇守滁州边城。
张辰是没强迫他,但他不得不去,妥妥的阳谋,张辰根本就不是要让他儿子去镇守滁州边城,一开始的打算就是让他去,太阴险了。
而除了这七大边关之外,还有国内两大边关,绵竹关和长白关,各自屯了五万兵力镇守,这两大关隘主要是为了保住春秋国本土,边关若是失守,可以退往这两大关隘,保住春秋国本土不失。
绵竹关依旧由萧玄镇守,张辰把萧豹派去了长白关驻守。
现在各国都在积蓄国力,随时有可能爆发大战,边关的驻防必须做好。
而张辰不知道的是,一场阴谋正在开始席卷,今年开春之时,陆言便离开了西昭国,乘坐商船沿原江顺流而下,出使东楚国,之后出东楚国北境,往东部草原而去拜访右帐王庭,之后沿草原折返向西,顺便拜访了金帐王庭,最后抵达左帐王庭,返回西昭国。
“亚相先后拜访东楚国和草原三大王庭,收获如何啊?”朝堂上,看着风尘仆仆回来的陆言,昭皇开口问道。
“启禀陛下,臣已说服东楚国和草原三大王庭连横攻春秋国,先灭春秋国,瓜分之。”
“不过,要灭春秋国,需先灭张辰,张辰乃春秋国柱石,张辰一死,春秋国的民心和士气都将大受打击。”
“臣已布下策略,并已说服各国配合,只待来年开春,春秋商队和西域商队押送货物回春秋国时,便是计划启动之时,臣有十足把握将张辰引出春秋国,各国合理出兵围歼之。”
陆言自信满满的说道。
“好,一切皆交由亚相筹谋,待灭了张辰,朕亲自为亚相请功。”
昭皇眸光大亮,张辰就如同压在各国头上的一块巨石,张辰不死,没人敢乱来。
西昭国百年霸主的底蕴,只要张辰一死,何需再惧春秋国。
春秋皇城之中,张辰享受着难得的悠闲,尽心尽力的培养着好大儿,每日带好大儿到武院,然后亲自讲课传授兵法。
他的目标是把好大儿培养成如慕容拓一样完美的君王,杂王霸之道而用之,上马能亲征,下马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一个优秀的帝王是不能偏科的,当文武双全。
而经过上次的事后,女帝也不再干预他教导瑞儿了,完全一慈母样。
现在瑞儿早上跟着魏悠学文,中午学兵法,下午还得跟着楚长歌学武功,辛苦的不行,可把女帝心疼坏了。
当经过之前被张辰带着到外面磨练了一圈,瑞儿决心要做一个好皇帝,心志非常坚定,每天都学的非常认真,还反过来安慰女帝,这更让女帝心疼。
而百官得到瑞皇子是纯正的皇室血脉,又见瑞皇子如此刻苦学习,都非常满意,再没提过让女帝成婚生储君的事情。
时间飞逝,寒冬降临,年关又至,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瑞儿也愈发的稳重起来。
有时女帝实在心疼,让瑞儿休息,便会带瑞儿去上早朝,与百官也越来越熟悉,临朝听政,也让瑞儿对所学的知识和治国理念有了更好的应证。
有时候女帝会提问瑞儿,瑞儿大多都能做出很好的答复,这让百官对这个未来储君愈发的满意,直接请奏女帝立太子。
对此,女帝自然是欣然接受,儿子小小年纪便得到百官认可,她这个做母后的也感到骄傲啊,同时也更加认可了张辰的教育方式。
而立太子可不是小事,引起全国轰动,人们都在议论,随着太子乃皇室血脉,仁孝贤明的消息传开,民心也慢慢稳定下来,接受这个太子。
对于百姓来说,其实他们不在乎谁当皇帝,只要是个好皇帝,能继续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就行。
百姓现在是很信服朝廷,信服官员的,既然百官和朝廷都说了太子贤明,那肯定差不了。
女帝还年轻,再加上太子贤明,至少这两朝,他们和子孙都能过上好日子。
谁又不想一直过上不收税,有钱赚,住的好、吃的好、穿的好的好日子呢。
事实上也不是完全不收税,世家和商人的税得收,而丝绸、细盐等物的制造都掌控在朝廷手中,百姓富有,消费能力强,最终钱还是会回到朝廷手中,形成一个完美循环,百姓过的越来越好,朝廷也越来越富有,完全不需要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