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臣是真的没有太大的信心。”
苏旦老老实实地点头承认。
“为何?”
武瑶现在也是,被大周朝廷的各种烂事搞得焦头烂额的了。
她也没有想到,自己就是想要找机会清除一些朝中的世家势力,为什么就这么难呢?为什么什么麻烦都在这个时候,找上了大周了呢?
难道就不能够等她把朝中的麻烦解决完之后,再发生这些事情吗?
“以臣对契丹的了解,契丹八部的实力不俗,他们之前先后受到高句丽和突厥人的欺负,才逼迫投靠了我们大周,在我们大周的治下生存。也就是说,契丹人投靠大周只是权宜之计,凭借他们在辽东的实力,自立是迟早的事情。”
苏旦道:“如果我们大周朝廷在强生时期,契丹人肯定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可要是大周这边但凡有点儿什么事情,让他们抓住了机会,那他们可能就……
何况,这一次是突厥人南侵,再加上西北的吐蕃人入侵同时进行,在这个时候,大周朝廷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之下,已经顾忌不到辽东地区了。
契丹人肯定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儿,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叛乱,企图能够在辽东自立。”
“什么?按照苏爱卿的说法,契丹人一直都想要自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辽东那边可就危险了。”
武瑶皱了皱眉头道:“可朕从辽东那边的奏报来看,契丹人这次叛乱,好像是跟他们遭受了雪灾有关。”
“突厥人在漠北受到了严重的雪灾,按理说在辽东那边的契丹人应该也是无法幸免的,不但是他们,只要是北边的那些部落,应该都损失不小,不然他们也就不会跟着突厥人南下了。”
苏旦道:“只不过灾难只是诱因,真正的原因还是契丹部族的不安分已久,还有就是,这次大周朝廷的内忧外患之下,让他们看到了机会。”
“那以苏爱卿之见,这次契丹叛乱,营州那边能够解决吗?”
武瑶直接问道。
“营州那边能不能平定契丹人的叛乱,这个臣不好说。不过,臣要说的是,一旦营州真的被契丹人攻破的话,那契丹人就在辽东有了一个稳定的据点了,他们可以依靠营州为据点,大力地招兵买马,继续南下攻打平州,蓟州,檀州……甚至是幽州!
陛下想过没有,营州失守还是小事,一旦幽州沦陷,那我大周的河北道就丢掉了大半,再想要夺回来,需要耗费的钱粮就不知道是多少了。”
“苏爱卿,你这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了?契丹人攻陷营州,还有那么一点儿可能,但是以契丹人的实力,想要攻陷幽州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武瑶对幽州的防御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毕竟,那是大周朝廷在河北道的重镇,不但有坚固的城池,还有着重兵驻守。
别说是契丹人了,可能就连突厥人去了,也不一定能够拿下幽州。
“万一呢?”
苏旦道:“陛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要是让契丹人找到了机会,攻陷了幽州,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契丹人要多少兵力,才能够攻陷幽州?”
“陛下,契丹在松漠都督府的兵力,就有三四万之多,一旦他们攻下营州,借用大周朝廷在营州的物资,再招兵买马,把兵力扩充到十万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他们要如何扩充兵力?营州旁边还有饶乐都督府和安东都督府呢,能让他们安心地扩军吗?”
“陛下不要忘了,北方雪灾,接着就是大旱,几乎所有部落都招灾了,他们想要活下去,不外乎两个选择,要么内附大周,想大周朝廷祈粮,要么就干脆起兵造反,直接南下到大周境内抢。
第一个选择,找大周朝廷借粮,请问陛下,以大周在边关的那些官员的德行,您觉得他们会借粮食给招灾的部落吗?”
“这个……”
武瑶犹豫了片刻,摇头道:“大周北边也招灾了,自己都缺少粮食,连整个河东道的欠饷都近一年了,他们怎么可能会借粮给外人呢?
别说他们不会借了,即便是他们想要借粮食给北边的那些部落,也没有那么多的粮食来借啊。”
“这不就对了?”
苏旦道:“既然从大周借不到粮食,那么他们想要活下去,就唯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造反,那就是跟着契丹人一起造反,然后攻打大周的城池,抢夺粮食活命。”
“……”
武瑶有些头痛的说道:“按照苏爱卿你的说话,这一次营州的叛乱,很快就会扩大化了?”
“会不会扩大化,臣现在还不能确定,只能够说有这种可能。”
苏旦道:“而且,陛下,臣可以肯定的说,这一次契丹人之所以会叛乱,肯定也是跟粮食有关的,或许就是契丹人受灾之后,想要找营州救济,营州那边的官员没有能够及时处理好这件事情,才会导致契丹人反叛。”
“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现在还不清楚,不过,既然契丹人已经反了,现在再问这些也没有多大的作用了,最重要的,还是要想办法,尽快地剿灭了营州的叛乱才成。”
武瑶道:“苏爱卿,依你之见,朝廷应该如何应对营州的叛乱?”
“如果陛下要问臣的意见的话,臣要说就是,大兵压境,以泰山压顶之势,以最快地速度把营州叛乱扼杀在摇篮之中,不给叛乱扩大化的机会。”
“你说得简单,就大周现在的形势,河东道那边要应付突厥人,陇右道那边要应付吐蕃人,就已经让朝廷很吃力了。
哪里还有精力来调集重兵对付营州的叛乱呢?
朝廷又从哪里去调集重兵,以泰山压顶之势剿灭营州的叛乱?”
武瑶一脸的苦笑,原本她还觉得大周朝廷的军队有些太多了,有想要消减地方兵力的打算,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还没有消减兵力,现在就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了。
对付一个敌人,不是什么大问题,怕就怕敌人一窝蜂地涌上来。
先是突厥人,然后是吐蕃人,现在就连契丹人都反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