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壮的滇缅铁路
李幺傻2023-05-31 12:318,713

  

  1943年,战争的浓雾,依然没有在中国的上空消散。

  从抗战开始至今,在正面战场上,日军气焰高涨,步步紧逼;国民党军步步设防,一退再退。抗战进行了六年之久,除了仅有的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万家岭大捷、上高会战等少数的几次胜利外,其余的战役中,都未能取得一场久违的胜利。甚至在这时候,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胜利,苏联红军由守势转入进攻,而中国正面战场上,日军却步步紧逼,气焰嚣张。

  中国战场急需一场能够鼓舞人心的胜利,人们的目光投向了西南的云南。

  在云南,有两个集团军在编排演练,一个是第11集团军,下辖三个军和一个师;一个是第20集团军,下辖两个军,另外还有一个集团军司令部直属的第8军。

  同时期,在印度东部,还有一支中国军队,也准备投入反攻。

  后来的人们得知,这两支中国军队是从两个方向实施对攻的,一支由孙立人率领的新一军从印度利多向缅甸北部进攻,一支由卫立煌率领的滇西远征军从滇西向缅甸反攻。两支中国军队最终要在滇缅公路上会合。滇缅公路开通,战略物资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战场,中国坚持了多年抗战的疲惫不堪的身体就会注入新鲜血液,抗战形势就会立即改观,抗战胜利则指日可待。

  所有人都知道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尽管进行了顽强阻击,但最后还是惨败,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战略物资和军事装备与日本远远不能等量齐观。中日战争,这是一场粗壮短小的莽夫与高大瘦削的病夫之间的战争,一旦病夫身体康健,短小的莽夫哪里会是对手!这一点,连日本天皇都看到了,他要求滇西缅北的日军坚守阵地,切断中国的生命线,不惜一切代价。

  这两支中国军队,被叫作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所面对的,是日军装备完整的五个师团,12万人。而这五个师团,是日军当时170个师团中最擅长山地丛林战的师团,每个师团,都有多年在东亚和东南亚作战的经验。比如,与新一军作战的日军第18师团,就有“丛林战之王”的美誉,这支师团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他们自从在杭州湾登陆参加淞沪会战后,就一路屠杀中国人,后来被派遣到了额甸。

  抗战至今,中日战场的形势一直是日军在进攻,中国军队在防守,而现在,中国军队在进攻,日军在防守。

  按照军事学家的观点,防守比进攻占有更大的优势。中国军队防守尚且节节败退,那进攻能够取胜吗?事实上,我们胜利了,无论是在缅北遮天蔽日的丛林中,还是在滇西崇山峻岭的阴雨中,我们都取得了胜利。

  然而,这场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

  在缅北攻打日军的新一军老兵吴作勇说,当时缅北战场的环境非常艰苦,原始森林里没有阳光,腐烂的气味都能把人熏倒,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沼泽里,地上的蚂蟥泛滥成灾,空中的蚊子像漫天飞舞的雪片。除此之外,还有日军的埋伏,这些日军都擅长山地丛林作战,有的躲在密密丛丛的树上,有的躲在石头后,你即使走到了跟前,也发现不了日军,但是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日军的视线里。

  在滇西攻打日军的第8军老兵刘华说,日军为了防备中国军队进攻,把滇西陡峭的山体都挖空了,山上的每一个小洞口都是日军的射击孔,中国军队冲到跟前,日军暗堡里的机枪突然响了,中国军人倒下一大片,后面的人只能伏身在陡峭山崖上的石头后或者树木后,即使刮风下雨,即使饥寒难耐,也不能动,否则,就会招来另外一个方向的日军暗堡的扫射。有时候,中国军人需要在石头后或者树木后潜伏好几天,身体泡在泥水里,渴了,舌头舔舔湿漉漉的石头;饿了,偷偷抓把野草塞进干瘪的肚子里,就这样等待着,等待着又一波攻击发起。

