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吧?大姐夫,我觉得你这事办得很好。”公小红问着张建设。
“也是没办法的办法,独生子难啊。幸亏大红有姊妹。”张建设是由衷地羡慕有兄妹姐妹的家庭。
一说到有姊妹,苏志强更想家了,他计划着年初三就回济南去,和姐姐哥哥一起聚一下。
张芳芳不跟着回济南了,她自己坐车回城里,准备开学的事。
苏志强一家带着张建设三口人,一起回了济南。把张建设送到家门口,苏志强才开车回了自己家。
苏爸爸和苏妈妈已经等候多时了,这次回家,让苏志强吓了一跳。
苏妈妈又犯了一次血栓,走路困难,直接坐到轮椅上了。因为怕苏志强着急,哥姐和爸爸就没有通知苏志强夫妇。
公小青也很惭愧,她虽然经常打电话问候,也不知道婆婆住院的事。
苏妈妈精神倒是挺不错的,看到一大家人团聚,乐呵呵地笑着,这排这安排那儿的。
看到苏志强情绪不高,公小青悄悄安慰着:“别难过了,以后你就能常回来看看妈了,等你忙过这一段,咱把她接过去。”
“你忙得过来吗?”苏志强看着公小青。
“快暑假了吗?我有时间,专门让爸妈过去呆一段。换个地方,也换个心情。”公小青莞尔一笑:“主要是,让咱们尽尽孝心。”
苏志强欣慰地拍了拍公小青的胳膊,还是妻子了解他,现在他已经回到山东了,对父母尽孝也是他的一个愿望。
饭后,苏志强和姐夫又聊了一些生意上的事,让他有机会多帮着介绍一下临沂和蒙阴,让更多人去投资。
……
不知不觉中,正月十五元宵节就过去了,学生们都结束了热闹的寒假,正月十六就要开学了。上大学的,在外地上中学的,都带足了各种行李,纷纷奔赴自己的目的地。
在当地上小学和幼儿园的,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喜气洋洋地去上第一课。民间有个说法,过完正月十五才算过完了年,从这一天开始,各地的年味儿就渐渐地淡了。
中.国的节日从来就不缺少,在“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同和,草木萌动”之时,又有一个节日悄然到来了——“二月二”。
虽然不算隆重,但此节也由来已久。远在唐德宗时,已经把二月一日定为中和节,主要是祭祀太阳神和神农氏,后来又将土地神也加入其中,日期也随之改为“二月二”,俗称“龙抬头”,预示着春天真正到来了。
二月二还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各地的习俗也不太一样。
公小青在一篇发表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的家乡在沂蒙山区,在这里也有过“二月二”的习俗,这天是龙抬头的大日子,万物复苏、百虫萌动,我们把这天的面条叫作龙须面。
从懂事起,我就十分期盼过“二月二”,因为这天有香喷喷的蝎豆吃。蝎豆是我们家乡的小吃,从前,只有在二月二才能享用这种美味。
我最喜欢吃姥爷炒的蝎豆,软硬可口,还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姥爷说那个草木灰的味道。
姥爷炒蝎豆和人家不一样,多数人都是事先将豆子在盐水中泡很久,晾晒到半干的程度,然后再下锅炒,被浸泡过的豆子增大了不少,据说也容易熟透。
姥爷也泡黄豆,但感觉盐入味就行,也不用人家常用的砂子等来混合搅拌,他用草木灰当作料。我见过他炒蝎豆,这活儿很费工夫。
因为火候不能大也不能小,要掌握得刚刚好,火大了容易炒煳,火小了炒不熟,所以这火候的大小就决定着蝎豆的品相和口感。
姥爷先把草木灰炒热,再把豆子放进锅里,然后用力搅拌,铁铲声沙沙地响起来,因为他要一停不停地翻动锅里的豆子和草木灰。
问过姥爷为什么放草木灰,他说这样防止炒煳,还增加香味。虽说慢工出细活儿,这连续二十多分钟地翻炒蝎豆,也很累人。一开始,豆子还在锅里七嘴八舌地“唱歌”,时间越长,豆子的啪啪声就渐少渐小,这也预示着,蝎豆将要出锅了。
豆子的噼啪声响还有另一层意思,惊动即将出土的虫子蝎子等,让它呆在该呆的地方,不要出来伤人。炒熟后,姥爷把豆子放进簸箕里,把灰簸掉,然后再用手轻轻一搓,豆子就干净了。
姥爷还将草木灰撒在各个墙角,灰撒得也很有讲究,要呈龙蛇状,以招福祥、避虫害。也在院子里用草木灰画成圆形,中间放上纸壳或盖顶,就是粮囤的意思,画的粮囤越多,就预示着今年收成越好,五谷丰登。
最近我才知道,草木灰的用法十分传统而深远。
后来我进了城里上高中,知道我最爱吃他炒的蝎豆,二月二这天,姥爷就年年从百里之外坐汽车送过来。
城里售卖的蝎豆加了小苏打等作料,还配上用面做的菱形小蝎豆盖,不管他们怎么搭配,就是没有姥爷炒得好吃,那草木灰的味道满口余香,回味无穷,现代化的烤箱根本做不出那种香味。
后来,姥爷的背明显地驼了不少,皱纹也深了很多,老寒腿加上摔倒骨折、做了手术的膝盖,让他越来越难行走了。再后来,每到二月二,母亲就炒一点,或者我们买点蝎豆给姥爷送回去,他年龄大了,力气不足,炒不了蝎豆了。
再后来,姥爷永远离开了我们。母亲每年也给我们炒蝎豆,不知道为什么,那味道总是缺了点啥。这两年我很少吃蝎豆了,因为那味道远远没有姥爷的味道,没有草木灰的味道。
……
二月二过后,春天也悄悄地到来了。
随着春风的吹拂,地里的小草开始渐渐多了起来,泥土也松软了,地里干活的人也增多了。
在这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苏志强却得到了一个极坏的消息,陈天军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