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大小乘佛法,观音的佛心碎了!
带绿叶的小虫2025-10-13 11:059,331

师徒二人走出禅院。

禅院之外,已是灯火通明,不知道聚集了多少王公百姓。

火把的噼啪声,甲胄的碰撞声,人们压低嗓门的议论声,混杂成嗡鸣,笼罩了夜空。

只因那一声吆喝。

声音不高,却在每个人心头响起。

巡弋的僧侣、侍卫被惊动。

在内殿歇息的天子李世民,也被惊动,由禁军与宦官簇拥着,来到现场。

水陆法会刚结束的夜晚,长安城里就有僧人叫卖袈裟禅杖?

而且,似乎还不是一般的僧人。

李世民必须亲自前来。

外面,人影晃动,火光摇曳。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场地中央。

那里站着一位僧人。

他披着一件僧袍,边角磨损,满是尘土。

可他的面容没有一丝皱纹,双目开阖,目光有神。

僧袍破旧,面容却不然,这景象未引人发笑,反让人心生敬畏。

他手持九环锡杖,杖身陈旧,九个铜环在火光下不反光,垂着。

身旁一个弟子,双手捧着一件物事。

那是一件叠着的袈裟。

明明是布料,黑暗却无法吞噬,甚至有宝光从叠缝中流出,映照着弟子的面庞。

他就那般站着,周遭的人声、火光都无法侵入他身周三尺。

饶此间公卿,于气度之间,也是远远不及!

任谁一眼看去,都能看出来,这些东西绝对不简单。

那僧人看到李世民,目光未动,微微躬身,单手立于胸前行礼。

臣子们见了这姿态都皱起眉头,李世民却不在意。

“贫僧自西天而来,云游至此,得此二件宝物。”

他声音不大,却传入每一个人耳中。

“此为锦斓异宝袈裟与九环龙王锡杖。”

“二宝不换金银,只待有缘人。”

那僧人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主持禅房方向。

“我欲将此二宝,赠与那有德行、有宏愿,立志西行万里,求取大乘真经,普度苍生的高僧。”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先前是“卖”,现在是“赠”?

还要西行万里,求取大乘真经?

长安城何曾有这般人物?

众人的目光在僧侣间搜寻。

李世民则扫过那两件一看便知并非凡品的宝物。

又看了看那气度不凡的老僧,心中已有几分念头。

再一联想白日里唐玄奘主持法会的风采,不由暗道:“莫非是天意?”

“上天也要助我御弟西行求法?”

这个想法一旦出现,便无法遏制。

但身为帝王,他并未将内心的波澜显露于外。

那只是一个猜测。

李世民压下心绪,恢复了姿态,开口道:

“圣僧欲将宝物赠予有缘人,朕可为你推荐一人。”

他的声音传遍全场。

“朕的御弟唐玄奘法师,德行高,佛法深,有普度众生之愿。”

“圣僧所言条件,与朕的御弟,正是天作之合。”

李世民向前一步,盯着那僧人。

“朕愿以重金购下此二宝,转赠御弟。圣僧意下如何?”

这场景,与观音菩萨心中预演的剧本一样。

化身僧人的观音,因另一边出了岔子而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西行是天道大势。

一处有纰漏,主干仍在轨迹上。

这边总算没有偏离。

观音藏在僧袍下的手指放松,心中点头。

她正准备顺着李世民的话应下。

然而。

就在观音即将开口的刹那。

“吱呀——”

门轴转动声响起。

那声音不大,却压过所有议论与呼吸。

庭院瞬间安静。

所有人的目光从僧人与帝王身上移开,转向声音的来源。

那是法会后一直关着的禅房。

禅房的门打开了。

唐玄奘自其中走出。

他身穿洗旧的麻布僧衣,与周遭的火光和宝光形成反差。

他身后跟着一个沙弥,身量不高,低着头,落后唐玄奘半步,垂首敛目,对眼前的一切都没有反应,像个影子。

“阿弥陀佛。”

唐玄奘的声音响起,不高,却压下了现场的气息。

他先向李世民合十一礼,全了君臣之礼,也守了方外之人的本分。

“陛下厚爱,贫僧心领。”

一句心领,便将此事揭过。

继而。

他的视线落在僧人和那两件宝物上。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放慢。

所有人都看到,唐玄奘脸上没有喜色。

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嘲讽的笑容。

来了!

