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舍可以说是现在朝中的文官代表,听到朱元璋的话之后上前一步,递上一个折子。
“皇上,微臣有本要奏。”
刘根急忙将奏折接过来,恭敬的放在朱元璋的龙案上。
朱元璋并没有着急翻看奏折,看着刘三舍说道。
“什么折子这么着急?就不能明天朝会的时候呈上来?”
“皇上,微臣等商议了许久。觉得还是暂时不要在朝会的时候上奏。”
“等皇上看完奏折之后,自然就明白了。”
刘三舍抬起头,正好和朱元璋的目光相对,恭敬的说道。
朱元璋这才拿起奏折认真的翻看起来,在场的众人屏气凝神,等待着朱元璋的命令。
随着朱元璋将奏折的最后一张和起来,也缓缓的抬起了头。
脸上如同往常一般,不带有一丝神色,语气十分平淡的说道:
“你们的意思,咱明白了。”
“推举吴王为皇太孙。”
“好了,都下去吧。”
“这个事情,咱还要在想想。”
朱元璋话音刚落,方孝孺就站了出来。
“皇上,自太子离世之后,储君之位空缺。”
“储君、乃是国家之本!”
“望皇上早日立储,固我大明国本!”
方孝孺声音并不大,却句句中透露着坚决。
“皇上,立吴王为皇太孙,乃是百官心之所愿!”
“虽然皇上正值龙精虎猛之年,但是仍然应以大明的江山为重,早立储君!”
魏国公徐辉祖上前一步,恭敬的说道。
话音刚落,朱元璋哈哈大笑一声。
“徐辉祖,你小子一介武夫,现在也学的酸唧唧的了?”
“还正值龙精虎猛之年,咱的身子什么样?咱自己能不知道?”
朱元璋的一席话说完,徐辉祖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大殿上的众人悬着的心也稍微的放下了一点。
皇上既然能说出这一番话,就证明今天几人的上奏并没有惹得他不开心。
相当于给众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有了这颗定心丸,户部尚书赵勉直接走上前去。
“皇上,微臣愚见!”
“为了大明江山永固,还需早日立储啊!”
“吴王殿下人品贵重,恭孝仁德,心怀天下苍生!”
“望皇上明鉴!”
话音刚落,几人纷纷上前恭敬的说道。
“微臣等附议!”
“赵尚书言之有理!”
看着几人略带紧张的样子,朱元璋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
“行了,咱问你们。”
“这个奏折是你们几人商量着上的,还是文武百官一起商量着上的?”
朱元璋饶有兴趣的看着众人说道。
“皇上,这个折子是我们几人联名上的。”
“但是这也是文武百官的心愿所指啊!”
“望皇上明鉴!”
刘三舍一本正经的对着朱元璋说道。
其余几人还要说话,只见朱元璋挥了挥手,直接打断了众人。
“好了,都不要再说了。”
“咱说了,时机还没到。”
“行了,你们都下去吧。”
“想明白了之后,明日朝会的时候在说吧。”
朱元璋笑呵呵的对着几人下了逐客令。
几人也不好继续再说什么了,只能恭敬的行礼。
“皇上,微臣等先行告退了。”
说完之后,几人缓缓的离开了奉天殿中。
走在紫禁城的大路上,几人仔细的品味着朱元璋刚才说的话。
“各位大人,你们说皇上他老人家,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看样子,皇上对咱们推举吴王殿下为皇太孙的事情是支持的。”
“可是,为什么就是不直接同意呢?”
徐辉祖百般疑惑的看着众人问道。
“也许,真由皇上所说?时机还未到?”
户部尚书赵勉有些拿不准的说道。
“我看未必,听皇上他老人家的意思,似乎是在等什么契机。”
吏部尚书詹徽若有所思的说道。
“哎,圣心难测啊,众位大人,我看还是过几天再去找皇上试试吧。”
刘三舍捋着自己花白的胡子对着众人说道。
“各位大人,莫急,且听在下一言。”
方孝孺笑着对众人说道。
“方学士有何高见?快说,莫不是要急死老夫!”
刘三舍看着一脸笑意的方孝孺,催促着。
“皇上今日特地问咱们,这个折子是咱们几个商量着上的,还是文武百官一起商量着上的。”
“依在下愚见,咱们今日就联系朝中百官,明日朝会的时候,联名上个折子!”
“保举吴王殿下为皇太孙,这样一来,皇上必然能够应允。”
方孝孺缓缓的说完自己的看番,注视着众人。
几人略加思索,随即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
皇太孙之位,必须是得到文武百官的认可!
只要文武百官联名上个折子,他自然就会顺坡下驴,答应朝中文武百官的要求。
方孝孺自从和朱允炆去济南府赈灾回来之后,整个人都似乎变了一个样。
再也不是那个整天只会之乎者也的酸朽老儒,遇到事情之后,也学会了权衡利弊,从大局考虑。
“方大人不愧是才高八斗,见识远超我等。”
刘三舍欣慰的看着方孝孺说道。
“哪里,各位大人太过于自谦了。”
“在下只能抛砖引玉了。”
方孝孺谦虚的说道。
“事不宜迟,大家抓紧时间联络百官。”
“明日朝会的时候,文武百官一齐上奏,请皇上为大明立储君!”
刘三舍对着众人说道。
众人分头行动,开始为明天的朝会做准备。
冬日的暖阳格外的温暖人心。
树上的喜鹊一大早就在外面叫着,让人心情十分愉悦。
文武百官如同往日一般恭敬的朝拜着龙椅上的朱元璋。
“众位臣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刘根依旧站在大殿旁卖力的喊着。
“启奏皇上,微臣有本上奏!”
刘三舍双手呈着一个厚厚的奏折,恭敬的对着龙椅上的朱元璋喊道。
刘根急忙将奏折接过,放在朱元璋的龙案之上。
趁着朱元璋翻阅奏折的时间,刘三舍不慌不忙的说道。
“皇上,为固大明国本,请皇上早日为大明立储!”
“这个折子是在朝的所有文武百官联名所奏,由微臣所呈。”
“吴王殿下人品贵重,仁孝谦恭。微臣等联名举荐吴王殿下为皇太孙,请皇上应允!”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听着刘三舍的话,脸上逐渐的浮现出笑容。
看来这几个人还算开窍,自己昨天所说的话,明白了是什么意思。
自古以来,皇上立储君,都要由文武百官再三上奏。
这就和皇上登基之后说自己不愿意当皇帝,如果谁相当,可以说出来,给他让贤。
基本上是一个道理,如果认真你就输了!
估计你上午说完,中午人就凉了。
做做样子吗,你好我好大家好,何乐而不为呢?
“朕以为,吴王尚且年幼,恐怕难当大任啊。”
“储君一事,暂且放一放。”
“众位臣工觉得如何?”
朱元璋收起脸上的笑容,又恢复了往日的尊严。
一本正经的扫视着满朝文武百官说道。
“皇上,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可一日无储!”
“储君乃是我大明国本!”
“望皇上三思!”
方孝孺此时率先站了出来,一本正经的对着朱元璋说道。
“望皇上为大明百姓考虑,早日立储!”
“微臣附议!”
“微臣附议!”
方孝孺话音刚落,朝堂上的文武百官纷纷站出来,表示着自己的立场。
朱元璋看着台下的文武百官,没有说话。
缓缓的闭上了眼睛,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半晌过后,缓缓的睁开了眼睛,似乎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一般。
台下的文武百官紧张焦急的等待着皇上的命令,大气都不敢喘。
“列位臣工所奏立储之事,朕应允了!”
朱元璋扫视着台下的众位文武大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