  缅北和滇西的两路远征军,像一把铁钳,要将日军五个坚硬的山地丛林师团夹碎。

  这是抗战胜利的前夜,日军的战斗力仍然很强,而滇西缅北的日军在滇西缅北苦心经营数年,就是为了与中国军队拼死一战,就是为了切断中国的生命线。

  这条生命线叫作滇缅公路。

  现在的人们很难体会到当初的一条简易公路——滇缅公路对于我们有多重要,也很难理解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居然要和弹丸岛国抗战八年,而直到战争的最后关头才展开反攻。

  抗战前夕,中日两国的形势和实力是,一方蓄谋已久,一方内耗不休;一方举国齐心,一方内战不断。战争尚未开始,结局似乎已经预定。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侵入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美国进入日本,“黑船事件”上演。这时候的中日两国都是闭关锁国的落后国家,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凌辱。因为面临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境遇,两国都进行了变法,力图自强。不同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让日本迅速走上了现代化的工业强国之路;中国的变法失败了,腐朽不堪又顽固愚昧的清政府拒绝开放与民主,中国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中。走上振兴之路的日本,将中国视为敌人,励精图治,磨刀霍霍;而落后的中国还在自相残杀,内讧不断。甲午海战、旅顺战役,日本都获得全胜,他们从本已瘦骨嶙峋的中国躯体上一刀一刀地剜下肉,贪婪地吞下去,中日两国的实力相差更为悬殊。20世纪30年代中日战争爆发,日本通过估算,认为只要三个月就能够灭掉中国,那时候,连年的军阀混战已经耗尽了中国的精华……

  然而,中国人在绝境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虽遍体鳞伤,仍死战不退,日本攻打了多年,中国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转入了反攻。

  这种情形,日本人没有想到,美国人没有想到,英国人没有想到,苏联人没有想到,全世界都没有想到。

  全面抗战刚刚爆发,滇缅公路就开始动工修建。

  日本人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而当时中国的军事家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不会灭亡,但是抗战将会非常艰苦。在抗战开始的几年里,面对日军陆海空的立体进攻,中国军队只能用空间换时间,在东南沿海城市拼死抵抗,将这些工业城市的设备赶快运至西南后方,而将这些城市的设备运完后,就放弃抵抗,让日本人占据一座空城。上海是这样,武汉也是这样。

  但是,那时候的中国实在太穷了,不但缺少战略物资,而且连运输有限的战略物资的船只也没有。

  这时候,一个名叫卢作孚的人出场了。文人出身的卢作孚从一艘木船起家,创建了民营的民生公司。东南沿海的工业城市相继失守后,大量军用物资囤积于宜昌无法运走,天上是日军的飞机日夜轰炸,地上是日本的陆军昼夜兼程,长江上还有日军的舰艇在逼近。这些物资如果落入日本手中,中国仅有的一点工业萌芽就会被日本连根拔掉。情势万分危急。卢作孚集中了能够征用的所有船只,日夜抢运,而长江沿岸的中国军队拼命阻击,就是为了延缓日军逼近宜昌的步伐。终于,卢作孚赶在宜昌失陷前,将150万民国精华人才和100余万吨战略物资运到了四川,为中国的抗战保存了最后一丝血脉。卢作孚的宜昌抢运,被欧洲史学家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当初为了迟滞日军的进攻步伐,中国军队想尽了各种办法,常常是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民工抢运物资。没有这些战略物资,依靠西南的农业基地,又如何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抗衡?在武汉保卫战中,为了把汉阳兵工厂的装备运至四川,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汉阳兵工厂,抗战的历史就要重写。

  然而,仅仅一个汉阳兵工厂,并不能满足抗战的需要。我曾经去过汉阳兵工厂旧址,在资料室里,我看到汉阳兵工厂只能生产步枪、手枪和少量机枪,这些都属于轻型武器,无法生产出大炮、坦克和飞机。那时候,不但汉阳兵工厂无法生产,中国所有的兵工厂都无法生产。所以,在日军强大的立体攻击面前,中国军队只能节节防守,用血肉之躯与钢铁武器抗争。这场中日战争,最终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即使中国凭借游击战也不会亡国,也能够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而要尽快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少不了来自外部的援助。

