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山是乡政府下设的农村农业办公室的主任,这个职位他已经干了六年了,负责全乡农村农业方面的所有工作。这个职位,没官没品的,就是个一般的公务员,负责一块工作而已。但这个位置却是炙手可热的位置,做为一个山区农业为支撑的地方来说,分管农村农业这块工作后的成长就不言而喻了,可以肯定的说,是为升迁副科打基础的,是提拔对象。不然这么重要的岗位岂能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干的?李青山当时也就三十岁,是个年青有为的科员干部。能当上乡里农村农业办公室主任,说明领导是相当看好看重他的。
清溪寨一直是全县最落后的村,乡里也是多年下了大决心而未能改变,因此在2016年他被派到清溪寨当包村干部。
这一年,党的精准扶贫工作刚刚开始,已经有六年基层工作经验,既然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而他也是年青有为,当初去清溪寨时也是信心满满。
李青山去了清溪寨的遭遇几乎与许莉丽当时进村是一样的“待遇”。一些清溪寨的消息灵通人士,不知怎么就知道了上级今年又派来了一位干部来包村了,新来的。于是,李青山刚落座,就有张来财等围了上来,要政策,要补助,要低保,要救济,其“剧本”跟许莉丽来清溪寨如同一撤。虽然他有农村工作经验,但面对村民的“围攻”,还是显得无能为力,应接不暇,或无言以对。幸好,有村书记李富贵的解围,李青山才得以突出“重围”。
那个时候,驻村还只是形式上的,没有真正的驻村,从政府到村里工作,都是早出晚归,搞“跑读”。每天从乡里出发,十点多钟到了村里,再与村干部一起研究一些村里的事务,到村委会周边转转,中午两三点钟的时候由村里安排,吃了中午饭后,就到了四点左右,离乡里的家还有四十二里,因此就又到了返回的时间。
包村,当然还有本职工作要做,到村工作就与“兼职”一样。每周除了本职工作做了以外,也就去个一天、两天。如此一来,政府每月的例会,各个包村干部都需要汇报各村情况的,你说一个包村干部一周去个一天两天的,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兴许一天都没有去过的,在汇报情况时,除了汇报村里的基本情况是从村干部口中知晓的,和一些道听途说的事情外,几乎没有什么新鲜的。当然,李青山既然是乡里农村农业办公室的负责人,有一些项目和指标会经过他的手。他也曾对他包村的清溪寨有过“倾斜”,可杯水车薪的就像大海里滴了几滴水一样,泡都没鼓一个。这是个无底洞,主要是清溪寨太穷,李青山是无力回天。
就这样,一年下来,清溪寨有变化才怪。
王银和也是乡里的行政干部,干了二十多年,职务还是个一般干部的科员,近几年国家政策好,实行职级改革,做着一般干部的事,享受着副科的待遇。按说干了二十多年,应该有所升迁的,可王银和是个上不得罪领导,下不管事的“好好先生”,人们背地里说他是“滑头”。意思是找他办个事,半天听不到回音,一天没有个结果,即使走个路,都要走在中间。他的信条是:平平和和过一生。做得越多,失误就会越有可能不是?对那些认真负责做事的干部同事,王银和有时是嗤之以鼻的。劳而无功不是?吃亏不讨好不是?讨点小好就沾沾自喜不是?你升迁还不是靠某某某的提拔不是?等等,就跟有一本著名的书刊《故事会》里连载这么多年的“啊P故事”一样,每当别人做出了成绩,就认为是送了礼,或者是某个亲戚的关系,或者是某个领导的青睐。每当工作没干好,挨了批,或者白干了的时候,他也就会说人家费力不讨好,说人家想出人头地想疯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等等。自己上了当,总要找个安慰自己的理由。
他也是在2017年被政府派到清溪寨搞精准扶贫工作。从这一年里,国家加大了扶贫力度,工作的责任性也同时加强了。上面要求,每一个驻村干部必须每月在村里保证二十二天工作时间。因为一周有七天,一个月有四周,四周的双休时间是八天,每月三十天,休息八天也就是必须工作二十二天。
那么,每周五天,从乡里到村里来来去去的多不方便?清溪寨每当来了新领导的“剧本”如期上演谁受得了?清溪寨如此贫穷谁有天大的本事能改变?因此,王银和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就行的态度,在清溪寨工作。
在清溪寨工作,他有他的做事原则,一般包村是一年一换人的,不像现在驻村扶贫,村里不脱贫是不能换人的。因此,王银和天天盼望着一年到头,然后换个富一点的村去干,没功劳也有苦劳,总不至于是全乡里最后一名。
李青山和王银和两人一个努力了没变化,另一个没努力也没有变化。因此在许莉丽到清溪寨后大半年时间所取得的变化消息传开以后,两个的心态就不一样了。李青山认为别人没办不好事人家办好了,就是本事;王银和认为,则恰好相反,所以他就成了对许莉丽不好消息的推动者了。
不利于许莉丽的消息终于传到了领导的耳朵里,好不容易准备树起的一个正面典型,岂能不弄清楚?假如真的有问题,谁都负责?不管有没有问题,总要调查有个结果不是?
于是,纪委插手了。
清溪寨之外的风言风语在传播,而在清溪寨里人们依然信任许莉丽,把她当作一个救星一样,如果没有许莉丽来到清溪寨,他们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而许莉丽还是整天忙忙碌碌,为清溪寨的产业发展奔波。
现在天麻产业基本已经在清溪寨形成了气候,种植成功之后,就是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如何为村民做好天麻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天麻收成之后,必定要销售出去的,如何让天麻变成现金?让乡亲们装进腰包的现金才是人们迫切盼望的事实。引路人有了,技术服务得跟上,销售方面也要有所准备。那么,成立天麻合作社就势在必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