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听这话,眉毛一拧。
“黄子澄之事,难道先生不知吗?还要执迷不悟,甘心求死?”
“死就死了,这诏书我一个字都不会写!”
“你就不怕本王诛你九族?”
“就是诛十族又有何妨?”
一看方孝儒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朱棣也是被顶的毛了,当下便说道。
“那好,本王就诛你十族!”
这自古以来抄家灭族,指的都是诛九族。
也就是父三族,母三族,以及妻三族。
朱棣这一次来了诛十族,搞的刑部官员这边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谁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触霉头可是办不好,将来谁也顶不起这个罪过。
更重要的就是现在刑部还没有头头呢。
而且方孝儒怎么处死,朱棣这边还没有给主意,下面的人更是不敢乱下决定。
心情不好朱棣便派人把郑赐给压了过来。
这郑赐工部尚书,朝廷局势败坏之后,他亲自请命出去带兵抵抗朱棣。
以他的身份和地位自然是排在,方孝儒齐泰,黄子澄三人之后。
等到人带来之后,朱棣瞟了他一眼直接问到。
“想当初你在北平任参议的时候,本王可是待你不薄。”
“没想到你竟然领兵攻击本王的大军!你可知罪?”
这郑赐也是一个有能力的官员,洪武十八年的进士,被授予按察使之职。
做事情兢兢业业,深得百姓拥护。
后来因回家守孝期满之后便前往北平任参议。
因此与朱棣也认识,并且朱棣对他非常赏识,请求他担任燕王长史。
不过朱元璋没同意,而是把他调回京城担任工部尚书。
听朱棣提起来这些事情。
郑赐叹了一口气拱手说道。
“我只是做一个忠臣该做的事情罢了!”
朱棣一听笑了起来。
“在其位谋其政,这没有什么错,不过现如今本王已经到了金陵!”
“因此要尽快稳定京城,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
“不知你心中可有什么想法?”
郑赐自然知道这话里面什么意思,当下便说道。
“现如今没有比王爷更合适的人了!”
听他这么说,朱棣点了点头,当下便说道。
“那你便担任刑部尚书之职吧!”
“方孝儒自有取死之道,命人将其车裂于市,以敬效尤。”
“另外诛其十族!”
郑赐眼睛微微闭了一下,脸上露出不忍之色,低声说道。
“王爷自古以来都有诛九族之说,从来没听过有诛十族之罪!”
“那本王就加上一条连同的方孝儒的门生!凑齐十族!”
听到朱棣的语气不善,郑赐便不再多说,拱手领命。
于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诛十族便诞生了。
这一杀从表面上看起来不过就是杀了一个文人而已!
但实际上并不是。
方孝儒乃是明朝之初,文人士族的领袖。
更重要的就是他还是一位难得的思想家。
提出欲行为治之法,而不得行法之人,法不可行也。故法为要,人次之。
意思就是说国家要采取法制。
但是法治是需要人去执行的,执行的人要有相应的道德约束。
只有这样才能够相辅相成!
历史之上。
朱棣杀了方孝儒,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否定了这种思想。
更重要的就是,这也就形成了文人集团和皇帝之间的裂痕!
相互不信任,彼此猜忌。
以至于后来愈演愈烈!
这就是得国不正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而在此时。
朱允熥派出来的人也感到了金陵。
拿到诏书之后,朱棣呆愣良久,他此刻心中有些后悔。
早知道如此,就不用杀方孝儒等人了!
朱允炆这封诏书已经承认自己德不配位,因此让位于他燕王!
也就是说他登基称帝是名正言顺,有了合法性!
于是他枯坐良久之后叹了一口气。
“这诏书送的有些迟了啊!”
深吸一口气,朱棣便开始琢磨对策。
现在人已经杀了无可挽回,只能想办法补救!
怎么补救呢?
如今摆在他面前的有两大问题。
一个就是还在浦子口坚持抵抗的徐辉祖,另外就是刚刚抵达江淮的荣国公梅殷。
有了诏书,就可以劝降这两人。
但问题是他们愿不愿意投降,还是两说!
思来想去,朱棣先派人把诏书送去给两人看看情况再说!
徐辉祖得到诏书之后,叹了一口气没有多说,下令所有人放下兵器投降!
荣国公梅殷也是一样,朱允炆的笔迹他是认识的,这做不了假。
为什么这么做?他也猜得出来!
于是也没有废话,交出印信兵符让使者带回去给朱棣。
这两人投降之后,朱棣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当众公布了朱允炆的诏书,然后祭拜天帝登基称帝!
接下来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处置黄子澄和方孝儒的身后事。
而是下旨说他两人虽然说误国误民,不过忠心可嘉!
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赦免其家族以及弟子门生!
可人已经杀了,影响已经造成了。
朱棣也知道这件事情麻烦的很!
但问题就是朱允炆如今人在小琉球,他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
要不然朱允炆这封诏书的意义也就会被降低。
皇位都已经给你了,你还要赶尽杀绝,这是有德之人会做的事吗?
在这片土地上,对于统治者都有相对较高的道德要求。
所以朱棣也不得不这么做。
可打仗打了四年,小半个大明都因为动荡而民不聊生。
不管是为了安定民心也好,或者是赢得天下人的拥护也罢。
朱棣当即下旨。
所有事涉战乱的地区免去赋税三年,其他地方免除秋夏两季的税赋,或免去半年赋税!
同时命令各地因为战乱而逃亡的百姓各回其地!
由官府拨付种子耕牛等物。
另外专门拿钱出来命令各地学府继续开办,不得有所延误!
这就相当于朝廷接下来不会有任何收入。
因此搞钱就变成了头等大事!
朱棣一边烦恼的揉着自己的额头,一边低声道。
“这一下手里面积攒的银子都花的差不多了!”
旁边的郑和听到这话,低声说道。
“陛下怎么忘了海上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