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回到御书房,仔仔细细的把前三甲的卷子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思前想后,深思熟虑想给前三甲安排一个什么职位。
皇帝思考过后,对身边的余内侍说道:“先上早朝吧,等朕回来再考虑这件事情。”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太监高声喊着。
众大臣无一人应答,都规规矩矩俯首,皇上见了,只能无奈地说道:“行了行了,无事退朝!朕还有要紧的事情去做。”
众大臣怎么会不知道皇帝这要紧的事情是什么呢?不就是给那些中举的举子们分配官职么?唉,真是不能想,越想那些大臣就越发的抑郁了,没有谁在听到自己即将被换下去还能够笑得出来的,就算是他们这些已经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的,又是已经学会了不动声色的人,也是不能够忍下去的。
皇帝却不管这些,他之前还不觉得,现在经历过了黄河水患的事情了之后,皇帝是怎么看这些大臣都不顺眼,整日里就只会说些家长里短的小事,等到真的要用的到他们了,一个一个的都成了缩头乌龟了,皇帝现在是越看他们越来气,还不如换上些能够给你提出一些建议的人呢。
算了,反正这些人也都快被换下去了,到时候皇帝自然也就眼不见为静了。
有些大臣因为实在不想失去自己现在的官位,所以,他们就开始动了歪心思了。
丞相都劝不动皇帝,那么如果换成了皇帝身边亲近的人呢?让他替自己说说情,或许皇帝会网开一面呢?现在就是但凡有一丝希望,朝廷中的那些大臣也不愿意放弃,毕竟官位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可惜,他们找错了人。
余内侍,虽然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可以对皇帝进行劝说,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余内侍的一切都以皇帝为重,他不会忤逆皇帝的意思,这也就是说,就算那些朝廷中的大臣去找了余内侍,让他求情,也未必能够奏效。
不过那些大臣却都不知道,于是有一些人就兴冲冲的去找了余内侍,希望他能够在皇帝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
余内侍是个圆滑的人,他知道这些朝廷中的大臣自己是都不能够得罪的,所以他表面上应了,但却实际上听上去像是什么都没有答应一样,那些朝中的大臣虽然平时像个人精似的,但是他们却没有发现自己被余内侍给忽悠过去了,还以为自己这事儿已经十拿九稳了呢,于是就没有和余内侍再做过多纠缠。
送走了那些大臣之后,余内侍左思右想了一番,他觉得皇帝这样做确实有些欠妥当,且不说从来就没有过这样大幅度的人员变动,就算是有,也绝对不会一次性的将他们全部给免官换成新人,皇帝现在这是有些矫枉过正了,最后会于朝纲不稳。
因为朝廷中的大臣都人心惶惶的,原本这工作都做的不是很到位,现在他们就更没有心思去做自己分内应该做的事儿了。
余内侍虽然只是一个宦官,但是他跟在皇帝身边这么多年了,对于皇帝经手的一些朝政也是颇为了解的,因此他还是有些自己的想法,并且有的时候还会向皇帝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皇帝甚至有时还会采纳他的意见。
于是,余内侍就找到了皇帝,并且伺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皇上,您看现在朝廷中的大臣都开始有些人心惶惶的,他们生怕自己被换了下去,虽然说他们德不配位,这样确实不应该,但是咱们是不是也应该一步一步的来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当机立断全部将他们换掉,这样的话会对朝廷的稳定不是很有利吧。”余内侍小心翼翼地说道。
皇帝沉吟了片刻,他在思考余内侍话中的可能性,确实余内侍说的很有道理。他也想过这一点,当初是他太激动了,也是他太心急了,忘记了人员调动应该以稳定为重。
“你说的很有道理,是朕疏忽了,幸亏有你提了出来,不然的话只怕这朝廷中的臣子都要恨死朕了。”皇帝摇头说道。
余内侍连忙说道:“皇上您多想了,您应该这样想,雷霆雨露俱是君恩,那些臣子能够有现在这样的地位,还不是因为有您这样的明君把他们提拔了起来,如果您要免除他们的官职,他们也不应该有怨言。”
皇帝叹了一口气,说道:“话虽如此,可是人心难测呀,这些人的心思,朕又怎么会知道呢?”
余内侍知道皇帝说的很对,他也说不出什么话来安慰皇帝了,只能沉默不语。
其实余内侍并不是想要为那些朝廷中的大臣们求情,他只是为了朝纲稳定才来劝说皇帝,他同样也非常清楚,皇帝对这些大臣已经忍耐很久了,所以,一有机会皇帝是要把他们全部都换掉的。
而现在不过就是温水煮青蛙的戏码么?早点儿晚点儿又有什么区别呢?最后还不是要被免去官职,难道多做这么一会儿的官就很好吗?余内侍不懂,不过他也不想懂。
既然有些朝廷大臣的官位不必变动,那么皇帝他现在的任务就要轻了很多,所以他现在只想把一些新人举子放到地方上去历练一番,看看他们的政绩如何,如果他们的政绩很好的话,再让他们到京城里面来做官也不迟。
就是不知道这些举子们他们会不会想要去地方上历练,不过他才是皇帝,这些事情都由他说了算,如果他们不想去地方上做官的话,那就大可不必做官了。
皇帝经过了几天的深思熟虑之后,他终于决定了,将新科状元任命为副京兆尹,这个官职原本是没有的,但是因为皇帝想要把京兆尹这个官职留给楚雄州,所以他只能新开设了一个副京兆尹的官职。
榜眼和探花分别入了国子监,而剩下的十七名举子则被派到了地方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