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攻?皇上莫不是要以文会友,以文章诗学劝服高丽?那老臣就毛遂自荐了,老臣乃是洪武三年的状元,自信才华可以横扫高丽!”
一旁的武将没好气地说道。
“皇上说的是攻,不是交朋友。你那文章掏出来干嘛,掏出来酸死高丽人不成?”
“你!”
朱标已经有些无奈了。
“诸位卿家,听朕说!”
“朕说的文攻,自然是要带兵出征。但是杀人和攻城略地都不是目的。这次派兵出征的主要目的,就是让高丽认清现实,知道谁才是宗主国!同时将我大明使臣解救出来。所以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压迫感就行了,犯不着真动手。如此既维护了大明国威,又不伤和气,诸位觉得如何啊?”
朱标已经开口了,文臣武将便都忍不住拍马屁。
“皇上高见啊!”
“此举甚妙!甚妙!一举数得,不愧是皇上啊!”
朱标当然不会被这些马屁拍晕。
“但是眼下,朕需要找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将。而且此人行事谨慎,严遵圣旨,有勇有谋。不知道诸位可有人选推荐?”
刚才闹腾的武将哈哈大笑。
“皇上您不就是在说咱么,这活,咱愿意干!”
顽固派直接当头一棒。
“做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就你这脑袋,尚未开化,毫无大局观。岂能完成皇上的任务?皇上,臣举荐燕王朱棣!”
“哦?细细说来。”
那老臣上前一步。
“燕王朱棣,素有贤名。先帝爷便多有称赞,而且能文能武,张弛有度。而且燕王又是皇上的亲弟弟,太祖爷的儿子,自然对皇上忠诚无比。皇上若是让燕王去征讨高丽,必定手到擒来!”
“燕王么?”
朱标摸着下巴陷入思考之中,老四打仗确实是把好手,但是忠诚度,真的不一定啊。倘若让朱棣率三十万大军攻克东瀛,这老小子没准就直接杀回北平了。这征讨高丽虽说是以吓唬为主,但是怎么也得给个十万八万的兵权。朱棣可是个大胆的人,当初两万人马都敢靖难。这要是让他统兵,风险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朱标直接在心里就把他给否决了。
“不知道诸位还有没有人选举荐,朕倒想听一听!”
诸位大臣纷纷商议,细数当朝武将豪杰。蓝玉其实是首选,但是他现在人在东瀛呢,回不来。而且蓝玉不仅能打,还能杀。这要是真给他十万大军,他就不是跟人家讲道理了,把高丽整个打下来也有可能,这并不是朱标想要的结果。至于他姐夫常遇春那种的……还是算了吧,朱标并不想让高丽成为一片废墟。只要老老实实当属国,称臣进贡就行了。
这时候有人就开口说道。
“这种粗中有细的活,倘若中山王徐达还健在,一定是最佳人选,可惜啊……”
朱标这时候却被一语惊醒。徐达是不在了,但是他不是还有儿子么?这徐辉祖可是继承了他老爹的优秀传统,能文能武,而且还粗中有细。忠诚度也不用担心,当初朱棣都快打到应天了,徐辉祖还是坚定地抗击。
当朱标决定对高丽用兵后,整个大明王朝开始了紧张的军事筹备。在朝堂之上,朱标与大臣们仔细商讨作战方略。军事将领们积极献策,他们对高丽的地理环境、军事部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朱标任命了一位经验丰富、作战勇猛的将领为主帅,负责统领此次对高丽的征伐。
军队的集结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从全国各地征调的士兵纷纷向着北方边境集结。这些士兵来自不同的卫所,他们有着不同的作战经验和风格,但在统一的训练和指挥下,迅速融为一个整体。他们装备精良,头戴铁盔,身穿厚实的铠甲,手持长枪、大刀等兵器。同时,后勤保障部门也在紧锣密鼓地运作着。大量的粮草从南方的粮仓运往北方,运输的队伍绵延不绝。马车上装满了粮食、草料,还有各种战争所需的物资,如箭头、火药等。
军队出征的那一天,场面十分壮观。朱标亲自为将士们饯行,他站在高台之上,望着台下整齐排列的军队,大声说道:“朕之将士们,此次出征高丽,是为了维护大明的尊严,保护边境百姓的安宁。朕相信你们的英勇无畏,定能凯旋而归。”将士们高呼万岁,士气高涨。
当大明军队进入高丽境内时,遭遇了高丽军队的抵抗。高丽军队凭借着对本土地形的熟悉,在一些山口、河流等险要之地设下防线。然而,大明军队并没有被这些阻碍所吓倒。前锋部队迅速展开侦察,寻找敌军防线的薄弱环节。
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大明军队利用夜色的掩护,悄悄地迂回到高丽军队的侧翼。当黎明的曙光刚刚划破天际时,大明军队发动了突然袭击。骑兵率先冲锋,马蹄声如雷,踏破了清晨的宁静。步兵紧跟其后,呐喊着冲向敌军。战场上瞬间硝烟弥漫,刀光剑影交错纵横。大明军队的火器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火炮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炮弹落在高丽军队的阵地上,炸开一片片火光。
随着战斗的推进,大明军队逐渐占据上风。但高丽军队也进行着顽强的抵抗,他们组织了多次反击,试图冲破大明军队的包围圈。双方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士兵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
在战争的过程中,朱标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发展。他通过快马传递的军情报告,了解前线的一举一动。他一方面为将士们的英勇表现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担心战争的损耗和可能出现的变数。他不断地给前线的将领下达指令,要求他们既要勇猛作战,也要尽量减少士兵的伤亡,同时要注意对当地百姓的安抚。
经过数月的激战,大明军队逐渐深入高丽境内,高丽的都城已经近在眼前。此时的高丽统治者意识到大势已去,开始派遣使者向大明求和。朱标在接到求和请求后,与大臣们商议。大臣们的意见不一,有的主张乘胜追击,彻底征服高丽;而有的则认为应该接受求和,以显示大明的大度,同时也避免过度的战争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