果然来了啊!

佛门,是真要让自己取经去,贼心不死!

他们以长安为棋盘,以苍生为棋子,逼他上路。

但他们算错了一点。

他已不是金蝉子。

唐玄奘看了一眼身后,小沙弥低着头。

孙悟空就在旁边,这让他无比放心。

“圣僧美意,贫僧心领。”

唐玄奘开口。

他的目光从袈裟上移开。

“我佛度化众生,在于明心见性,身体力行,一步一印丈量本心与天地。敢问圣僧,佛法为何要倚仗外物?”

他的声音不大,每个字都传到众人耳中。

他看着袈裟,说道。

“这袈裟是宝物。若将此物披在身上,行于尘世,会引来注目和膜拜。”

“注目之后呢?膜拜之余呢?”

唐玄奘的语调变了。

“人心随外物而动。今日因袈裟敬我,明日亦可因他物拜他。长此以往,信的是佛法,还是皮囊?敬的是修行,还是衣服?”

“日日身披宝物,受万人敬仰,耳边是赞誉,眼中是谄媚,人会生骄奢。心生骄奢,便近邪魔。这与我佛门修持的根本,是否相悖?”

他的话让众人心头一沉。

说完,他又看向锡杖。

“至于这锡杖。行脚僧人云游,为求法,为度人,为向佛之心。”

“心诚,则路皆为道场。渴饮山泉,饥食野果,倦卧松下。手中的杖,用以拨开荆棘、探明前路。”

“路边枯枝,山中翠竹,皆可为杖。何必定要龙王锡杖?”

唐玄奘停顿一下,看着老僧和他变化的脸色,放慢了语速。

“佛,在心中,不在外表。”

“修行,在己,不在宝物。”

此言一出,周围没了声音。

“贫僧若西行,只需一衣,一钵,一双鞋。”

“何需宝物彰显身份或佛门威严?”

“若借宝物,于万国前,彰显大唐之富,佛门之显,与世间争强好胜的人,有何区别?”

他最后一句提高了声音。

“如此行径,岂不违背我佛门清净无为、四大皆空的根本?!”

这一番话,如同平地惊雷,将在场所有人都震住了!

李世民愣住了。

他没想到唐玄奘会拒绝这等一看就不是凡品的宝物。

而且理由还如此透彻?

甚至有些刺耳?

这不是在扇眼前老僧的脸面?

周围的侍卫、僧侣们面面相觑,窃窃私语。

玄奘法师今日之言,似乎与平日教导有所不同啊!

同时,听到这些话,观音化作的老僧,脸上的笑容没了。

她差点维持不住伪装。

什么情况?

观音脑中一片空白。

这金蝉子转世在说什么?

他不要袈裟?

他不要锡杖?

这两件是启动西游的钥匙。

他还说佛在心中,修行在己?

这和她跟佛祖、玉帝定下的流程不一样啊。

他不是应该接下宝物,在李世民和万民面前立下西行宏愿吗?

观音掌中的杨柳枝颤了一下。

她压下心头波澜,在老僧面容上挤出笑意。

“阿弥陀佛。”

声音出口,她发觉嗓音紧绷。

“法师此言,偏颇了。”

她的目光越过唐玄奘,落在那两件宝物上。

锦襕袈裟,金线与宝珠蕴藏其中。

九环锡杖,有仙音传出,能镇地狱。

这是她从佛祖处请来的宝物,岂能受此轻慢?

“此二宝,不是炫耀之物。”

观音的声音拔高,试图夺回话语主导。

“它们内蕴乾坤,能护身辟邪、凝心静神。更重要的,是象征求取真经的决心与功德!”

她的话语在街头回荡,引得周围百姓信徒心生敬畏。

“身着此袈裟,手持此锡杖,便是向三界昭示此行。可令妖魔辟易,善信供养。于西行路上,这是裨益,岂能与炫富相提并论?”

