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碰到讨厌的人?
能忍就忍,忍不了走。
王总决定以退为进,主动向老板杨总提出了辞职。
老板杨总有自己的考量。王总是自己亲自从国内挖来的,他当然希望王总继续负责业务,毕竟M总是投资人的人,他也不想未来所有的事情都绕过自己,直接到了投资人的耳朵里。
可惜王总不争气,老是被M总抓住把柄。
投资人也很老道,没有表态。毕竟这是杨总公司内部的事情,自己只是投资,并不好直接干预公司的人事任免。
投资人在等待杨总的决定。
M总也在等待杨总的决定。
王总也在等待杨总的决定。
现在这个烫手的山芋来到了杨总手里。杨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管理哲学,没有表态,静待事情后续发展。
当然杨总私下请王总吃饭、喝茶、聊天,说了些掏心窝的话,大大安抚了王总一番。
王总回想自己远离妻儿,从国内一路跟来的不容易,一激动,主动立下了军令状:三个月,达不到业绩目标就走人,回国好好陪陪妻儿。
于是这件事对所有人都有了交代。
三个月。
三个月后,M总能顺利赶走王总,掌握业务部门吗?
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让大家还在等待三个月的最后时间点到来时,王总却提前一个多月离开了公司。
果真如他所说,回国陪妻儿去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王总这么不爽,甘心认输走人?
原来投资人派出了财务团队,来查公司的账目了。
被派来的财务团队负责人本是大陆人,大陆出生,大陆念的大学,后来去了香港工作,然后就一直对别人强调自己是香港人。
公司的高层都很讨厌这种数典忘祖、忘恩负义之徒,叫他假洋鬼子。
至于他本名叫什么?大家反而忘了。
反正假洋鬼子强调过,不要叫他中文名,叫他英文名就好了。好好的中国人,叫什么英文名?干脆叫外号得了。
假洋鬼子初来咋到,颇有点狐假虎威。
假洋鬼子和财务负责人CFO陈总对接,了解情况,对CFO陈总呼来唤去。
CFO陈总也是国内顶级大厂出来的,私下对辛琪抱怨:“假洋鬼子真当自己是个葱啊。”
辛琪也很不爽:“香港人嘛,永远高人一等呗!”
CFO陈总也有点不爽:“真当自己是香港人,还以为自己是英国人呢,想得真美!大英帝国承认吗?英国女王承认吗?”
“没办法,做投资的人,估计觉得掌握着我们的生死大权吧!”辛琪认识的小投资人都自视甚高,反而真正的大投资人为人很谦和。
“又不是GPLP(出资人),钱又不是他的,只是个管家而已,有什么好牛的?”CFO陈总对这种狐假虎威的小人没有什么好感,一看就是当汉奸的料。
“忍忍吧,假洋鬼子查完帐,估计就可以滚蛋了。”辛琪安慰道。
所有人都不知道,假洋鬼子是有备而来。假洋鬼子查着查着账,就查出问题来了——业务负责人王总和客户吃饭,有时候饭后还有娱乐项目,于是报销金额超标了。
公司之前并没有限制客户接待的标准,是后来财务负责人CFO陈总到岗后,财务部门健全以后才制定的标准。于是假洋鬼子抓住新标准,把出台标准之前,王总请客户吃饭接待的报销都查了一遍。
事后追责,当然就能查出问题了。
假洋鬼子如获至宝,咬住让王总赔钱。
假洋鬼子让王总赔陪客户吃饭、娱乐的钱,那可是一大笔钱。
CFO陈总是国内顶级大公司出来的,觉得这种做法有点匪夷所思。
辛琪是国际国内顶级大公司出来的,觉得这种做法哪有契约精神?
王总是国企出来的,觉得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难道在金融之都、法制之都工作生活、熏陶了这么久,假洋鬼子做事就这个水平?
考虑到假洋鬼子和M总都算是投资人的人,难道是假洋鬼子是在帮M总,目的是搞走王总?
王总是否涉嫌侵犯公司资产,用于吃喝玩乐?这不单是钱的问题,更是涉及王总诚信和人品的问题。
王总和M总的这一局,王总又堪忧了。
辛琪已经不知道这是王总和M总的第几局了。两人数次过招,光辛琪知道的都不止七八回了吧!印象最深的还是KTV暗里较劲,震惊的是本地销售人员逼宫,和沸沸扬扬的新闻媒体事件。
老板杨总还没有表态。
王总累了,决定放手。
王总觉得自己像一匹疲惫的千里马,拉着沉重的马车,马车自身就很重,里面还堆满了杂物,关键是马车后还有人在使劲的往后拉,希望让马车停住,好往其他方向拉。
公司现在的情况和老板杨总当初请王总出山时的愿景,是完全不一样的。当初杨总三顾北京,王总才决定跟随他到海外闯荡。
公司怎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
到底是谁的问题呢?
王总不知道,辛琪也没有答案。
或许这也算是符合墨菲定律吧!
王总果然选择了让事态变得更糟糕的解决方案:王总正式提出离职了!
这次不是以退为进,而是去意已决。
这一次老板杨总没能留下王总。
王总走之前,和大家聊了一晚,回顾了自己初入职场、青春年少的岁月,回顾了自己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激情,回顾了自己当初跟随杨总的决心,以及远离祖国妻儿,专心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梦想。
现在青春岁月已经流逝,激情梦想已经褪色,是时候收拾行囊,从远方回到故乡了。妻子和孩子还在家等着自己。
王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假洋鬼子仍然没走,继续在公司兴风作浪。
假洋鬼子仔细的查了辛琪负责的部门的账。
可惜辛琪做过大数据,报销金额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如果发票和实际金额略有差异,一般都会写明原因以及计算公式,比如汇率的损益计算公式、手写发票附上签名人和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