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山下面有什么?”蔡文姬也是第一次听韩林说起,对于宝藏,蔡文姬还是很感兴趣的。
“我们到那边断崖的地方去看看。”
韩林带着一行人,因为没有路的关系,又走了将近一个时辰才来到断崖的地方。
“你们看到那一层黑色的东西吗?那是一层煤炭,整个山下面有很多。你们等着,我去弄一些下来。”
大汉晚上的星空格外的清晰明亮,躺在草丛上,面向星空,仿佛整个人都要融入其中。旁边的炉火正在熊熊燃烧,赵云在烤制着今天打来的猎物。除了韩林以外,谁都没想到这些黑黑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居然能够燃烧。韩林在细心的跟甄姜说着自己的计划。
“这里留下的人差不多要五万左右,我们就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将整座山都搬走,上面的石头我们就用来修桥铺路,这条路要从济南一直修到即墨郡再到大海边。这将是我们大汉的第一条水泥马路。”
“什么是水泥马路?”
“看到这些青色的石头了嘛,只要把它们磨成粉,加入一定量的粘土,还有铁矿石粉,再用煤炭进行烧制,磨细就成了水泥。只要有了水泥,我们就能做很多事情了。等人来了,我们就开始动工,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就差不多能造出水泥了。”
几十万人的力量是庞大的,青壮年都开始了开山工程,其他老弱妇孺就全力做好后勤工作。有甄氏家族这样的大商贾,粮食,布料被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博山这座小城。韩林则带着大批的工匠开始了发明创造。提供动力的大型水车,各种破碎研磨的器械,各种神奇的器械层出不穷。为了开山的便利,韩林不得不把火药给配制了出来。
当第一批炸药投入使用的时候,所有人都聚集到韩林身边,大家都不知道韩林为什么这么郑重其事的把人都跑出这么远。
“甄姑娘,接下来看到的,是一个奇迹,也可能是一场灾难。”韩林说完,点燃了面前的引芯。看着火蛇的蔓延,韩林轻轻的把貂蝉和蔡文姬揽在怀里。“你们把耳朵堵起来。”
如同晴天霹雳般的一声巨响,每个人仿佛都感觉到了大地的震颤,山上飞沙走石,不时的有巨石从山上滚落下来。巨大的轰鸣声还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回响。
“甄姑娘,你明白我让你保密的原因了嘛?这东西叫做炸药,如果用来建设,它可以给我们开山碎石,但是如果用在了战争上,人的身体将会多么的脆弱。”
不仅仅是甄姜,其他人也都还没有从震撼中清醒过来。
“众位,只要大家能够相信我韩林,飞天入海绝不是一个梦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成为历史上的传奇。”
炸药的出现,让所有人包括所有的工匠都热情高涨,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韩林专心与水泥的研究,两个月的时间,大汉第一条从博山去往即墨的水泥马路正式开工了,韩林把博山建设成煤矿,铁矿,石矿基地的目标开始了初步的运行。
由于设备的落后,十万人已经可以满足博山的需要了,为了保证这些工匠和其家眷的生活,韩林从陈留运来了大量的种兔,因为山林密布,老人和妇女饲养这些兔子完全没问题,青壮全都投入到了开采,生产加工上。
除了日常的口粮,每个月韩林都开始给工人们支付酬劳,所得财物明显比种地来的多,这也让所有工人更加安心的工作。
韩林留下张铁的一万步兵作为博山基地的守卫,带着其他人继续向即墨出发。
过了临淄城,因为他们以前以黄巾军的身份进行了一番洗略,纵然是青州的治所所在地,看着也是一片萧条,大量的土地荒废。韩林带着二十多万人,一帆风顺的接管了大片的平原地带。刚好进入夏天,正是种植蔬菜的好季节,韩林一开始就没有种粮食的打算,大量的农户在这里安家落户,全部按照韩林的要求,以大豆等油料为主,还有各种蔬菜,这里将成为韩林的蔬菜基地。韩林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来传授种植经验,农闲的时候韩林规定集合起来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种树蓄兔全家富足。”这样的标语每个村落都有。参加修路的人,韩林也会付给一定的报酬,贴补家用再合适不过。
韩林把张辽留在了这里,也是一万军队守护。临淄距离博山也就一百里地,韩林去了即墨,张辽和张铁相互间也好有个照应。
最后的这十几万人就是建设即墨郡的人手了,其中有大量的工匠和艺人,有了博山和临淄这两个资源基地,韩林才能更好的建设即墨,准确的说应该是青岛,这里将是韩林真正腾飞的地方。
过了临淄,就到了孔融的地盘了,算起来,即墨郡应该是北海国的一个附属郡县,所以韩林真正的顶头上司就是孔融。
蔡邕早已经来到北海国了,现在的蔡邕享受的绝对是大师级的待遇,原因就是蔡邕写了一本新汉字典。这本新汉字典,是韩林在洛阳的时候与蔡邕一起完成的,用鹅毛笔书写在最新的纸上,书写习惯也改成了从左至右,并且整本字典都有拼音注解。拼音的部分是韩林完成的。
“伯奢兄,如果能将这新汉字典推广与天下,这文坛泰斗非伯奢兄莫属啊。”
整本新汉字典都是用正楷书写的,而不是蔡邕自创的飞白体,公整简练,让人一目了然。
“我都说过多少次了,这真的是我和韩林一起完成的。孔北海就不要再往我的脸上贴金了。”
“我明白的伯奢兄,毕竟韩林是你的女婿,等他来了北海,我肯定会照顾他的。”孔融自以为是的说道。
这样的对话出现过很多次,直到韩林带领着三十多万人口回到青州地界上后,孔融才不再这样说了。这些人原来可是号称三十万黄巾军的。
韩林还待在陈留的时候,已经是天下闻名了。一下子把粮食种植提高了一倍还要多的产量,这样的本事可不是写几篇文章就能够比较的。如果不是蔡邕保证韩林会回即墨,孔融也早去了陈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