  现在想来,当初的抗战将士们在滇缅公路没有开通前,那是何等艰苦啊!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岳麓山上的中国军队炮兵对日军阵地轰炸,激战正酣,炮声停了,薛岳质问怎么回事,回答说没有炮弹了。炮弹在哪里?炮弹还在缅甸到云南的路上。

  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可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军队。

  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很艰苦,每一颗子弹都要消灭一个敌人,没有子弹,八路军把高粱秆掰碎塞进子弹袋里,迷惑敌人。一名八路军老兵告诉我说,那时候打仗非常穷,每人只有三四发子弹,打完了就没有补充。冬天穿的棉袄破破烂烂,棉絮都出来了,但没有更换的。棉被毛毯,四五个人才有一条,夜晚寒冷,只能烤火取暖,如果潜伏的时候不能生火,就只能背靠背取暖。脚上的布鞋露出了脚趾头,没有了鞋跟,担心掉下来,就用绳子把烂鞋与脚板捆绑起来。南方的士兵会打草鞋,他们一到休息的时候,就随手抓把荒草编补草鞋,所以他们脚上的鞋花花绿绿的,稻草、布条什么都有。士兵们常常吃不饱饭,一个连的饭菜,居然连一星油花都见不到。而那时候的日军穿什么,吃什么?他们脚上是皮鞋,没有皮鞋的,也至少能够穿上胶底鞋。日军每人一床被子或者毛毯,每人都有牛肉罐头吃。

  这就是我们的军人。我们的军人就是用这样极端劣等的装备,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苦苦支撑了八年,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而这次大反攻是为了打通滇缅公路,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动工,是在抗战刚刚开始的时候。

  1937年8月,云南省主席龙云来到南京参加军事会议,在会议的间歇,趁与蒋介石私下交谈时,龙云把自己修建滇缅铁路的想法向蒋介石和盘托出,蒋介石听后大为振奋,连声说:“好得很,好得很。”

  那时候的中国真穷啊,仅有的薄弱的工业基地修建在南方仅有的几个大城市:上海、南京、汉口等,而当时我们的工业基地不但造不出飞机、坦克,甚至连汽车、摩托车也造不出来。全面侵华战争前夕,中国的军援依靠德国,然而日本与德国签订了轴心条约,德国在为中国装备了三个机械化师后,被迫停止。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苏联为了让中国牵制日本强大的关东军,以确保西伯利亚无虞,出于自身的利益向中国提供援助,这些援助可以装备15个师。然而不久,苏联与日本媾和,签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对华援助终止。

  日本认为,中国没有外援,是无法坚持这场规模和消耗都是史无前例的战争的,所以日本在战争一开始,就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南沿海各大城市,占领了中国通往海洋上的所有港口,封锁了中国与外界的所有联系。这是一个毒辣无比的损招,这招让中国孤立无援。日本幻想着依靠此招,中国很快就会投降。

  然而,日本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中国尽管孤立无援,但是仍然死战不降。

  中国在太平洋上的港口被日军彻底封锁了,中国只能寻求印度洋上的港口。在当时,海运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也是国际上唯一可行的运输方式。

  中国和印度洋之间最短的距离,就是从云南南下,取道缅甸,可达印度洋上的港口城市仰光。

  当时的缅甸属于英国殖民地,缅甸有一条铁路从仰光直达缅北城市密支那。中国只需要把道路从昆明修建到密支那,就能够与仰光连为一线,这样,来自国际上的援助和海外华侨的援助就能够源源不断地运输到中国。

  那时候,国难当头,海外华侨踊跃捐款捐物,他们资助中国度过了抗战初期最艰苦的岁月。

  国民政府计划修建两条道路,一条是滇缅公路,一条是滇缅铁路。两条道路几乎同时开工。

  这两条道路修建的时候,从来没有遭受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日本想当然地认为,等不到滇缅铁路和滇缅公路通车的那一天,中国就会战败投降。

  这次,日本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日本低估了那时候中国人的凝聚力和意志力。

  无论是滇缅铁路,还是滇缅公路,它们的历史都极为悲壮。这是中国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用手指刨出的两条血路。

