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安的三期建设在稳步按计划推进,护教军在大练兵,“复仇者联盟”藏在深山疯狂训练的时候,科历三年的清明春耕也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农业部为主导,民政部和社会保障部大量抽调人手,投入了这一次规模超过去年三倍多的春耕工作。
光春节后在城西和西北的大田开荒就已达40多万亩,连同去年春耕前开荒的30多万亩,春耕后陆陆续续开荒的30多万亩,以及几个新农村分配田地的农户们开荒近5万亩,科历三年的春耕春播面积,达到了100多万亩!
这意味着出了故安西门和北门,除了故安四期五期工程的预留地之外,就全是田地了。向西一直到西边的群山下,甚至部分山坡。向北一直到易水,连后世的易县整个县城都全是田地。
这期间的商贸部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种子置换上,最远甚至让刘木德亲自跑了一趟琅琊几个大世家疯狂的换种子。
穿越众中,最会务农的马春花也只是后世的一个普通农家妇女。除了后世年轻时在农技站的帮助下,懂一些沼液浸种技术、农田土法施肥、病虫初级防治、良种繁育等农业科技知识,节水灌溉、耕作保育等农业水利技术以外,到了这个时代,却也是两眼一抹黑。
杂交育种马春花懂得很少,就断断续续的记录了部分。主要就是当时还没学呢,就没在农村了,跟着务工亲戚的带领,跑首都当服务员学厨师再开餐馆。虽然倒闭了,但认识了彭伟,组成了家庭,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没有农业科技技术,弄不出很好的杂交品种来提高产量,科教三大重宝“土豆红薯玉米”辛苦一年的育种就那么点,还得继续培育。
那怎么办?快15万张口呢!
还得计划为足够20万以上的人吃!
对穿越众这一群动不动就爱“搞个大工程”,弄个“大活儿”的心态来说,这问题简单,小case,洒洒水啦!
30万亩养不起,我们就整60万亩。60万不够?我们就干脆整成100万亩!就算是全种春小麦或粟米,依据上一年平均一亩170斤的产量,也有1.7亿斤,按照此时的算法,足足320多万石。
20万人一人一天吃2斤,足够吃400多天!当然,这是很粗略的假设算法。
养得活不?
不够再开荒!
大幅度提高产量的农业技术我们弄不来,要慢慢研究。但这广阔的平原,我们用大农庄形式,用修建中的水库,和两条河流大水车沟渠蓄水池灌溉井大水塘的水利工程让这里变成“江南水乡”。再用先进的耕种收割器械,用牛马拉动来形成农业机械化,实现养活故安民众的目的。
轰轰烈烈的清明公祭和清明春耕,别说是后面陆续加入的故安新民众们心潮澎湃目瞪口呆。就连老故安民众,都有点痴狂疯癫!
30万亩粟米,20万亩春小麦,预计秋收能收粮8500万斤。
20万亩高粱,按去年210斤的产量预计能收高粱米4200万斤,高粱杆8亿斤。
染料作物3万亩,芜菁、苕草、苜蓿等饲料和绿肥作物7万亩,蔬菜瓜果10万亩,大豆等作物10万亩。
故安,可以病死、老死、战死、意外死,为科教献身而死,就是不准饿死!
这是赖总统在春耕祭礼上发出的誓言,也是这期《故安周报》头版头条的内容。
故安的春耕大手笔,再一次名动天下。随着祁弘要把幽州变为“草原”的大梦想,他实际控制的燕国地盘几个县的百姓不是被驱赶到土垠捡煤,就是被“礼送”至故安。再加之故安周边越来越多的民众投靠,当人口突破15万时,民政部和社会保障部第一次提出了“限制当前过快的人口增长”这一个词。
随后的工业部、住建部、财政部、卫生部都提出了“适当限制”的要求,建议“适当筛选”入境民众。
故安本身就是个畸形的社会运作制度,作为大晋朝绝对的第一个“城镇化”的县城,市民远远高过农民,工人阶级竟然是绝对的主力军,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工作。放眼全世界,这都是蝎子粑粑独一份。
这样的制度,人少点,或者说控制在10万左右,还能依靠着赖祯祥的疯狂城建计划和“故安特产”的对外置换来实现良性运转。随着人口的疯狂增长,各种问题也疯狂出现,各部门压力陡然增大,前几个月刚刚“正常运转”的故安,又开始出现各种混乱。
最大的原因就是:这些外来人口中,老弱病残女,太多了,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这让社会保障部压力很大,民政部也没办法再安排合适这些人的岗位工作。这特么故安的腾飞才刚开始呢,就要进入老幼化节奏了!