她顿了顿,目光锁定唐玄奘,仿佛要将他的僧袍洞穿。

“法师,你执着于表象,认定它们是‘奢华’,却忽略其护法功用与信仰象征。如此见地,是否落了下乘?”

最后一句,她带着诘问、考教与规劝。

她试图将话题拽回她设定的轨道。

今天,无论如何。

必须让唐玄奘发西行取经的愿,接下这两件宝贝。

这不是赠宝。

这是仪式,是昭告三界的因果!

不然,大闹天宫的猴子出事,取经人出问题,她千万年的谋划,佛门东渡的计划,岂不是要沦为三界的笑话?

回到灵山,世尊座下的佛陀、菩萨、罗汉,一人一口唾沫,都足以把自己淹死!

他们不管过程,只看结果。

办砸了,就是观世音无能!

观音准备再度开口施压时。

一个少年音响起。

“嘿。”

那声音不大,却像一根针,刺破了观音营造的气场。

唐玄奘身后,那个低头的小沙弥,抬起了头。

阳光下,他双眼有神。

他一笑,露出一口牙,打断了观音的话。

“老禅师,你这话不对味。”

这一声,让众人一惊。

所有目光都集中到这个小沙弥身上。

视线交错,带着惊愕、不解与好奇。

这谁?

唐玄奘身边,什么时候多了个跟班?

他年纪不过十五六岁,一身僧衣,像个沙弥。

他怎么敢?

他怎么敢在这种场合,打断这位禅师说话?

而且,听他口气,是要和这位禅师论道?

不知天高地厚!

然而,孙悟空对周围目光视若无睹,没有惧色。

他往前走了一步,站到唐玄奘的侧后方,替他徒儿出面。

他继续说,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清楚:

“我家法师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真正的德行和决心,是在这儿。”

孙悟空伸出手指,点了点自己的心口。

“是发自内心的,是千锤百炼的,可不是靠几件漂漂亮亮的行头就能撑起来的门面。”

他这一番通俗易懂的比喻,让周围的百姓听得连连点头。

接着,他话锋一转,矛头直指观音刚才的论点。

“你说,此袈裟能令妖魔辟易?”

孙悟空的嘴角勾起一抹嘲弄的弧度。

“敢问一句,若是穿戴之人,心无半点佛法,德行有亏,是个酒肉穿肠过的败类,那妖魔见了他,是辟易呢,还是把他当个移动的宝库,抢了宝贝,再把他吞下肚?”

“反过来说,若心怀慈悲,佛法精深,就算穿戴上凌霄宝殿里玉帝老儿的龙袍,该遇到的妖魔还是会遇到,该降伏的劫难也一样要去降伏。难道指望妖魔鬼怪见了衣服就磕头,那还取什么经,历什么难?”

“若真是得道高僧,便是一身粗布麻衣,赤着双脚,他的一言一行,也自有感化万物的力量,自有镇压邪魔的气度。”

“可若是欺世盗名之辈……”

孙悟空说到这里,特意停顿了一下,那双亮得吓人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观音那张渐渐僵硬的脸。

“就算浑身挂满了西天佛祖的宝贝,也不过是让人嗤笑一声‘沐猴而冠’罢了。”

“沐猴而冠”四个字一出,观音的眼角肌肉控制不住地抽搐了一下。

这话骂得太狠了!

这死沙弥!

不等观音反驳,孙悟空已经歪着头,换上了一副天真求教的神情,可说出的话,却比刚才更加诛心。

“我常听法师讲经,他说过,佛门法门,讲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他一字一顿,念出《金刚经》的要义。

“连‘相’都要勘破,舍弃,怎么到了您这里,反倒要执着于一件袈裟的‘相’,一根锡杖的‘相’呢?”

他的声音变高,带着质问。

“您说我家法师‘执着于外物之表象’,可您现在要我们将这两件宝贝的‘相’收下,将它们的‘名头’认下,此举,不正是执着于宝贝的表象和名头吗?”

“如此一来,您的言行,岂不是自相矛盾?”

