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宋的军制,一个州府的禁军,掌兵者,自然是各个州府的同知了。在同知之下,还会设立一个统制,来当同知的副手,帮助同知领兵。因为一般情况下,各府的同知,都是由文官担任的,虽然大宋为官,也学习兵法,可是围观毕竟不是统兵大将,对于练兵甚至指挥作战,都还是比较欠缺的,所以才会设立一个统制,来帮助同知。
其实,在很多州府之中,真正掌握兵权的实际就是统制,至于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同知,只不过是个摆设,相当于传话筒,只是传达上级的命令,发号一下师令罢了!实际掌管兵权的,则是各州府的禁军统制。
不过,这些禁军统制,在地位上,只是副帅,没有同知的命令,不能调动军队。这样一来,军队的战斗力虽然会下降,但是却加强了朝廷对于军队的控制。
然而,在统制之下,还会设立一个都统或者指挥使一级的指挥官!所谓的都统和指挥使,其实就相当于万夫长或者是现代的师长职务。如果是文官担任,就被称为指挥使,如果是武将担任这个职务,就被称为都统。
大名府禁军中,有一个指挥使和三个都统!其中,那个唯一的指挥使,是哲宗皇帝时期的进士,没有什么背景,数十年来,才从县尉升任指挥使。至于那三个都统,可都是从小兵一步一步升上来的,年龄都已经超过了50岁,他们之中,有两个也是在当年参加过对于西夏的战斗的。
也算是从战争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武将,其中那个厢指挥使叫做段安,掌管着一万骑兵。至于那三个都统,各自掌管着两营步军战士。
整个大名府也就是这四万兵力。要知道在北宋的时期,因为丢失了燕云十六州,大名府实际上已经算是边防重镇了。只是因为澶渊之盟的原因,大宋和辽国百年没有争端了,所以大名府的兵力才会如此少。
但是整个河北路,兵力却并不比永兴军少,甚至如果全部集结起来,兵力远超西军。
出了大名府之外,河北其它州府,兵力也都在三万左右。总兵力足足有二十万以上?由此可见,河北路的重要性。
至于在军指挥使或者都统之下,下一级的军官则是提辖官,或者军指挥使。他们一般掌管一千人左右的军队。
再往下就是虞候或者都头,他们一般掌管五百左右的兵力。而虞候也有不掌握兵权的,比如,李青和张松,他们可以当主将的副将,其实就相当于是统制李源的副将,和现代的秘书差不多!
在虞候之下,就是军使,这中间马军和步军是不同的,马军称为马使,步军则称为军使,在军使之下,还有队头、旗使等低等级军官。这就是宋军的基本构成。
李杰仔细的想了一下,便知道!自己想要真正的掌握兵权,完全控制大名府的禁军,那么,厢指挥使一级的四个人,必须是听从李杰命令的自己去人!
就在李杰一个人,在书房中苦思冥想的时候,外面有官家跑进来,告诉李杰,知府衙门中,来了一个差役,给李杰送了一封信!此时,李杰最苦恼的就是,这四个人之中,倒地谁是统制李源的心腹!
其实说起来,以李杰同知的身份,完全有资格,撤换掉厢指挥使一级的军官。可是,此时李杰带来的人中,只有鲁智深达到了从七品武将的地位,有资格担任这都头的职务。
至于其它人,都还是八品武将,根本没有资格担任这一等级的武将。所以,那三个人李杰现在只能换掉一个。可是,李杰对于军中的情况,根本不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将谁换掉!
就在李杰思考的时候,突然听到了,自己的官家,送来了知府大人梁中书送过来的书信。这让李杰有些发愣,自己和梁中书才刚刚见过面,有什么事情?梁中书为何不当面来给自己说?却这样隐秘的送上了一封信。
虽然想不通梁中书这是唱的哪一出戏,但是微微思考了一下,李杰就笑着接过这封信,撕了开来。反正信已经送来了,到了自己的手中,不管梁中书送信的原因是什么?自己看看不就知道了,所以李杰立刻低头,开始浏览这封信。
这封信很短,只有寥寥数笔,李杰只是看了一眼,就将信全部看完了。拿着这封信,李杰露出了一丝笑容,同时,还抬眼朝着知府衙门的方向看了看。
这封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几句话。其中第一句便是,向指挥使段安,因为是文官出身,看不起武将身份的统制李源,遭受到了李源的排挤!统领吴灿是上任同知留下了的人,在上任同知在的时候,早就将李源得罪狠了!
