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神情庄重,眼底不见讨好,可见其是个忠臣。
“朕允了,当下除了黄河一带洪涝较为严重,便是北方常年干旱,百姓民不聊生。”
想到国情,李世民眉头紧皱,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见他脸色这般难看,魏征连忙说道。
“南北因地理气候差异较大,历代如此,还望皇上看开些,不要愁坏了身体,微臣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朕知道,但一想到北方良田多,却要这般荒废,而灾害一旦来临,恐怕百姓又要挨饿了,朕心里实在愁。”
李世民摇摇头,他向来仁慈爱民,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些事情。
无能为力最让人痛苦。
“微臣这就回去翻阅丛书,相信定能找到解决的方法。”魏征连忙说道。
李世民挥挥手,让他走了。
但没一会的功夫,文武百官都知道李世民为北方旱灾忧愁了。
他们纷纷找人献计,妄想能在李世民面前出风头,博取认可。
但不知怎的,消息居然传到李承乾身边,自从太子之位被废,他便成日闭门不出,一心攻读古书。
长孙皇后知晓后,即使为此感到欣慰,可心里的失望却像裂缝,无论如何都难以抚平。
谁让李承乾那天在酒楼的表现这么恶劣呢?要不是在场,长孙皇后和李世民都不知道太子的真面目。
事已至此,除非李承乾真能改过自新,有一国之主的品行风范,否则重登太子之位,想都别想。
李承乾哪里知晓这些,他刚提笔写好一封信。
叫来下人之后,他把信交过去,并千叮万嘱,“把这封信送到辅机舅舅手上,快去,千万别耽误了时候。”
下人点点头,连忙离去。
没过多久,长孙无忌看到李承乾让人送来的信件了。
可他却面不改色,神情不见半点波澜。
一旁下人见状,不禁疑惑。
“大人,这封信是太子殿下让人送来的,为何大人一言不发?”
“我看到了,你们退下吧。”长孙无忌懒得回应,挥挥手把人赶走。
等人都退下了,他才拿起信封查看,可入目所见差点没把他逗笑。
无论过去多久,李承乾都还是那个老样子,变化始终不大。
信里的内容是他解决北方旱灾的方法,可一眼看去就知荒诞无比。
李承乾居然希望朝廷开路造河,将水引到北方解决旱灾,先不说开路造河的难度,光是南北地理地势差异就够呛。
看来李承乾还是没长记性,做事情不动脑子,只靠这所谓的精明技巧。
这有何用处呢?
长孙无忌撇了撇嘴,直接将信丢弃在一旁,但想到这好歹是亲外甥。
他总不能真翻脸不认人。
略加思索后,长孙无忌提笔匆匆写下回信,先是否定了这个方案,而后就是提醒李承乾多了解南北差异。
写完这些之后,长孙无忌连忙出门,他和房玄龄魏征等人在灵芝酒楼约了饭局。
那灵芝酒是真好喝,让人回味无穷。
长孙无忌坐着马车,看着沿途风景,脑海中却有熟悉画面一闪而过。
他若是没记错的话,李世民让他查过李灵芝,而且不止一次。
想到这小子初见时交给自己的玉佩,长孙无忌心中猛然一沉。
他这些时日在慎刑司操劳,前脚刚解决舅舅长孙顺德贪污受贿一案,后脚刚有歇息的机会。
哪有时间去想李灵芝的问题。
即使是李世民让他查,他也没细思,可如今仔细一想,这里面似乎有诸多不合理。
难道李灵芝是大皇子李凌?
可大皇子李凌早早夭折,又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长孙无忌只觉得后背一阵发凉,当初见到那块玉佩,他只觉得是机缘巧合。
“难道李灵芝真不简单?”
他轻声嘀咕。
可到了灵芝酒楼之后,长孙无忌也不想这些了,他直接快步走进,与魏征等人饮酒作乐。
看着络绎不绝的朝廷命官,夏侯嫣更是满心欢喜,没想到来对地方了,这灵芝酒楼还真不一般。
无论是吃的,还是用的,都能称上一句极好。
尤其是丝绸,前些天周雨给她做了一身丝绸衣裳,穿上之后,不仅丝滑透气,还极其美观,在日光下熠熠闪光。
这些东西要是属于突厥就好了。
夏侯嫣心中如是想着,也弹奏得越发起劲了。
三天后,漫山遍野的树种好了。
树龄平均六七年,年份越久就越能保证扎根的稳定性。
陈县令看了看山上的青葱树木,又看向身旁的李灵芝。
“灵芝,这树快种好了,你看我们接下来还要再做些别的吗?”
李灵芝想了想,连忙说道。
“河道挖通之后,曹县的良田就可以开垦了,届时这万亩地都种起来!畜牧业也发展起来!”
“好,我支持你!”陈县令用力点头,随后让师爷给秦家选一片地,作为宅基地。
这树挪过来能茁壮生长,多亏秦相商爱树如命,一直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秦家功不可没,应赏。
他特地选了个良辰吉日挖通河道,以此确保万无一失。
不过河挖好之后,相应的分支虽然也建设完毕,但这只是第一步。
他让人去测量水流量,把方式告知后,又让人去灵芝酒楼拉货,拉的都是木匠做出来的那批水车零件。
“这些零件看起来真不错。”李灵芝随手拿起一块,仔细看了看后,满意点头。
“灵芝,这是什么?”陈县令眼前一亮,快步上前。
“水车,传说中的永恒机,当然,它不需要以永恒的形式存在,只要能调动水源就够了。”
李灵芝笑着介绍。
可陈县令哪里听得懂,他双眼瞪大,几乎是满头雾水。
见他要开口提问,李灵芝连忙制止,“等拼装好了,你就知道了,别急。”
说着,他便让人过来帮忙。
在他的带领下,大伙渐渐将水车拼好,只要有水流,水车就会旋转。
因为李灵芝选用的木板重量极轻,但相应的弊端就是不禁用。
三五年就要换新。
“把水车带到这里,然后再开一条小水渠。”