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兵工厂
今宵初弦月2025-10-24 12:233,387

按照李智云的规划,兵工厂被划分为厂部与生产部两大体系。厂部作为大脑与神经中枢,下设设计科、生产科、材料科与总务科,负责统筹管理、规划设计及资源调配;而生产部则是执行操作的双手,下设机修、铸锻、枪械、弹药及手榴弹五大车间,肩负着将图纸化为实物的重任。

上次李智云离开长安时,兵工厂的建筑已完成九成。此番从晋阳归来,映入他眼帘的已是一派截然不同的景象:不仅所有房舍全然竣工,厂区道路也已平整,连最重要的设备都已安装到位,空气中开始回荡着机器运转的初鸣,标志着正式生产已然拉开序幕。

整个兵工厂格局分明,分为办公区、生产区和家属区三大部分。办公区目前仅矗立着一幢朴素的二层办公楼,虽是发号施令之所,却并无奢华之气。生产区则气象恢宏,除了提供核心动力的锅炉房外,五栋高大厂房与三间大型仓库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这些厂房虽为砖木结构,却建得极为宽敞坚固,每栋长七十五丈,宽十丈,高一丈五尺,四面开有大量窗户,确保内部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为集约用地,家属区则别出心裁地建起了数十幢三层木制小楼,每楼可容纳六户人家,形成了一个设施相对齐全、自成一体的生活社区。

自晋阳归来的第一日,李智云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兵工厂巡视。他径直走向核心区域——生产车间。在一众管事和匠头的簇拥下,巡视从动力之源锅炉房开始。这座方形建筑长宽各八丈,内部空间颇显空旷,中心矗立着一台庞然大物——锅炉。因兵工厂蒸汽需求巨大,此锅炉体积惊人,李智云暗自估量,其规模约与后世的四吨锅炉相当。这是工匠们依据他留下的草图,反复摸索、亲手打造而成,外观固然粗糙,连接处甚至能看到明显的锤锻痕迹,与其记忆中的现代锅炉无法相提并论,但基本的运作原理和功能已大致实现。

锅炉安全是重中之重。当下没有精确的压力表,工匠们便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在锅炉上方巧妙安装了一根特制细铁管作为泄压观察口。

“殿下请看,”一位满脸烟灰的老匠人指着那嘶嘶作响的管口解释道,“我等通过观察蒸汽喷出的急缓、聆听声响的锐钝,大致能判断锅内压力的高低。力道太猛、声音太尖,便需及时减小炉火,以防不测。”李智云闻言点头,此法虽显原始,却与后世高压锅的泄压原理异曲同工,体现了工匠们的实践经验。

锅炉产生的蒸汽通过包裹着麻布保温材料的管道,汹涌地输往相邻厂房内的蒸汽轮机。巨大的涡轮在蒸汽推动下开始旋转,动力通过一套笨重但有效的齿轮机构,传至一根横贯厂房、长达五六丈的铁制天轴之上。这根天轴犹如整个动力系统的脊梁,其上每隔两三尺便固定着一个巨大的皮带轮。厂房两侧排列的各种机床,则通过悬垂下来的粗麻织成的皮带与天轴上的轮子相连,从而获得动力。麻制皮带韧性不足,磨损极快,需时常更换。而那些机床——主要是车床、钻床和铣床,多是工匠们利用现有材料自制,主体构架多为硬木,关键部位才镶以铁件,看上去颇为简陋,运行起来吱呀作响,但总算能够运转。其中,用于加工枪管的车床最为关键,未来的枪管镗孔和膛线拉制都指望它了。

这种集中动力系统有一个显著弊端:一旦蒸汽轮机启动,天轴转动,所有连接的机床都必须随之运转,无法单独启停,造成能源和效率的浪费。李智云心中已有蓝图,他已派人寻觅磁铁矿。一旦找到磁铁,再拉制出铜线,便能制造发电机,实现火力发电。届时,电气化将是兵工厂的下一个飞跃。

步入另一栋专门进行精细加工的厂房,景象有所不同。这里没有蒸汽管道的轰鸣,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锉磨声和砂轮机的嗡嗡声。厂房内遍布结实的木制工作台,台上固定着各式虎钳,工匠们正使用自制的锉刀、卡尺等工具,对零件进行精加工。当然,这里也有机床,但多是依靠人力驱动。李智云驻足于一架车床旁,见其动力来自一个直径三尺的木轮,外嵌铁环以增重量,需壮汉持续转动方能驱动车床。

“旋转此轮极耗体力,平均一个时辰便需换人。”陪同的工匠解释道。

铸锻车间里热浪滚滚,火光摇曳。七八只陶制坩埚在焦炭炉上烧得通红,地上杂乱却有序地摆放着石范、泥范和更为先进的砂范。李智云看到一名经验丰富的工匠,用长铁钳稳稳夹起一只坩埚,将耀眼灼热的铁水精准注入准备好的砂型模具中,霎时“嘶嘶”声大作,一股夹杂着特殊气味的蓝烟腾起。待铁水冷却凝固,敲碎砂模,一个粗糙的铸件便呈现出来。车间的另一半区域,则像是放大了数倍的传统铁匠铺,数座炉膛同时燃烧,巨大的铁砧旁,几名赤膊的工匠喊着号子,轮流挥动大锤,在“叮叮当当”的节奏中锻打着烧红的铁坯,火星四溅。由于没有现代焊接技术,所有武器零件都需依靠铸造或锻造一次成型,再经过繁重的打磨、修整,最后进行烤蓝防锈处理。

