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问我:你是谁?
我问自己:我是谁?
暂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艾佳40岁生日快到了。
生日这天,闺蜜们早早送上了祝福,希望晚上好好聚聚,给艾佳庆生。但艾佳拒绝了,她想静静的度过这一天,并已约好丈夫关云,好好谈谈未来的生活。
艾佳眼看闺蜜们的工作、生活都有了进展,自己却仿佛陷在原地,一直无法动弹。艾佳讨厌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之前艾佳一直按照父亲的安排生活,现在开始要按自己的意志生活了。问题是长期以来,艾佳早已习惯了听从外部的声音,自己内心的声音已经消失很多年了。
这个世界上最陌生的人居然是我们自己。
艾佳从来没有机会安静下来好好了解自己。
每天早晨在镜子里看到的那个人是“我”吗?艾佳疑惑的想着,为什么内心没有亲密感和熟悉感?
艾佳去咨询心理咨询师。“什么是真实的自己?如何找到真实的自己?”
在这个崇尚活出自我的时代,被这个问题困住的人,除了艾佳,还有很多迷茫的人: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更不知道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
艾佳告诉咨询师自己的困惑和经历。小时候艾佳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父亲不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慢慢的艾佳也觉得自己不该有这样的想法。
咨询师告诉艾佳,极度强制环境下养出来的孩子,活得太不真实,有想法不敢表达,有感觉必须否认,习惯忍耐和压抑自己,又希望别人猜到。这样很多时候只能失望。
这种人感受不到自己所思所想的真实。长时间被压抑的人,需要去还原和看见自己总是被中断的想法和感觉。
而另一种极端,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需要跳出自己的想法,去感受别人的想法。
咨询师还告诉艾佳,我们要找的真实并非是唯一的想法,而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连贯的自我的呈现过程。寻找真实的自己的过程,是我们不断体验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从而看见和塑造一个变化的自己。
咨询师还告诉艾佳,当我们找到了,我们会感觉到一个更稳固的自己,从那个被卡住的位置解放了。我们了解了自己,明白了自己所处的位置,也就知道自己可以往哪里走。
“人很容易迷失,迷失在别人的看法里,迷失在周围的选择里。找到自我,是条漫长的路。勇敢坚强的面对人生吧!”
小时候别人追问我们:你是谁?
长大了我们追问自己:我是谁?
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人,叫做"我"。
这个我,在从前,在此刻,在未来。
艾佳去请教寺庙的方丈:如何才能找到自我?
方丈指出了另一条路:如何才能达到“无我”?
方丈坐在中间,一群信徒,还有艾佳这个迷茫的人在寺庙的茶室围成一圈,听方丈开示。
方丈给众人讲了一个故事。
一条小鱼问一条大鱼:“我经常听人说起海的故事,海究竟是什么呢?”
大鱼说:“你生于海也归于海,而你却不自知,还去哪里找海呢?”
方丈说:“快乐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还要到处找快乐幸福。当我们心中没有烦恼的时候,快乐幸福自然就找到了。”
这就好像“我”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还要到处寻找“我”。当我们破除自我,没有“我执”的时候,“我”自然就被看见了。
想想我们是不是那条小鱼?艾佳思考着。
方丈告诉众人:“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人们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没有认识到事物皆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刹那生灭,方生方死,不是固有的,不是恒常不变的,佛教里称之为“无我”和“无常”。”
有人问道:“无常有好坏之分吗?”
方丈回答:“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时,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著的由来。而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却是抓不住、靠不住的,痛苦便由此而生。
“有些事实显而易见,人们却总也认不清楚,比如无常。人常感叹人生失意,多数人往往遭受突如其来的变故时,才会意识到无常的存在,并误以为无常是坏的,会带来痛苦。
“无常的意思是变化。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变化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谢,身体、情绪、思想,无一不在变化之中。这世上没有一件事物是恒久不变的,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必然、随时可能失去。”
方丈总结道:“无常不好也不坏。开心还是伤心,全看人的立场和态度,与无常没有关系。”
方丈补充说:“倘若没有无常,黑夜永远等不到白天,阴雨连绵永远盼不到阳光灿烂,得病的身体永远不能恢复健康,离别的人永远不能再相聚,这样的世界不存在希望,想想都很糟糕,不是吗?”
方丈让艾佳明白了,人的一生中有顺境也有逆境,如果能透过它认识生命的本质,就都是一生的财富,得失起伏无不是觉悟的契机。
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
艾佳明白了,无常好像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一个面貌丑陋、内心温柔的怪人。不了解他的人,看见他的脸就害怕;了解他的人,则能与他愉快相处。而绝大多数人出于本能而害怕,失去了了解他、接纳他的机会。
理解了“无常”,艾佳问了关于“无我”的问题:“无我是指没有我吗?”
为了众人更好的理解,方丈拆开“无”和“我”两个概念:
无,是指不执着、不在意、不上心、不为其所困,而并不是“没有”的意思。
我,存在三个概念。一个是肉体的我,但肉体的“我”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元素构成了“我”,“我”死后又回归自然元素。这个“我”不过是一个躯壳、一副皮囊罢了。
另一个是真实的我,现代心理学中认为是潜意识中的我,不受逻辑思维左右,而只存在于本能的我。真实的自我是我们成为人的关键。
第三个是自我,也就是自认为的我,是虚妄之所在,是苦恼的根源。为了解脱,远离苦恼,当然就要“无”自认为的“我”。
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突破现在的状况,打破自我观念对自己的束缚。无我就是要放下。
方丈回答:“任何生命的身、心都在刹那不停地变化,既有某一阶段的微小量变,也有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质变,质变也就是所常说的轮回,这中间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
我们自以为明察秋毫,事实上往往只看见想看的,听到想听的。
我们的生活不断被各种想法和感受所困扰,不断地挑剔和评判自己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