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是作为接应刘备而随队出发的,所以一定会回洛阳,而张辽则是以后韩林的左膀右臂。能够指派给韩林,这是韩林做梦也没想到的,今天才是韩林第一次见到张辽,可以用威武雄壮来形容张辽。张绣走后,韩林安排完甄诠留下接应韩林的人就赶上了在队伍前面开路的张辽。当然身边多了蔡文姬和貂蝉这两个女扮男装的“护卫”。自从蔡文姬女扮男装跟着韩林在洛阳转了一圈之后,蔡文姬就喜欢上了给韩林当小兵的感觉。在人前都是女扮男装跟在韩林身边。
张辽的一个眼神就让自己的亲卫自然的落后,给走在前面的张辽和韩林,还有跟在韩林身后的蔡文姬和貂蝉留下了说话的空间。
“韩大人,军中有女眷随行也该称作马车才对,两位夫人这样女扮男装,却有些不太合适吧。”张辽笑着给韩林提意见。
“她们就是我以后的亲人了。当然文远兄也是我韩林的亲人。我答应以后不会再和她们分开,任何地方。那我就一定会照顾她们周全。事急从全,等我们到了即墨,我保证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现在请文远兄多担待。”
“这事无妨。大人心中有数就好。大人赶过来是不是有话要跟下官说?”
“是有很多话想跟文远说。文远今年应该刚好二十岁吧。”
“想不到大人连辽的年纪都知道,大人有心了。”
“文远现在说话如此客气,其实是心中非常憋屈才这样的,林非常的明白。我对文远的了解绝对超乎文远的想象。”
“请大人有话直说。”
“文远可以说是当今天下少有的将才。能够和文远一起共事绝对是林的荣幸。此去即墨,即远离了故土,又远离了文远所熟悉的战场,还可能因为对韩林能够做出一番事业而不抱太大希望,心中疑惑,迷茫。韩林不敢奢求太多,现在天下纷乱,前途难明。只希望文远抱着静观其变的心态,给林两年的时间。两年后,如果林还是一无是处,文远可以遍寻天下明主。林绝不阻拦。然而万事开头难,现在林还只是沧海一粟。一切都要仰仗文远护佑了。”
张辽没想到韩林会对他说这些。
“大人说笑了,此去即墨虽然路途遥远,但是为国效力辽义不容辞。护卫大人安全本就是辽份内之事,大人请放心,辽一切听从大人安排。”
董卓是故意安排张辽这样的年轻将领给韩林的,就是怕他无法掌控。在这一点上,韩林是真心感谢董卓的。最起码董卓没有因为他要离开而留难,还为他想的如此周全。这次董卓可是分给韩林整整两千骑兵。都是正宗的并州铁骑,也是张辽的本部人马。
韩林赶路并不着急,酸枣会盟刚刚形成,连虎牢关的华雄的面都还没有见着。也为了给洛阳计策的实行留下时间。三千大军,走了五十里就安营扎寨了。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韩林怕死,不敢去前线一样。
而此时洛阳的董卓却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董卓在蔡邕离开的当夜就召集自己的嫡系进行了讨论,当李儒听到整个提议,包括蔡邕对整个天下大势的分析,作为整个西凉军的第一智囊,他是深深佩服的。整个分析合情合理,确立了西凉军的战略方针,巩固现有的地盘,等待天下大乱,最终实现统一。确立了西凉军的奋斗目标,统一天下,带汉而立。
再说刘辩是否有这样巨大的作用呢?有,而且很大。董卓放弃刘辩,固然会在短时间内给整个董卓集团树立一个巨大的敌人,但是却实现了分裂大汉的目的。从此大汉已经不能成为所有人心中的归属。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局面必然出现。在这样的局面里,董卓的胜算得到了最大化。整个董卓集团群情激昂,军心振奋。
当晚就下令让张辽带本部人马归于韩林一起前往即墨。这可都是看在韩林岳父蔡邕的面子。韩林和蔡邕虽然现在闹得不可开交,但韩林还是蔡邕的女婿不是。何况抽调张辽对董卓一点坏处都没有,还能适当的削弱吕布。
第二天一早,韩林就带着队伍离开了,当然还有女扮男装的蔡文姬。
朝堂上也正式的开始了讨论册封弘农王刘辩为汝阳王,且立刻上任的问题。
第一个提出反对的就是袁隗。因为他很了解袁术会做出什么事情。这已经不是阴谋,而是阳谋。逼着袁氏与中央政府分离。
作为天子的献帝刘协从一开始听到董卓的提议就坚决的支持。本来他们兄弟俩就一直生活在董卓的屠刀之下,突然之间董卓就要把自己的哥哥给放了,而且是送到了刘协心中一直仰仗的袁氏根据地。刘协又怎么会不同意呢。
董卓再一次的显示了他屠刀的厉害,根本就没有给袁隗解释的时间,全家三百多口人尽遭屠杀。
这是董卓集团讨论过的,不管今天袁隗怎么样,今天他都必死无疑。因为如果袁隗还在,就不足以实现分裂袁绍和袁术的目的。
朝堂上没有人再反对了,那就要选出一个足够份量的人来户送汝南王上任。蔡邕毫不犹豫的接过了重任。
董卓当然不愿意蔡邕离开,但是蔡邕近乎与痛哭流涕的对董卓哭诉,“老臣自回京以来,没有为国出力,实在是愧对大汉的列祖列宗。现今唯一的女儿又死心塌地的跟着韩林去了即墨,心神憔悴,恳请皇上准许老臣护送汝阳王上任之后,辞官返乡,颐养天年。”
李儒对蔡邕的理解是,这分离大汉的计策是蔡邕提出来的,可以说大汉就是葬送在他蔡邕的手里。在这样的名份下,已经没有脸再站在大汉的朝堂之上了。于是出来提醒董卓。
最终董卓万分不舍的答应了蔡邕的请求。
晚上韩林就收到了消息。韩林也不敢确定这样做是对是错,但至少他现在保护了他在乎的人。历史的脚步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对人的认识可能对他还有一些帮助,但是能否达到用最少的杀戮来实现整个华夏民族的崛起,韩林也没有十足的把握。韩林面临的困难还很多,韩林最大的底气就是超越了近两千年的知识。韩林知道自己要做的还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