制造堪用的现代武器,除了工匠的技艺和可用的设备,核心在于材料,尤其是钢材的质量。从汉代起,华夏工匠便陆续发明了块铁渗碳法、炒钢法、灌钢法、百炼钢法,炒铁渗碳法等,其中炒钢工艺一般可炼制锻钢和熟铁,灌钢工艺主要生产含碳较高的刃钢。

此时钢材质量虽远逊后世专用枪钢,但李智云资金有限,无力自建炼钢厂,只能优先确保材料供应稳定,并在实际生产中不断优化工艺。他暗自定下目标:不强求达到二战水平,若能稳定产出一战初期水准的武器,便是巨大的成功。

枪械车间内气氛紧张而有序,工匠们正在不同的工位上忙碌。李智云计划并行生产两种主要枪械:一种是工艺相对简单的滑膛鸟铳(或称霰弹枪),另一种是精度更高但制造也更复杂的线膛来复枪。鸟铳主要由枪管、火药池、燧发枪机、准星和枪托构成,其燧发机构利用燧石击打火砧产生火花引燃火药。而来复枪采用旋转后拉枪机,这种结构属于非自动枪机,原理是通过人力使枪机旋向一边开锁,再向后拉枪机来压缩击针簧和复进簧,并退出弹壳,最后靠复进簧推动枪机向前,推弹入膛并使枪机旋向另一边完成闭锁。二战时德国的毛瑟98,日本的三八大盖,就采取这种手动枪机。

李智云虽然能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画出武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但无法精确绘制每一个零件的细节,更无法给出严格的尺寸公差。这正是他设立设计科的初衷。设计科网罗了十余名前隋旧臣,他们原本负责水利工程勘察设计,精通测量、计算与绘图,功底扎实。天下崩乱,仕途中断,李智云将他们招致麾下,给予用武之地,也算是为乱世保留了人才。这些技术人员与经验丰富的工匠紧密合作,根据李智云提供的原理,反复试制、测量、修改,一步步将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可以指导生产的规范图纸。

最后,李智云来到了戒备森严的炸药车间。这里弥漫着硫磺、硝石与其他化学物质的混合气味。当初,李智云离开“娘子军”后,那几名工匠继续研究硝酸甘油炸药,不断地进行试验,改进原料的配比,使炸药的威力越来越大。

这儿除了生产黑火药和硝酸甘油炸药外,也尝试制造威力更强的化学炸药。生产化学炸药需要硫酸作为关键原料,古人很早就会生产硫酸,古代道士用硫酸来炼丹。生产硫酸最古老的方法,是用绿矾(硫酸亚铁晶体)为原料,放在蒸馏釜中煅烧而制得硫酸。所以,古人称硫酸为“绿矾油”。李智云看见,车间角落阴凉处,整齐摆放着数口厚重的陶缸,便是用来盛放这种具有强腐蚀性的浓酸。

手榴弹的制造区则相对独立,工匠们将熟铁锻造成的弹体与加工好的木柄组合,内部填充硝酸甘油炸药,并安装上用黑火药卷制的导火索。

李智云离京这几个月,兵工厂已全力以赴试制出了各类武器的初始样品。他臀伤初愈,便立即组织了实弹测试。然而结果令人沮丧:迫击炮和掷弹筒的炮弹要么无法顺利击发,要么射程极不稳定;来复枪更是故障连连,卡壳、哑火现象频发。唯有结构相对简单的鸟铳和手榴弹,其杀伤效果和可靠性基本达到了他的预期。残酷的现实让李智云彻底清醒:他的兵工厂虽具规模,但基础工艺、材料水平和加工精度都太过落后,整体实力仅相当于后世一个设备简陋的家庭作坊,妄想一步到位生产复杂现代武器,无异于揠苗助长。

他果断调整了策略,立即叫停了来复枪、掷弹筒和迫击炮的批量生产计划,只保留精干的研究小组继续攻关,要求他们吃透技术难点,造出合格样品后再议。同时,决定集中资源,优先扩大鸟铳和手榴弹这两种相对成熟武器的产量。此外,他还增加了一个新的重点生产项目——红衣大炮。这种前装滑膛铁炮,由身管、药室和炮尾构成,结构简单坚固,可发射实心弹、霰弹乃至初级的爆炸弹,虽然射速慢、精度低,但胜在工艺简单、威力可观,用以对付这个时代主要依靠冷兵器的军队,已然是碾压性的存在。李智云明白,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从最基础、最可靠的武器开始,逐步积累经验、改进技术、培养人才,方能循序渐进地迈向更高层次的军工制造之路。

继续阅读:第五十二章 雍州牧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家父唐高祖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