  滇缅铁路从昆明出发,经过禄丰、楚雄、弥勒,通过边境小城术达,与缅北重镇腊戍相连,腊戍则有通往仰光港口的铁路。

  滇缅公路也是从昆明出发,但是它的路径没有与滇缅铁路重合,它经过云南的楚雄、祥云、下关、保山、潞西、畹町,到达缅甸境内的兴威、木姐、腊戍,最后直达仰光。

  先说说滇缅铁路。

  这是一条苦难之路,历史上再也没有哪一条道路像滇缅铁路这样充满了悲壮与忧伤,这种悲壮与忧伤,也只有我们这样多灾多难的民族才会具有。

  滇缅铁路长达860公里,修建滇缅铁路的劳工多达30万人,全部是沿途各县的老人、妇女和孩子。那时候,云南的青壮年男子都去了抗战前线,与日军拼死搏杀,修建这条道路就只能依靠留守在家乡的妇孺老幼。

  30万滇西的妇孺老幼,从家中带来工具和干粮,开始修建一条对他们来说闻所未闻的铁路。他们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没有任何机械工具,完全依靠着双手,砸石头、推石碾、挖山石……那时候,国民政府的财政早就捉襟见肘,这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不但拿不到任何补助,而且所有的开销都要依靠自己支付。滇西,自古以来山大沟深,河流揣急,交通不便,地瘠民穷,这里是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方,传说中瘴气弥漫、毒气横溢的荒蛮之地。而现在,这些本来生活就极端贫苦的人,又要自己修建一条艰险的道路,谈何容易!

  庞文员当年是修路劳工中的一员,他开始修建滇缅铁路的时候,仅仅九岁,九岁的小孩也要拿着铁锤砸石头、铺路基。在2010年西南大旱的时候,我跟着送水人员进了一个叫作木诺的彝族寨子,才认识了庞文员,才知道他当初参加了滇缅铁路的修建。庞文员说,当时修路的时候,人们吃完了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就挖野菜吃,后来野菜也被挖光了,就开始有人饿死。但是,饿死也不能耽搁工程的进展,滇缅铁路早一天通车,前方将士就少一些牺牲。

  庞文员说,那时候每天都有人死亡,有的是饿死了,有的是从悬崖上掉下去死亡了,还有的是累死了,更多的人是患疟疾而死。滇西有一种可怕的蚊子,平时停在脏水上,铺成密密的一层,它们飞起来的时候,就铺天盖地,人只要被这种蚊子叮上一口,就会染上疟疾。诸葛亮当初南征时,将士们畏之如虎的瘴气,就是这种蚊子。这种蚊子在低空中盘旋,远远望去就像一层水汽。被蚊子叮咬了的人,没有医药医治,就只能等死。

  后来的资料记载,修建滇缅铁路时,最少死亡了十万劳工。这些劳工都是老人、孩子和妇女啊,他们的儿子、父亲或丈夫在前线与日军拼死作战,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丈夫在前线浴血奋战,战死疆场,后方的妻子怎么能够知道?后方的妻子累死在滇缅铁路上,前方作战的丈夫又怎么能够知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日本侵华战争,让我们中国人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

  滇缅铁路全长860公里,死亡十万人,平均每修建八米,就有一人死亡,这是一条血泪之路,这是一条白骨堆积而成的道路。

  然而,这还不是滇缅铁路最悲惨的,更悲惨的是这条血泪之路的命运。

  30万妇孺老幼,付出了十万人的巨大牺牲,修筑了三年,就在即将通车的时候,形势急转直下,发生了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变化。

  日本南方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几个月里,登陆东南亚,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东南亚的英国殖民地。大英帝国,曾经辉煌了几百年的日不落帝国,势力范围覆盖了世界上三分之二土地的日不落帝国,现在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武器和人数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英军在日本凶猛的攻击面前,选择了败退和逃跑,他们逃跑的速度远远超过日军追击的速度。我在一本日本兵写的回忆录里看到,这些因为炎热而光着脚板的日本兵,天一夜狂奔上百公里,为了赶上奔驰在乡间道路上的英军汽车。大英帝国的军队实在不堪一击。