孙悟空的话,让观音心头一震。

他不用佛法理论,只是抓住观音话里的矛盾,拆解回击。

承认孙悟空说得对?那等于承认自己佛法修为不精。

反驳孙悟空?对方引用的是《金刚经》义理,反驳便是否定佛祖的教诲。

周遭安静了。

街头的声响、百姓的议论都停下。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观音脸上。

她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嘴唇动了动,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她被一个沙弥,当着无数百姓的面,问得无言以对。

“你!”

观音所化的老僧,面色一变。

一个“你”字出口,喉头便哽住,再吐不出声音。

她感觉自己的佛心、道心,正被一只猴子用言语攻击。

怒火从心底烧起,佛光都快压不住业火。

可她找不到话来反驳。

一个字都找不到。

孙悟空那番话,听着是歪理,是对佛法的亵渎。

但每个字,又扣住了佛法中“破执”的要义。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门点化世人的理念。

可这猴子,竟将此理念扭曲,反过来质问她为何不以此去点化恶人,反而要赠予一个僧人。

她感到荒谬。

自己被自家的经文,砸了脚。

让她憋屈的是,这其中的关窍,她明白。佛法讲求因果与根性,非外物能促成。

可这些道理,对眼前这个沙弥说不通。

他只会用他的逻辑,撕碎一切理论。

与他辩经,就是输。

见老僧脸色变幻,气息不稳,唐玄奘心中一笑。

观音?

观世音菩萨?

佛门四大菩萨之一?

三言两语,就被问得哑口无言?

这便是西天的“智慧”?

他面无表情,在观音气息将要爆发前,切入对话。

“小徒言语直接,却不无道理。”

唐玄奘的声音很稳,像在陈述事实。

这语气,让心乱的观音更是恼火。

“佛法在于明心见性,渡己渡人。”

他开口,声音传开。

“修行者求法,是为破除妄念,勘破虚妄,见到不生不灭的本性。”

“若执着于外物之相,以此为修行依仗,甚至以此为功德象征,认为穿上衣服便能增进道行,持有宝杖便能降妖除魔……”

说到此处,他一顿,目光看向老僧。

“岂非舍本逐末?”

这几个字,重击观音心头。

她伪装的老僧,眼神一缩。

唐玄奘没有给她喘息之机,继续说:

“贫僧若去西天,为求真经,为解众生之苦,开万民之智。”

“若在踏上征途前,便先贪图袈裟之美,锡杖之威,心已不清净。”

“一颗被外物所染,被虚名所动的心,又如何能求得无上之法?”

他直视观音。

“圣僧,您说,此二宝乃是助缘。”

“却不知,此等助缘,或许正是修行路上的魔障!”

“修行之路,一步一印皆是道场。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磨筋骨,炼心志。若有此宝护身,邪魔不侵,那这万里之行,与在长安城中散步,有何区别?”

“贫僧不敢受!”

他的声音提高。

“亦不能受!”

一言说罢,全场一片寂静。

唐玄奘与孙悟空,一师一徒,一个从佛法义理出发,一个用世俗逻辑切入。

二人配合默契。

“说得好!”

寂静中,孙悟空的掌声响起。

“法师果然有灼见!弟子听得茅塞顿开!”

他看向那脸色发黑的观音,笑了。

“修行修行,修的是心,行的是道!”

“这跟穿什么拿什么,有关系吗?”

“要是穿件衣服就能成佛,那西天灵山的佛陀菩萨,岂不都成了天下的裁缝?”

师徒二人,一唱一和。

将观音的赠宝点化,一场彰显佛门恩德的仪式,驳斥成了一场闹剧。

观音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化为铁灰。

她僧袍下的手掌,指节捏得发白。

胸口起伏,呼吸都带着气流。

她是谁?

她是观世音,佛祖座下的菩萨。

她化身前来,放下身段赠予宝物,这本是机缘,是恩赐。

这金蝉子转世,非但不叩首拜谢,反而联合一个小沙弥,将自己的一番好意,贬得一文不值。

这不是拒绝。

这是羞辱。

这是对她,乃至对整个西天灵山的挑衅!

