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祖心里面很清楚。
朱允炆开口询问,那也不过就是表面上的客气罢了。
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身份太过于敏感。
所以他这个皇帝也好,或者是身边的那几个大臣都不会让他领兵到前线去。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退而求其次,守住重要的地方。
灵璧就在金陵之北,如果朱棣要南下进攻京城,拿下这里才能够继续前进。
对于他的这个提议,朱允炆非常满意,点了点头说道。
“魏国公看起来对于战事也是了然于胸,既然如此,朕命你带兵北上屯住灵璧!”
徐辉祖得到了让自己带兵出征的消息,心头也是一震。
“陛下请放心,我一定死守灵璧,不为燕王所得!”
这既然要打仗,手下自然也需要有辅佐之人!
于是他当下便开口说道。
“陛下,我想请开国公常升担任我的副手!”
朱允炆听到这话,不由得脸上露出异色。
徐辉祖一看就知道这位皇帝又想歪了,于是马上说道。
“陛下现如今瀛王在此之时,拿出这么的银两帮助陛下,这说明王爷并无私心!”
朱允炆一听轻轻点了点头。
他明白了徐辉祖的意思。
朱允熥这一次只要了一些人口,其他条件什么都没提,就送来400万两银子。
如果他真的有疑心,这个时候完全可以故左右而言他。
拖延一段时间,看看情况再说也是高招。
可实际情况却是徐辉祖到了之后他那边银子已经准备好了。
说老实话朱允炆心中还是十分感动的。
说起来这常升作为常遇春的独子,当年受到蓝玉之案的牵连被发配龙州。
后来洪武二十一年被召回京城。
朱元璋还是非常念旧情的,承其父业封为开国公,数次领旨出外练兵。
也许是经过这些事情以后没了年少轻狂,做事情异常低调。
如今在京城之内,也是深居简出,少与外界联系!
虽然说在朱允熥就翻的时候他写过信。
朱允熥没有回复,两人之间也再也没有什么联系。
而且这些年,朱允熥回京城多次,两人私下也无交往。
朱允炆对于他这个态度还是很满意的。
现在徐辉祖当面提出来,那就顺水推舟做个人情。
朱允熥就算是什么也没说,他也应该知道这是因为他的缘故!
想到了这里朱允炆便当场说道。
“魏国公说的极是,就依你所言!”
“既然这事情是魏国公提出来的,那就一事不烦二主!”
“就请魏国公出宫以后去通知一下开国公吧!”
朱允炆心里面很清楚,这是卖了朱允熥一个人情。
但是他一个皇帝不好,做的太露骨。
要是亲自接见,外面有些人还会觉得他这个皇帝是在讨好自己的三弟。
虽然实情是这样。
但问题是这话好说,不好听啊!
徐辉祖听到之后躬身行了一礼,告退而去。
看着他离开,朱允炆脸上露出一抹担忧之色,轻声说道。
“不知道这接下来战况将会如何!希望上天庇佑!”
从这话里面就能够听得出来。
朱允炆虽然得到了钱,但是他心里面对于战胜朱棣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了。
黄子澄这些人虽然当着他的面说了不少的话。
但是朱允炆也不傻,现实的情况摆在这里。
盛庸算是能打的人吧?
刚刚胜了几次,结果一把就把老底给输光了。
朝廷能够经得起几次这样的大败?
一想到这里朱允炆就叹了一口气。
他想到了李景隆!
这真是悔不当初。
如果当时能够发掘出来盛庸这样的将才。
用李景隆在后压阵,让盛庸带兵在前出击,恐怕燕王之乱早就结束了!
不过这世上可没有卖后悔药的。
朱允炆轻轻摇了摇头,又是重重的一声叹息。
而徐辉祖这边出了皇宫之后他没有回复,直接就赶往常升的府邸。
听说魏国公来访。
常升马上命人大开中门,亲自出来迎接。
说起来他们的父辈功勋不差上下!
可是人家徐辉祖现在是金陵城中勋贵第一人。
反观自己,因为犯了错,留得一条命在虽然有了爵位,可是名声已经大不如从前。
主要也是因为今次一遭,他就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锐气!
拱手一礼之后,常升开口说道。
“魏国公亲自登门,真是让府上蓬荜生辉!”
“开国公课去了,当年你我父辈都是并肩作战亲如兄弟,今日我们也效仿如此如何?”
常升听到这话,心中感慨万分。
不管徐辉祖这一次来是为了什么,这个态度就让人感觉很舒服。
到了厅堂之后落座。
徐辉祖一抱拳,直截了当的开口说道。
“咱们自家兄弟有什么话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
“陛下命我带兵镇守灵璧,因此我想陛下举将你担任我的副将!”
常升心中一动。
徐辉祖能在这里那就说明朱允炆已经答应下来此事。
他略微犹豫一下,开口说道。
“既然徐大哥这么说了,那我也就说句心里话。”
“最近一段时间,朝廷之中不少人对于瀛王多有防范之意。”
“在此之时我要是领兵的话,很有可能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更有可能会让徐大哥你也受到牵连!”
徐辉祖当然明白他在说什么,于是微微一笑。
“你应该知道前一段时间我去了小琉球,这一次为朝廷筹集了400万两银子。”
“这个都是王爷给的,你就把心放到肚子里面,安心随我出战。”
常升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在这种危机关头,朱允熥直接就拿出这么多钱来,显然是没有什么野心。
这也让他心中暗出了一口气。
说老实话。
朱元璋在的时候情况还好,老朱不管再怎么摔打,别人都不敢插嘴半分。
原因很简单。
朱允熥极其击落,但是依然活蹦乱跳,那就说明朱元璋很看重自己这个孙子。
可是到了朱允炆登基称帝情况就不一样了。
黄子澄这些人整天就看朱允熥不顺眼,想进法子鼓动皇帝出手。
常升自然在这个时候不敢有任何僭越之举,以免惹祸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