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渡过大劫后,整个大明安稳地发展了五年。期间,百姓安居乐业,大臣们尽心尽力。就连一向最爱惹乱子的藩王兄弟们,也都十分老实。不过想想也是,藩王中的几个刺头,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剩下齐王那种的,还被朱标剥夺了大部分权力,就算有颗不安分的心,现在也只能做些安分守己的事情了。
时间来到孝文十年,这十年,大明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也开始进步。工造司在朱标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当时的能工巧匠以及许多朱标提供的思路,成功创造和改良出了许多武器和农具。朱标当然也想搞些新能源发明,但是大明现在的科技水平却只停留在蒸汽时代之前,也就是农耕文明的顶点。贸然搞蒸汽机实用性不大,还不如改良火药武器,以及提升钢铁冶炼水平。一般来说,基础科技上去了,就会慢慢推动变革。朱标已经帮他们把前路规划好了,接下来就要靠他们自己慢慢摸索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科技发展是很迅速的,但是又需要靠早期的积累。总得来说,路还是要一步步地走,最起码一步步地走踏实些,不容易扯到裆部。
大明的百姓们现在过得确实滋润,在朱标的仁政下,每家每户都富足起来了,许多老人感慨:这往前四五十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现在竟然也能吃上肉了,这真是连做梦都不敢想啊!
得益于玉米、红薯以及土豆等高产作物,大明现在的人口比建国初期已经翻了不止一倍。而许多作物仍在从海外引进和培养。朱标对此的态度是,引进可以,但是需要审核,私自种植饲养可是死罪。抵制物种入侵,要从大明做起。就像海外的洋蓟以及火鸡等东西,就完全没有引进的必要了,至于西域蜜瓜和葡萄等作物,自然是多多益善。
朱标继位之时,大明王朝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其中倭寇在沿海地区的频繁入侵,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国内四方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定因素需要平定。
朱标自幼接受的教育使他深知海防的重要性,在继位后,他将抵御倭寇放在了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位置。他首先召集军事将领和大臣们共同商讨海防策略。朝堂之上,众说纷纭,有的将领主张直接出兵进攻倭寇的老巢,以绝后患;而一些大臣则担心这样大规模的跨海作战会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议加强沿海防御工事。朱标综合各方意见,决定双管齐下。
他任命了一批经验丰富、英勇善战的将领负责沿海地区的军事防御。这些将领在朱标的指示下,对沿海的卫所进行了全面的整顿。他们修缮了已经破旧的城墙和瞭望塔,增加了卫所的驻军数量,并加强了士兵的训练。朱标深知,要抵御倭寇,必须拥有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军队。他亲自视察沿海军队的训练情况,鼓舞士兵们的士气,告诉他们保卫家园是无上的光荣。
同时,朱标大力支持造船业的发展。他明白,若要主动出击倭寇,就需要强大的海军力量。在他的倡导下,朝廷投入大量资金到造船工匠们的手中。这些工匠们精心打造出一艘艘坚固且适合海战的战船。战船的规模和性能都远超以往,有的战船配备了先进的火炮,可以在远距离对倭寇的船只进行攻击。
除了军事防御,朱标还注重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众的组织动员。他减免了沿海渔民和商人的部分赋税,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海上贸易。同时,他组织沿海的民众成立了自卫队。这些自卫队由当地的青壮年组成,他们在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一旦有倭寇入侵,就可以配合正规军队作战。朱标还下令在沿海地区广布眼线,及时掌握倭寇的动向,以便能够提前做出应对。
在一次倭寇大规模入侵的战役中,朱标所部署的海防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倭寇的船只刚刚靠近沿海,瞭望塔上的士兵就发现了敌情,迅速点燃烽火传递消息。沿海的卫所军队和自卫队立即进入战斗状态。战船从港口驶出,在海上与倭寇展开激烈的海战。火炮轰鸣,箭矢纷飞,明军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和高昂的士气,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那些试图登陆的倭寇,在坚固的城墙防御和岸上明军的攻击下,狼狈逃窜。此役之后,倭寇对大明沿海的入侵势头得到了明显的遏制。
在平定国内四方方面,朱标同样采取了一系列果断而明智的措施。在北方边境,一些游牧部落时常骚扰边境地区,抢夺百姓的财物。朱标派遣了有能力的将领率领大军前往边境镇守。这些将领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加强军事防御,让游牧部落不敢轻易侵犯;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开展边境贸易,用大明的丝绸、茶叶等物品换取游牧部落的马匹等特产。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双方的需求,又稳定了边境局势。
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由于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偶尔会出现一些小规模的叛乱。朱标没有选择单纯的武力镇压,而是派遣使者深入这些地区。这些使者精通当地的语言和习俗,他们与少数民族的首领进行沟通交流,传达朱标希望和平共处的意愿。同时,朱标在西南地区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例如帮助他们改善农业生产技术,设立学校,传播中原文化。这些举措逐渐赢得了少数民族的信任和支持,叛乱得以平息,西南地区实现了长治久安。
在中原地区,朱标重视整顿吏治。他深知,地方官员的清正廉洁与否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他对贪污腐败的官员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同时选拔那些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担任地方官员。他鼓励官员们积极为百姓办实事,发展地方经济,修建水利工程,改善道路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