她算到取经人会历经磨难,算到路上会有妖魔。

她甚至算到这金蝉子第十世,心志坚定。

但她没有算到,他会来这么一出!

他竟然从根子上,否定了她安排的“缘”!

更没想到他身边还跟着这么一个牙尖嘴利,句句戳心窝子的小沙弥!

对方看似胡言乱语,却总能让她佛法神通无处施展。

一股冲动,在她体内滋长。

那是一种想撕裂老僧的伪装,显露三首六臂的菩萨真身,以法力将一僧一徒镇压的冲动!

让这两个凡人,感受一下,什么叫做神威!

然而,法力刚刚凝聚,即将冲破皮囊。

她心头警兆鸣响。

神念扫过长安城。

她感知到了。

在皇城之巅,一道龙气盘踞,散发着“生人勿进”的意志。

那是人道气运的凝聚。

是人皇的威严所在。

此地,乃长安!

是人间帝王治下,人道法则昌盛之地。

在这里,仙佛也要俯首,神魔也要退避。

她若敢在此地显化真身,动用法力,那盘踞的龙气便会反噬,后果难料。

她强忍着现出原形,以法力镇压的冲动。

此地乃长安,人皇所在,她也不敢放肆。

转而。

观音那伪装的面容上,温和敛去。

一股威压,从她身体里弥漫开来。

空气温度骤降,百官和禁军们只觉得寒意从脚底冲上天灵盖,打了个寒颤。

她吸一口气,眼眸迸发出光芒,试图做最后的努力:

“玄奘法师!你此言差矣!”

声音不再苍老,变得洪亮,带着威严,震得人耳膜作响。

“你如今所修,不过小乘佛法,度己尚可,如何普度众生?”

这一声质问,让在场的李世民和文武百官听出了话语中的压迫。

他们看向唐玄奘,眼神中带着担忧。

观音步步紧逼,声音高亢,仿佛在替天下的苍生请命。

“唯有我西天灵山的大乘三藏真经,方能解冤之结,消无妄之灾!”

她高举着锦斓袈裟,宝光映照着她此刻的脸。

“你拒此宝物,便是拒了西行之路,拒了你普度众生之愿!”

话音落下,她盯住唐玄奘的眼睛,试图从中看到动摇与愧疚。

这是阳谋。

是裹挟着大义与责任的压迫。

在她心中,计划已然清晰。

唐玄奘是谁?

金蝉子转世,佛门取经人。

自小在寺院长大,受佛法熏陶,其信念早已烙印在灵魂。

如今用“无法度人”这顶帽子扣下,他岂能不乱?岂能拒绝?

观音不给他思考的余地,继续接口,声音里带着警告:

“你岂不知,若无法宝护身,这西行十万八千里路,妖魔遍地,你这肉身,如何能到得灵山,取得真经?”

她的声音让众人眼前幻化出尸山血海。

一些官员面色发白,双腿发软。

“你以为的坚定,是迂腐!取经人,需要的是智慧与勇猛,而非你这般固执!”

压力,层层递进。

她试图用教义之分,来瓦解唐玄奘的佛心。

再用西行路上的危险,来摧毁他的意志。

最后,勾起他身为佛子的责任感,让他别无选择。

一切,都将水到渠成。

她甚至已经想好,待唐玄奘面露挣扎,她便将袈裟披在他身上,此事便再无转圜。

然而。

长安城头,风吹动了僧袍。

如今的唐玄奘,已不是那个只知诵经念佛的和尚。

融合了金蝉子的记忆,以及十世轮回的教训,他的心智与佛法,已远超观音的想象。

面对观音的威压,唐玄奘闻言,没有惧色,反而一笑。

那笑容带着悲悯,仿佛在看一个执迷不悟的人。

“阿弥陀佛。”

他诵一声佛号,声音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驱散了寒意。

“圣僧又着相了。”

这几个字,让观音营造的气势一滞。

“大小乘之分,亦是名相。”

唐玄奘开口,直视着观音的眼眸。

“佛性一体,遍照大千,何来大小?”

