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常平仓废议!
炫迈2025-10-13 16:092,418

第一场经义考完,考场号舍内短暂地恢复了人声。

考生们有的抓紧时间啃着干粮,有的闭目养神,抓紧时间回复才气。

短暂的歇息过后,钟声再次响起。

所有喧哗戛然而止。

众人齐齐抬头,望向半空。

乡试第二场,策论来了!

先行浮现的是策论题的背景:

“本朝沿前代旧制设“常平仓”,意在“丰年籴谷,歉年粜谷”,平抑粮价、赈济百姓。

然近年常平仓积弊丛生:丰年时官府压价购粮,农户不愿售粮致仓廪空虚;歉年时粮价飞涨,官府却因仓粮不足、官吏克扣,难以及时赈济,百姓多有怨言。

朝堂之上,或有议“废常平仓,任民间粮商自主调节”者,或有议“强化官管,增派官吏督管仓粮”者,莫衷一是。”

背景介绍完毕,具体的考题随之显现。

“常平仓本为‘利民之仓’,今却陷‘仓虚民困’之境。

诸生若为地方守吏,当如何革新常平仓之制,既解‘丰年籴不足、歉年粜无粮’之弊,又免‘官管扰民、商逐利伤民’之患?

需结合民生实际,详述革新之策,勿作空论。”

题目一出,刚刚平复下去的气氛,瞬间再次被点燃。

“这.....这怎么答?”

“废仓,有违圣人仁政之心;强管,又与民争利,徒增民怨。此乃两难之局啊!”

“是啊,朝堂诸公都争论不休,我等能有何良策?这不是为难人吗?”

许多考生看着这道题目,只觉得眼前一黑,刚刚因考完经义升起的一丝信心,荡然无存。

而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自强社的考生们,反应却截然不同。

黄观看着半空的考题,胸中一阵激荡。

革新之论!

这不正是琢之在创立交易监时,反复给大家讲解的东西吗!

什么是机制,什么是制度,什么是权责,什么是监督,什么是市场!

耳目一新的管理办法,关于如何平衡官府、商户与百姓利益的讨论,琢之在半亩园内不止给大家讲过一次。

更有交易监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

想到琢之平日里理论,黄观原本有些纷乱的思绪,瞬间变得无比清晰。

不止是他。

陆恒、周芜、赵诚....几乎所有全程参与了交易监创立的自强社生员,此刻都是一般无二的反应。

他们看着这道让旁人束手无策的题目,只觉得无比亲切。

这哪里是考题,分明就是社首平日里给大家布置的课后作业啊!

玄字七十三号舍内。

卢璘看着考题,心中却想得更远。

常平仓之弊,由来已久。

朝堂在这个时候,在乡试抛出这个牵扯到国本民生的题目,绝非偶然。

北境战事压力日增,漕运又时常困顿,大夏的日子,怕是越来越不好过了。

所以才有广开言路,向天下读书人寻求破局之策。

也是在筛选真正能为国分忧的经世之才。

这道策论,可以有很多种解答方式。

但卢璘很清楚,朝廷想要的不是什么引经据典、辞藻华丽的空谈文章。

而是一份真正能落地执行,解决问题的策论。

怀着这份明悟,卢璘提笔,在纸上写下了破题之语。

“常平仓之弊在‘机制僵化’,非‘制度本身’。”

笔锋不停,承题紧随其后。

“常平仓之困,不在‘官管’或‘民管’之择,而在‘丰年购粮无激励、歉年发粮无章法、全程监督无实效’。

今议‘废仓’者,乃因噎废食;议‘增官’者,徒增民负。

当以‘弹性定价、政企协同、加大监管’为纲,重构常平仓运作机制,使其复归‘利民’之本。”

开篇立论,直指核心。

紧接着,便是具体的革新之策。

“其一,丰年购粮,当行‘弹性定价’与‘农户合作社’。

丰年官府压价,农户惜售,根源在于定价脱离市场。

当改‘固定低价’为‘弹性指导价’。

每年丰收之初,由官府、粮商、农户代表共议‘基准购粮价’,此价需比市场价高出半成,确保农户有利可图。”

“再推‘农户合作社’,将散户编组,与官府签订批量协议,既降交易成本,又防粮商压价。

若农户售粮超年产三成者,另有补贴,以励多售余粮,充盈仓廪。”

“其二,歉年发粮,当行‘分级赈济’与‘粮商联动’。

歉年发粮无序,在于储备单一,发放无别。

当建‘官仓为主、商仓为辅’双储备体系。

官府于丰年向信誉粮商预留仓容,若官仓不足,即可按协议价采购商粮,差价由官府补贴,调动商户积极性。”

“再行‘分级赈济’。

按‘极贫、次贫、一般’三等,区别对待。

极贫者免费领粮,次贫者低价购粮,一般者平价购粮。

杜绝一概而论,浪费珍稀。另设‘流动发粮点’,凭户籍粮票领取,杜绝冒领。”

“其三,全程监督,当行‘账册数字化’与‘多方监督’。

官吏克扣,在于监督滞后,信息不彰。

当推‘流水账册’,购粮、售粮、协议、记录,日日更新,制‘三联账册’,一联存仓,一联上交,一联公示于外,百姓可查。”

“再引‘第三方监督’。

由乡绅、农户、粮商组‘常平仓监督会’,每月核账查仓,每季上报。

若有克扣虚报,直达天听。

另设‘举报奖励’,查实者奖粮五石,以使监督无孔不入。”

“其四,日常管理,当行‘仓粮轮换’与‘损耗问责’。

粮食霉变,在于久存松管,当立‘动态管理’之制。

仓粮按入库时间排序,优先发放陈粮。存放超两年者,平价出售,购入新粮,周转不息。”

“再设‘仓粮损耗定额’,每石年损耗不得超百分之一。

超额者,仓管按价赔偿;低于定额者,另有奖赏。将责权与私利挂钩,方能尽心尽责。”

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最后是结论。

“综上,革新常平仓之制,非废非守,而在‘变僵化机制为灵活运作’。

以弹性定价解丰年之困,以双储分级解歉年之难,以透明监督防官吏之弊,以动态管理减仓储之失。

如此,则常平仓可复‘丰年籴谷、歉年粜谷’之效,既保民生,又稳粮价,不负‘利民之仓’之名。”

最后一笔落下,卢璘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

卢璘写这篇策论的核心,在于打破了大夏王朝“非官即民”的对立思维。

用后世“政企协同”的理念,构建了一个“官府、商仓、合作社”三方协作的多元体系。

既避免了官府管理的僵化与腐败,又利用市场手段防止了商户的纯粹逐利与无序,实现了多方制衡。

同时,引入了“弹性指导价”、“分级赈济标准”、“损耗定额”等大量可量化、可操作的后世管理工具。

让整套方案,不再是纸面空想,而是有章可循,可以真正落地的实策。

更重要的是,兼顾了官府、农户、粮商、百姓四方的利益,形成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农户售粮能赚钱,粮商参与有利润,百姓灾年有保障,官府还能减轻管理成本和财政压力。

仔细检查完文章后,卢璘放下笔心中笃定。

...........

继续阅读:第232章 前朝王侯大墓!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让你当书童,你成大夏文圣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