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莉丽能不熟悉清溪寨村情吗?答案是能。因为打来到清溪寨,她就用了一个月时间走乡串户,在李富贵的引路下,对寨子里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资源环境,民风民俗,爱好习惯,了解个透彻。就一个在读高中二年级的学子,把高中三年的课程在高二期间全部上完了新课,进入了高三时,就是复习时间准备高考一样。前期许莉丽对清溪寨全面的进行了了解,后来又是天天在清溪寨工作了两百多天,天天呆在清溪寨不说,还时时与清溪寨人打交道,能不熟悉清溪寨的情况么?所以,答案是肯定的。
同时,许莉丽也通过大半年的工作,加之与刘子羽有了感情,也有心准备融入清溪寨,所以,除了对清溪寨的风俗民情了解了以外,还针对本地实际,人们的精神面貌,心里想的,所盼望的,什么能让人心服的,什么方法才能把精准扶贫工作能完全按政策贯彻下去并落实的,什么问题完全用书面的形式不能让群众理解,只能用迂回的方法让人信服的,等待,总结出了一套适应农村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所以,许莉丽说:“听说张大妈上世纪吃大锅饭时还当过生产队妇女队长,应该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再说,我在国土资源管理局查了资料,地勘股长说这上面有危崖,她应该也知道。所以,今天我们先做通她的思想工作,来影响张来财等人。农村工作面对普通群众,就是‘政策’加‘鸡屎怪’(农村话,就是策略的意思,方法多,怪多),除了严格按政策,执行法律外,还要有策略,找到工作的突破点。”
李富贵:“呵呵,没想到许书记才来几个月,就把我们基层农村工作的方法掌握了个透彻。但时代改变人,恐怕行不通。”
龚才秀若有所思的说:“张大妈思想开明,我听我婆婆说过,前些年婆婆是大队的妇女主任,到她家处理计划处生育,她就很支持工作的。”
许莉丽:“只要我们把市里制订的‘遵循规律、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四化同步、一举多赢’工作思路,全面落实‘以户定建、以产定搬、以户定扶、以户定业’和易地扶贫搬迁‘建房*债、脱贫有保障’的工作要求,全力推进工作开展,努力实现搬迁脱贫、城乡治理、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治理一举多赢目标。只要工作做到位,铁棒也能磨成钉。”
众人本来就没有信心,你望我,我望你,最后李富贵叹了口气:“那,试试看吧……”
盛国强首先看见屋前张来财和母亲在拜山神,马上喊道:“许书记,快看,张大妈她们在拜山神。”
众人来到古树下,看见张大妈和张来财非常虔诚的,双手合十,大槐树下的一块青石板,放有苹果、柚子等水果供品,青石板上还有两个小眼,这是专门个钻了放香烛的。此时香烟袅袅,非常静谧而神圣。
许莉丽来到张大妈近前,亲热地叫道:“张大妈!”
李富贵也尊敬地:“嫂子。”
张来财和张大妈转过身来。
张大妈睁开眼,转身:“你们……”
张来财看见来了这么一大拨人,拧着脖子叫道:“你们干部还来大些,来得再多些,我们说不搬,就不搬。”
李富贵眼一横:“你小子就是欠……”
许莉丽拉着张大妈的手,轻声说:“张大妈,我们来这山后查看了一下危崖,有没有险情,顺便来看看你。”
“危崖的事情我知道,政府说了多少年,也设立了监测站,但几十年没有出过事。”张大妈爱怜的摸着许莉丽的手。
张来财说:“妈,别听她们忽悠,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搬迁。”
许莉丽:“大妈,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人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
张大妈转过脸,瞪了一眼儿子,说道:“娃呀,我早劝过你,你就是不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饿肚子,到现在取消农业税,种粮还得补贴,有困难的有低保,上学困难的有助学金。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让我们搬迁也是让我们离开这穷山恶水,到好地方去享福的。”
张来财鼻子哼哼的:“妈,你不晓得,他们当干部的就是为了政绩,然后想升官的。”
张大妈给张来财一耳光,恨声说:“胡说八道,许书记她们三番五次,五次三番上门挨家挨户做工作,为我们操碎了心,你还这么伤人家的心?你长的是不是人心呀?”
许莉丽马上制止张大妈还要伸出打人的手,说:“大妈,这不怪张来财,是我们工作还没做到位。”
张来财捂着挨打的脸:“就是,我们住得好好的,这什么要搬?”
刘子羽和王小能、龚继平、龙仁新、张胜兴、吴泽文等人边议论边三三两两的围了上来。其实,他们这些人都在注意着张来财的一举一动,特别是那些搬迁户,更是一有风吹草动,就要看张来财家怎样。所以,今天村干部来张家做工作,第一时间就有人通风报信,几乎全村人都知道了这事。
龚继平、龙仁新、张胜兴、吴泽文等人为了个人利益,总要在人面前说几句,特别是在张来财面前。如果不说,就会给人口实落人话柄,让人瞧不起。硬是当面连屁都不放一个,到时候会被人说闲话的。于是,虽然理不直,气不壮,纷纷阴不阴阳不阳的张口了。
“我们不搬。”
“不搬。”
“不搬不致富,搬去也生活不下去。”
“不给补贴不搬……”
李富贵见状嚷道:“你们是要钱命都不想要了?这上面的危崖谁能说得清几时出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