  为了保护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也为了保卫中国的西南大后方,蒋介石曾经向英国申请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与英国军队并肩作战,但是,英国政府狂妄地相信依靠他们大英帝国的军队,就能够击败来犯的日军,根本不需要中国军队来帮忙。英国拒绝中国军队出兵的另一个原因是,狭隘而骄横的撒克逊人和盎格鲁人,担心中国军队在缅甸击败了日本后,会赖着不走,抢夺他们在缅甸的利益。

  因为骄傲自大,也因为浅薄狭隘,英国人付出了惨重代价,1.8万拿着三八大盖的日军,追得四万拿着冲锋枪的英军像羊群一样满山乱窜,仰光很快就失守了。中国依靠海外援助的唯一一个港口被占领了,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也就名存实亡了。大英帝国的军队一边从缅南向缅北逃窜,一边急急向中国求援。

  蒋介石立即派出了当时中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杜聿明的第5军,会同第6军、第66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缅甸而来,而前锋,就是当时中国抗日战场上最骁勇善战的第200师,师长是一代名将戴安澜。

  我曾经在畹町的一家饭馆与一位老人交谈,他见到过当时远征军出征的盛况。他说,远征军坐着美国卡车,前面是摩托车开路,浩浩荡荡,绵延上百里,尘土飞扬。将士们站在车厢里唱着军歌,歌声嘹亮,士气旺盛,滇西几十万百姓夹道欢送,很多人看到中国军队如此威武雄壮,都流下了眼泪。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战役打响了。

  第5军是正面战场主力之一,而第200师是第5军的绝对主力,这支英雄的部队参加过台儿庄、昆仑关等战役,击毙了日军第5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日军第5师团,又称板垣师团,因为师团长是著名战犯板垣征四郎而得名。这个师团是日本早期的七个甲种师团之一,在抗日战争中犯下了滔天罪行,抗战开始的所有罪恶,此师团无不参与。

  戴安澜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抗战中的狄青。狄青,是北宋名将,史书记载,狄青智谋过人,勇不可当,每逢与西夏交战,必披头散发,戴铜面具,身先士卒,大呼酣斗,所向披靡,战功累累。

  由于远征军沿着滇缅公路一路飞驰,所以,远征军的前锋第200师在距离仰光北面260公里的同古与日军遭遇,立刻展开反击,战争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每一间房屋,每一条小路,争夺都异常激烈,日军在占据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围攻同古12昼夜,居然未能前进一步。

  日军在同古受阻,立即调人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以每天急行军100公里的速度赶往同古,第200师还在孤军奋战。后世的我们从当时戴安澜写给杜聿明的一封书信中能够重温战争的情景:

  杜军长副司令长官台鉴:

  敌与我接触战自19日,激战至28日,几十余日后,我已濒洋绝粮尽之境,官兵两日无以果腹,仍固守同古以东铁路阵地……自交战之初,敌势之猛,前所未有,尤以24日至今,敌机更不断轰炸,掩护其战车纵横,且炮兵使用大量毒气弹,昼夜轮番向我阵地进攻,援兵不至,我虽欲与同古共存亡,然难遏倭寇之凶焰……何益之有?……更有甚者,29日,自私自利的英国人终于抛弃了,他们在未通知友军的情况下仓皇撤退,把同古侧翼暴露给敌人,更是雪上加霜,幸新22师即时赶至接应200师从同古突围跳出包围圈向彬文那既设阵地撤退。

  第5军新22师和200师一样,也是一支能征善战的王者之师,师长是名将廖耀湘,廖耀湘以后成为新六军军长。新六军,是正面战场中另一支“五大主力”。新22师在雅达西与日军激战,全师上下士气旺盛,从昼至夜,杀声震天,血流成河,日军围攻.15天,居然未能前进一步。

  当时参战的远征军有三个军,日军有四个师团,日军一个师团相当于中国军队的一个军。但是,如果加上英军,如果英军都能够像中国军队那样拼死杀敌,那么中国和英国的军队就可以与日军四个师团进行抗衡。