剩余另外两个统领中,戴尹,是李源的结义兄弟!至于苗风是一个大老粗,从小兵一直做到了统领的位置,是从西军过来的,为人粗犷,不知变通。
这短短的一封信,解决了,李杰最大的烦恼。现在李杰已经清楚了,明天到了军中,自己只需要找一个理由,将那个戴伊拿下,把鲁智深换上去,就可以,初步掌控军队。
至于剩余的三人,那个指挥使段安和统领吴灿,自己可以拉拢!至于苗凤根本不用管,他是一个大老粗,神经大条,不善于勾心斗角,只需要自己下令,他就会听从自己的命令。这样的人,应该是崇拜强者的,自己只需要表现出实力,就能征服他,为自己所用!
这封信,对于李杰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李杰还在苦恼自己该,如何下手?梁中书便送来了李杰最想得到的情报。看了这封信,李杰现在彻底的明白了,梁中书,这是要拉拢自己。
其实,在一般的州府之中,知府、同知、通判三人,也相当于一个小江湖。其中也有争端!虽然,知府知州是州府中的最高掌官,但是有很多事务,可都是需要同知和通判配合的。有人的时候就有争端,有争端,自然就如同一个江湖。
所以,知州,通判,同知之间,也有着,各种的利益关系,梁中书现在在拉拢自己,这也就意味着,在以后,如果梁中书和同判有了分歧,李杰必须站在,梁中书,这个知府的这一面。
当然,对于这一点,李杰并没有别的想法,李杰与他们的站位不同,李杰不在乎这些小的利害得失,他要的就是立功升官,以后在朝中有着话语权,可以改变历史。至于跟谁站在一方,对李杰来说,其实是无所谓的,谁对自己有利就和谁站在一边?
梁中书,现在既然主动给了自己情报,李杰自然乐得和梁中书站在一起。其实在来的时候,李杰就知道,这个大名府的通判,其实是宦官集团的人。
从开始到现在,李杰和宦官集团没有任何关系,如果硬要扯上关系,就是因为李杰上次救了童贯。可是那个时候,李杰并不是主帅,所以这个人情如果要记,也应该记在主帅种师道,其实说起来和李杰关系也不大。
而李杰和文官集团,却还有着一层关系,那就是李家和蔡家,还有着生意上的往来,什么关系是最牢固的?从古到今,一直都是利益,李家虽然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小家族,但是和几方合作的生意,其实一直都是李家占据主动的,毕竟最关键的技术,全部掌握在李家的手中,其他家族想要赚钱,都得靠着李家。
因此,蔡家这些年来所赚的钱,可以说是依靠李家才赚到的,这等于是让李杰和文官集团,扯上了,直接的关系。
毕竟到现在这个时候,蔡京就是文官集团的领袖。就从这个方面来说,李杰怎么也得和梁中书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至于那个通判,只能放到一边,所以李杰便决定,以后就和梁中书同进同退,与他交好,对自己也有很大的好处。
接受了梁中书的好意,李杰已经知道接下来自己该怎么办了,所以李杰直接走出了书房,来到了高月兰的房间。其实李杰的几位夫人之中,如果说李杰最有感觉,或者说最喜欢的一个,其实就是高月兰。
对于王颖来说,李杰一直都当他是一个妹妹,而曹颖,李杰感觉他太过翘脱,有一些叛逆,所以心中有些不喜,至于潘玲,他那高大的身材,李杰确实很是喜欢,但是这只是一种欲望。
而高月兰,在当初第一次见到的时候,他们就是以朋友的身份相处,当时相处的就非常融洽,所以当婚事定下的时候,也就顺理成章的有了感情。此时,四个女人对于李杰来说都是平妻,不分大小,其实他们所有人都清楚,高若兰其实就相当于李杰的正妻。
其他人都要比高耀兰矮上一截,但是在名义上,他们都是平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