其次,各大队、各厂、各作坊早就扩大扩编几次,再扩编,就真成了一个工种岗位三人上,开始养闲人了。光建筑大队就已经有10个大队了,应对当前故安的建设已经绰绰有余,再扩编也没用,原料物料跟不上了。
故安毕竟是穿越众穿越后第一个落脚的地方,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各种资源,故安都不具备成为“超级大都市”的条件,这也是穿越众现在才认识到的。现在,这么多人口,大量出现闲人的情况下,就连赖祯祥自己都没再提启动“超级城墙”的修建计划了。
元老会密集的商讨了几天,扩大会议又召开了两次,最终在王阿东的主导下,穿越众拿出了应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的前提和原则,不管是科教的名声,还是蓬莱的信誉,都决定了不可能采用限制民众进入故安,或者是筛选老弱只留青壮妇女的方案。
有了大前提,元老会很快决定:
一,开设分基地,鉴于遒县几乎都快成空城了,也是朝廷封给故安国的封地,离故安直线20公里,处于“火炮”的保护圈这几个条件,众人决定让遒县作为故安卫星城,将故安的一期工程模式复制过去。
二,开放部分商业,允许民众承包部分临街“门面楼”,再获取商贸部颁发的营业执照后招募雇员,开设商铺,成为故安部分选定工厂的经销商或者搞“第三产业”。
三,护教军再扩编,抽调各大队人员先期组建2个整编独立团,负责分基地的防务工作,暂时划归第一旅管辖。让外来青壮填补这些抽调后的岗位,实现兼顾分流部分青壮的目的。
出故安,过易水,快马一个小时即到的遒县,去年还算是一个人口近8000的中县。随着城中最大的家族祖氏全族搬至故安,民众陆陆续续的迁移至故安,现在几乎快成为一个空城了,城中人口已不足2000。
元老会选择遒县作为分基地,主要就是考虑到离故安很近,即便有事故安也可以快速反应。又是朝廷明文给故安管辖的县城,穿越众接管过来名正言顺。涿县就不同了,虽然也是故安国辖地,但毕竟是大县,人口数万,自古就是郡城级别,人物构成鱼龙混杂,穿越众也不愿没做好万全准备过早的接管。
而且遒县的城墙城防完备,城池面积约2平方公里,比故安老城大,好好规划一下,形成一个人数在5万左右的大型居住型卫星城没有问题。同时还可以在城内兴建一个粮食物资储备分基地,以应对今年秋收。
民政系统,直接在现在已经臃肿的故安民政系统抽调过去复制故安模式即可。这也是为什么穿越众一直没有想过精简机构人员,而只是强调精简流程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因。
故安的民政体系,就是一个孵化器,是一所民政管理的学校。不怕臃肿,只怕效率太低。经过一年半的民政发展,全新的民政模式完全可以再孵化复制到两个城池,从而实现从官到吏,从上到下彻底和晋朝原有的民政模式隔离开。
决定了发展遒县分基地,还得顾及一下朝廷和各势力的颜面,虽然照搬故安民政管理模式过去,但明面上,还是得有一套朝廷的官职体系。
否则,就真成了彻底的异类了。
元老会很快决定,以故安国蓬莱郡王的任命,由祖村村长祖该担任晋朝的遒县县令。祖氏家族在遒县的影响非常大,也便于故安政务的推广。由重点培养的刘琨担任遒县管理委员会主任,实际行驶遒县的管理职责。
遒县的定位是居住点和物资储备分基地,因此管委会下辖各局机构也相应有所精简,由民政部和社会保障部安排抽调各级管理人员组成遒县管委会行政班子。
赖总统开始设计遒县的规划建设图纸,建筑9-10大队和新组建的11-12大队将会先期进驻遒县开始县城的全面拆迁工作和下水道、引水道开挖工作。建桥大队正式从北望龙山水库撤回,改为在易水城北检查站,修建连接遒县和故安的易水大桥。新组建筑路三大队,负责故安到遒县的公路建设。
护教军再扩编,这个没有一点问题,直接调出档案,划拨有从军经历或身强体壮孔武有力之20-25岁青壮即可。
新建104团,为轻骑兵团,代理团长由原旅直属重骑兵营营长宋中壮担任,旅直属重骑兵营长由副营长宋华刚担任。
下辖121、122、123三个轻骑兵营,团部驻防城北,过易水修建军营和马场。负责城北外围和遒县防务。
105团为步兵团,下辖124、125两个弓弩营和126步兵营。代理团长由原103团副团长兼117营营长宋华清担任,负责遒县防务,驻防遒县。
原117营副营长李波升任117营营长,118营营长宋华贵升任兼103团副团长。
遒县分基地的建设,也正式意味着穿越众踏出了迈向天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