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岱崮旅游开发后,上山下乡度假村就建在獐子崮下的笊笠坪村,其位置居于崮群中心,四周山崮环绕,景色优美,观崮,独具天时地利。
公小青和文友们,经常去各个景点参加活动,参与主题征文或者自由写作游记,总之只要是前去旅游一番,灵感就会层出不穷。
这天,公小青又接到了作协的电话,准备周末组织十几个作家一起去蒙山脚下的椿树沟,同行的还有几个外地来的编辑老师。若是平常,公小青是会积极参加的,但现在心情不行,她找了一个身体不适的理由婉拒了。
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公小青和苏志强他们已经去过两次椿树沟,虽然对那里流连忘返,可惜此刻时机不对,没有心情去重游了。
公小青没有再去椿树沟,心里还是有遗憾的,她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电脑前,默默地想了半天,还专门找出前段时间写的游记,重新看了一遍:
椿树沟因为中央台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而闻名全国,深山的小村里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自然美丽的环境,淳朴的村民,都让人一见难忘,更别说还有热乎乎、香喷喷的煎饼让人垂涎欲滴了。
我这次前来,也是去参观拍摄节目的那户人家。和下面沿着溪水开设的农家乐不同,那老两口居住在最靠近山的地方,路也没修过。
坎坷不平的小土路,大概是前些天下过大雨,路上还被冲刷了一条深沟,不同颜色的鸡四处逛游着,鸡粪遍地,小山羊在路上凑热闹,对行人也不害怕,我们从它身边走过,它熟视无睹般地淡定着,大概是见怪了来来往往的人,已经见怪不怪了。
这户人家姓刘,没有院墙,靠山的一面有简单低矮的竹篱笆,院子里有几棵高大的梧桐树,整个院子里清爽无比,整个风格都是很原生态的,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
院中有几间平房,门口挂有中央电视台节目标志的照片,上面还有两位老人的合影,因为风吹日晒,照片颜色明显已经褪色,但来者都会在此照片前细细观看。
若是问起,大娘大爷也会耐心介绍,问大娘现在还现场摊煎饼不?她说年轻的媳妇们摊,她干不动了,又指了下墙边闲置的鏊子,这就是上电视的那个。真是有些遗憾,在电视上看到的一幕,羡慕得不得了的热气腾腾的煎饼,还是没有看到。
大爷说因为客人很多,太忙,得早点摊好煎饼,不然就忙不过来了。在房屋一角,搭着一个简易的小厨房,里面有很多蔬菜,多是自家种植的蔬菜,鸡蛋也是自家鸡下的,要吃鸡的话,现杀现炒,农村人做的柴禾鸡,味道绝对正宗。被大爷说得食欲大增,可惜已经订好了饭店,这次是不能品尝到这里的手艺了。
即使我们不在这里吃饭,他们依旧热情接待,我们想进山里看看,老大爷给指了一条道,顺着小溪水往上走,一直走,就能到达望海楼,很近。我们和几个游客禁不住诱惑,顺着大爷指的方向往上走。
初时还挺有兴致,不一会儿就热出汗来,虽然在树荫下爬山,活动量还是在那里,再后来越走越看不清路了,冬天落下的树叶还很厚密,加上新发的野草遍地都是,抬头即是树木成林,一眼望不到边,感觉有些迷失,商量了一会儿,大家还是不再往山上走了。
都怕太远,又怕耽误了吃饭的时间,品尝山珍美味也是此行的一大目的。在我目所能及的地方,一共也就看到七八户人家。“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我得把杜甫的这句小小更改一下“小村几家人,幽居在空谷”,用在此处就非常贴切了。
我们选择吃饭的这一家农家乐稍有些不同,他们拦住的小水潭最大,水也深,但清澈见底,在水塘的上方横放着几根竹杆,竹杆上都钻了小孔。
泉水怎么抽上去的我没看懂,反正它们都从竹杆的孔里流下来了,这人工瀑布也是没谁了,细看一下,还是更像水帘,轻柔、细密地出现在眼前,感觉很特别,很富诗意。与僧皎然《咏小瀑布》有些暗合:“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
水塘一边有挂在树上的吊床和秋千,坐一下,摇一下,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说错了,明明是免费吸氧,绝对是种难得的福利和享受。
这家的餐厅都是倚树而建的草棚,不是在两棵树中间,就是借助一棵树的支撑,用木头围出框架,外面罩上一层透明的纱网,既不挡视线,又能挡一下蚊虫。四周的树和花也很随意,有的枝叶直接长到小草屋内,漂亮得很。
喝着主人家自己采摘炒制、用山泉水泡好的茶叶,吹着舒适的山风,很有想住在山里的想法了。许是到了午餐时间,几桌客人都坐满了,主人忙得不亦乐乎,不停地招呼客人。
有人点炒鸡,主人就让一个小姑娘拿着长竹杆,竹杆头上有结好的网子,方便去罩住站在矮树上懵懂的鸡,看到竹杆一到,被惊吓的鸡上下飞跃,惹得游客纷纷过去看热闹。
尽管鸡们慌乱地四处飞逃,搁不住小姑娘这技艺熟练,两三分钟就让一只红色的公鸡成为网中之物,其它的鸡刚才受了惊吓,跟着一起叫唤、乱跑,看到小姑娘走了,立刻恢复了宁静,杀鸡儆猴的意思它们还是不懂,低声地咕咕叫着,没有半点兔死狐悲的忧伤。
店主人说得不错,还真是现杀现炒,他三下两下把鸡杀掉,扔到盆里,一位八十岁左右的老奶奶动作娴熟地拿热水浇在鸡身上,在冒着热气的时候,三下五除二,迅速拔光了鸡毛。
期间一个三岁的小男孩还跃跃欲试,要去帮忙,被老太太三言两语轰走了。小男孩也不恼,自己去找小兔子玩,生活在这里的孩子,天生不缺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