“若心有众生,慈悲为怀,则一言一行,皆是渡人舟筏。”

“若心无众生,唯我独尊,纵使坐拥万卷真经,亦不过是空中楼阁,自欺欺人。”

他的声音从容,字字敲击在观音的道心之上。

观音的面色,第一次变了。

唐玄奘顿了顿,目光扫过身旁。

最后,他的目光回望观音。

语气从容,却多了决绝。

“西行之路,若天命在我,则万法相随,自有护佑。”

“若因果如此,命数已定,便是前路有千万人阻我,吾亦往矣。”

他抬起手,指了指自己的心口。

“力量,源于此,而非外物。”

“何须倚仗袈裟、锡杖,来自欺欺人?”

“你!”

观音胸口一窒。

仿佛有一柄无形的重锤,狠狠砸在了她的心神之上。

她彻底语塞。

伸出手指,指着唐玄奘,那根原本稳如磐石的手指,此刻竟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

她想要反驳。

想要呵斥。

想要告诉他,没有佛门赐予的宝物,他连流沙河都过不去!

可话到了嘴边,却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因为她发现,对方说的每一个字,都站在了佛理的至高点。

佛性一体,何来大小?

慈悲为怀,皆是渡船。

何须倚仗外物?

这些道理,她懂,她比任何人都懂!

可从眼前这个凡人僧侣口中说出,却带着一种让她无法辩驳的纯粹力量。

她感觉自己的佛法、自己亿万年修持的智慧,在这一刻仿佛都失去了所有的光彩,变得苍白无力。

眼前的唐玄奘,哪里还是那个任由她安排的棋子?

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

一个披着唐僧皮囊的古佛!

油盐不进,软硬不吃。

偏偏他说的每一句道理,都让她找不到任何从正面彻底驳倒的破绽!

一旦反驳,就等于否定了佛法本身的根基。

她,观音菩萨,难道要当着大唐君臣万民的面,说“心有慈悲也没用,必须要有我们的宝物才行”?

那佛门,成什么了?

李世民和周围的文武百官、禁军甲士,早已看得目瞪口呆。

下巴掉了一地。

这场面,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那个温文尔雅,谦逊有礼的唐玄奘法师,竟然拒绝了白给的无上宝物?

而且,还能引经据典,说出这么一番连西天来的圣僧都无法反驳的深奥道理?

他们看看面色从容、宝相庄严的唐玄奘。

再看看那个被驳得哑口无言,手指颤抖的云游老僧。

一时间,所有人的世界观都受到了剧烈的冲击。

现场陷入了一种诡异到极点的寂静。

落针可闻。

唯有那件锦斓袈裟,还在徒劳地散发着宝光,显得无比尴尬。

人群之中,唯有一人例外。

孙悟空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看着观音那张从错愕到震惊,再到如今铁青一片的脸,心中早已乐开了花。

痛快!

太痛快了!

这出煞费苦心安排的“赠袈裟”戏码,算是彻底唱砸了!

“哼!俺老孙倒要看看,你如何再说。”

“论嘴皮子功夫,三个观音你也不是唐玄奘的对手!”

这一点,孙悟空还是自信的。

毕竟在原著中,自己原身有多少次都被那张嘴皮子说服了?

没辙。

有些人,就是会说。

“如此说来,这袈裟与禅杖,法师是不要了?”

观音的声音没有情绪,但字里都是威严。

锦襕袈裟,九环锡杖。

佛光萦绕。

这是佛门之宝,西行凭仗,身份象征。

僧人见了,都该叩拜。

唐玄奘却摇头。

“贫僧说过了。”

他一开口,声音就盖过了所有的议论声。

“得来,何用?”

这一问,让满朝文武愕然。

那可是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宝贝的东西为啥不要啊!

唐玄奘不理会周围的目光,直视观音的眼睛。

“贫僧佛法,已烙印于心,非是一袈裟,一禅杖可动摇。”

“心是佛,身是佛衣,行是佛杖。贫僧行走坐卧,皆在修行,又何须外物来彰显?”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间多了一丝凛然。

“若妖魔临此,贫僧佛心坦荡,亦不惧他!”

