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与农为本
祥雨至洁2025-07-02 20:572,138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

  一个可以实现粮食至少翻一倍的机会,这足以打动所有人的心。第一批到达陈留的是刘备所代表的北朝廷。

  刘备听到陈留的曹操居然实现了粮食至少翻一倍的消息,第一个就想到了韩林。

  刘备能有今天,几乎全都是按照韩林给他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这一点,刘备和曹操是截然不同的,曹操觉得很难受,如同是被牵线的木偶,刘备则是喜出望外。

  刘备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但是真正身在其中的他却并不快乐。

  皇家贵胄的身份并不能掩盖他家徒四壁的现实。刘备斩董卓,并且杀牛辅董越,又削弱原来董卓手下的兵权,所得的这些兵马足有五万,还大都是骑兵。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刘备根本养不起这些兵马。

  整个朝廷上下,都被董卓时期的大军给吓怕了。无论刘备表现的多么谦逊,但是作为天子和一众大臣都不希望再有另一个董卓压迫在自己头上了。所以对刘备所拥有的军队,从粮草,军饷等个个方面,都是极尽所能的制造困难。

  刘备皇叔的身份让刘备不可能像董卓一样肆无忌惮的四处抢掠,刘备在无数眼睛的注视下也不敢行差踏错。这么多的问题摆在刘备面前,他现在的境况真的是步履艰难。

  当曹操的表文到达洛阳,所有的大佬们都想得到曹操的这份技术。他们可都是大家族,谁家还没有个万亩良田。

  所以陈留之行可以说是都抢破头了,每个人都哭诉着自己愿意为了大汉的复兴勇挑重担,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把曹操的技术带回到洛阳。

  刘备穷鬼的境况反而成了他能来陈留的通行证。

  朝堂上刘备对天子请命。

  “臣入京之初,不过是安喜县尉而已。幸得王司徒定计安国,才让臣能服侍陛下左右。臣与曹孟德私交甚好,如此兴国安邦之法,臣去陈留,曹孟德必定不会藏私。于公于私,臣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当刘备带着关羽离开洛阳的时候都长出一口气。他发现他开始讨厌洛阳了。而陈留的韩林则像一颗启明星一样吸引着他。

  把任命书送到曹操手中,刘备只带着关羽,一行二人就来到了雄狮营。

  “韩林参见骠骑将军。”韩林可并不确定刘备现在的心态想法。礼节性的行礼问安。

  刘备赶紧将韩林搀扶起来,

  “这才半年多的时间,林公子怎么反而生份了?今天我兄弟二人前来,可没有什么骠骑将军。林公子这是要将我弟兄二人轰将出去吗?”刘备一点架子都没有,拉着韩林的手,当真是好像好久不见的老朋友一样。

  韩林也不再过分的客套了。

  “玄德公请里面请。林也是客居他乡,难免会有些照顾不周的地方,玄德公不见外,林当然是高兴的。”

  等到营内坐定,刘备先开口。

  “备这次来陈留,虽然是给曹兖州送诏书来的,其实是专程来找林公子的。自从备入京以来,才深切的感受到林公子的智计无双。备现在心中迷茫,现在是求助公子来的。请林公子为备指点迷津。”

  “玄德公言重了,有什么事玄德公请讲就是了,我与玄德公可是从来没有客气过的。”韩林笑着说。

  “林公子可曾想过回洛阳去?以公子的才学,何愁高官厚禄?备是一直希望能够时时的向公子请教的。”

  “莫非玄德公在京中并不如意?”

  “唉,备入京之前,幸得林公子指点,方才有了今日之景象。然而备空有治国之志,却无治国之策,虽然位居高位,实则惶恐不安。今番前来实则是问计与公子。还请公子教我。”刘备谦虚的向韩林行礼。

  “玄德公不必如此。玄德公如果没有治国之志,就不会斩董卓扶天子与危难,能有今日的成就,都是玄德公的功劳。玄德公既然如此看的起我韩林,我也不想隐瞒什么了。前段时间朝廷有征辟诏书前来,我没有答应,玄德公可知道为什么?”

  “公子请直言。”

  “道不同不相与谋而以。在我心中的设想,如果是在朝堂上,根本就不会起什么作用,相反还可能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因为观点不同。在林心中,想要国富必须要民强。而在洛阳,世家大族林立,谁家手中不是掌握着数万佃农,而这些佃农都是只为世家牟利,他们的死活世家大族又有几个人关心?就拿这冬小麦来说,即便是在洛阳推广开来,国家和佃农又能得到多少好处呢?长此以往,所谓大汉,还是掌握在几个世家大族手中,民心不思大汉恩,就凭几个世家大族,兴复大汉也只能是空口白话而已。”

  “难道在兖州就可以吗?”

  “也未必。所以最先开始种植冬小麦的都是些普通农户。他们先感受到了这种改变的好处,自然也会吸引那些世家大族,参与进来。普通的农户变得富裕了,世家大族手中的那些佃农,自然也想变得富足一点,世家大族为了减轻自己控制的压力也能够对佃农好一点。这就是一个好的循环。慢慢的,我大汉的所有人都富足了,难道我大汉还能不兴盛吗?这就是我与曹孟德研究的从下而上的令大汉强盛之路。冬小麦只是一个开始,等我回到即墨,兴农槡,发展手工业,只要是能让天下富足的事,就会吸引所有人都参与进来,这样要比在朝堂上勾心斗角来的实际的多。”

  “由下而上的改变。”刘备认真的思考着。

  “玄德公也曾经以卖草鞋为生,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我以前也就是个厨师。但是我们更能够体会到底层百姓是如何的步履艰难。如果他们都变的家庭安乐幸福,黄巾之乱又怎么会发生?所以我认为,从下而上的兴复大汉是最实际,也是最行得通的。用刀剑压迫着别人做什么,都不如吸引别人主动去做有成效。就像玄德公,如果我主动去洛阳提出我的意见,玄德公可能就会顾虑重重,考虑各方利益的问题。现在玄德公已经步履艰难了,突然发现整个陈留都因为种植冬小麦而富足安定,可能根本不用玄德公操心,自然有人挤破头的去学习改变。民富则心附,民心附则天下太平。”

继续阅读:第四十四章 黄巾又乱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三国魂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