  当时的战略部署是,以仰光至曼德勒的铁路线为界,铁路以东,为中国远征军阻击阵地;铁路以西,为英军阻击阵地。铁路以东,为日军的主攻方向。

  然而,这次又坏在了英国人身上。

  远征军在日军的攻击面前,雷打不动,而英军受不了了,他们被日本不要命的二球精神吓破了胆,他们偷偷地逃跑了,用《水浒传》中的话说: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惶惶如惊弓之鸟。他们一天一夜狂奔200公里,使得防线露出了一个大大的缺口。更可恶的是,他们在逃跑的时候,没有通知一同防守的中国军队。大英帝国骄横无比,在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的生命才贵如金玉,别人的生命都贱如蝼蚁。

  英军败退后,日军迅速进入缅北,攻占了缅北多个重镇,中国远征军的后路被截断了,缅甸败局已经无法挽回。

  曾经征战世界的大英帝国,直到现在还没有崛起,反而沦落为一个准二流国家,这与他们的软弱和怯懦是分不开的。

  滇缅战争激战正酣的时候,蒋介石曾经两次飞临缅甸,与英殖民当局沟通,商讨作战事宜。第一次是在1942年3月1日,第二次是在一个月后的4月5日。

  我在资料中能够查找到的是,第一次蒋介石与英军总司令魏菲尔商谈;第二次与英国缅甸军司令官亚历山大交谈,共同研究作战部署。蒋介石曾让亚历山大固守歼敌,但是亚历山大拒绝了。在日军凶悍的攻击面前,英国已经无意坚守缅甸。

  对于英国来说,缅甸只是他们殖民地中微不足道的一小块,那时候,英国仍然有广袤的殖民地——广阔的东南亚和南亚,辽阔的非洲,肥沃的南美洲,以供他们挥霍。

  然而,缅甸对于中国太重要了,失去了缅甸,就失去了滇缅公路,失去了滇缅公路,中国的抗战就会极为艰苦。

  蒋介石无法说服亚历山大,只好找中国远征军高级将领,面授机宜。

  就在这次,蒋介石乘坐的汽车遭遇日军20架飞机的轰炸和扫射,一颗炸弹就落在汽车旁边,但这颗炸弹没有爆炸。

  然而,险境刚刚摆脱,厄运接踵而至。

  蒋介石在飞回中国的途中,突然被18架日军战斗机追击,好几次,蒋介石的座机就要被击中,依靠飞行员高超的技艺一次次化险为夷。飞到中缅边境,从昆明起飞的飞虎队战机阻拦日军飞机,一顿痛击,日本飞机仓皇逃窜。蒋介石又躲过一劫。

  后来的资料显示,蒋介石第二次赴缅甸时,被日军的谍报网络侦悉。

  两次遇险。一切都证明了这是不祥之兆。

  后来,第一次入缅作战战败了,日军长驱直入,一直追击中国军队到了怒江西岸,惠通桥被炸毁,阻断了日军追击的步伐。

  缅甸战败也给滇缅铁路带来了深重灾难。

  因为担心日军沿着滇缅铁路进入昆明,中国政府忍痛炸毁了滇缅铁路。30万苦命的劳工,十万人的牺牲,三年的艰苦建造,最后只能看着炸毁。

  庞文员说,滇缅铁路被炸毁时,很多人都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滇缅铁路被炸毁后,以后再也没有重建。至今,在沿途的河流中,还能看到当初炸桥后留下的桥墩,披着岁月的尘灰和苔藓,在无人知晓的寂寥中,静静地诉说着沧桑。

  我想起了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桂河大桥》,美国战俘设计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大桥,为了阻挡日本人的进攻。如果有哪位导演把滇缅铁路拍成电影,一定比《桂河大桥》更加震撼精彩。

  这是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条铁路,这种悲壮也只有在我们悲壮的民族、悲壮的国家里才会上演。

继续阅读:输血管滇缅公路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老兵口述抗战史3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