“心有菩提,无物可怖。若心生畏惧,纵有万千佛宝护身,亦不过是外强中干的懦夫罢了!”

此言一出。

鸦雀无声。

之前还窃窃私语的公卿大臣们,此刻一个个张大了嘴巴,神情呆滞,仿佛被一道无形的惊雷劈中了天灵盖。

这……这是何等的狂妄,又是何等的……自信!

御座之上,身着龙袍的李世民,身体猛地一震。

他双目之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光,死死地盯着唐玄奘的背影。

“好!”

一声断喝,如龙吟虎啸,打破了死寂。

“御弟说的好!”

李世民竟是激动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这番话,着实让他大开眼界!

与满堂只知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公卿不同。

这唐玄奘,乃是真正的佛法大家!

不贪富贵,不慕名利,一心只求本我!

他李世民,没看走眼!

观音菩萨周身那圣洁的光辉,似乎有了一瞬间的波动。

她那万古不变的慈悲面容上,眼角的弧度,似乎收敛了微不可查的一分。

她见过无数虔诚的信徒,见过无数苦修的僧侣,也见过无数口灿莲花的伪善者。

但眼前这个唐玄奘,她看不透。

他的佛心,纯粹得可怕,也坚定得可怕。

观音的气度在瞬间恢复如常,仿佛刚才的波动只是错觉。

她再度询问,声音比之前更添了几分缥缈的意味,仿佛从九天之上传来。

“那西天求取三藏真经,度化世人,你如何作想?”

这才是她此行的真正目的!

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只是引子,西天取经,才是佛门布下的万古大局!

不取经?

闹呢?

整个西游量劫,都将因此而崩盘!

这是她,是整个佛门,都绝对无法接受的结果!

随着观音此问一出,周围空气仿佛被抽干了。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说拒绝佛宝是特立独行,那拒绝西天取经,就是对神佛的公然违逆!

然而,唐玄奘的脸上,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神情。

他仿佛在诉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大乘小乘,不过是门户之见罢了。”

“贫僧身在长安,身在大唐,便度此间世人。”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神情各异的文武百官,扫过御座上神情激动的李世民,最后又落回观音的身上。

“圣僧远道而来,想必也见我大唐之繁华,万民之安康。此间自有佛法流传,亦有道法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何须贫僧舍近求远,去一无所知之西天,求一未必有用之真经?”

这番话,已经不是狂妄,而是诛心!

他在质疑佛门此举的根本动机!

观音的眼神,终于出现了一丝真正的变化。

那不再是俯瞰众生的慈悲,而是一种带着审视的锐利。

但唐玄奘并未就此停下。

他向前踏出一步,这一步,仿佛踩在了所有人的心跳之上。

“如法师所言,若求取三藏真经之后,便可度化大唐上下,乃至万方之民脱离苦海,早登极乐?”

这一句话,当真是将观音问住了。

她如遭雷击,一时竟语塞。

尼玛!

我问你去不去取经。

你给我扯这么一堆没用的出来?

最关键的是。

他问的这个问题,她根本无法回答!

她身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行走世间亿万年,也无法度尽天下所有苦厄,渡尽所有苍生。

求取一本三藏真经,就要行如此大功德之举?

别说是她观音。

就算是灵山之上,佛门万佛齐出。

就算是那高居三十三天外,俯瞰纪元生灭的圣人亲临,也做不到!

人心,是世间最复杂的东西。

欲望,是永不枯竭的苦海。

如何能度尽?

看着观音陷入沉默,唐玄奘脸上的神情没有丝毫得意,只有一种理所当然的平静。

仿佛这个结果,早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双手合十,对着观音深深一拜。

“既然做不到,贫僧又何必舍本逐末,去追寻那虚无缥缈的宏愿?”

“度人,先度己。”

“贫僧只修心中的佛便是。”

话音落下,他直起身子,清澈的目光中带着一丝送客的意味。

“圣僧请回吧。”

继续阅读:第87章 强行度化唐玄奘,杀观音?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西游:夭寿啦!这个孙悟空稳的离谱!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